不同的思潮,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胖東來的契機。
沾上 " 彩禮 " 兩個字,胖東來也招架不住。
神仙似的于東來也陷入争議中,甚至成了新晉的 " 爹味 " 代言人。不過,要是細看短視頻和一些文章評論,又會發現,支持于東來大有人在,至少不是一邊倒的批判,而且不乏網友把矛頭轉而指向了媒體,甚至出現了相當程度奚落," 媒體人還沒人家胖東來寶潔工資高 "。
對此我無言以對,不過媒體評論與大衆輿論的反差,反而我認爲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大衆的觀感已然跳出媒體設置的議程,不同的思潮碰撞開來,也給我們一個重新審視胖東來的契機。
首先,評價胖東來,我認爲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得系統、全盤地看它的一整套管理體系和文化。要學胖東來,也得系統、全盤地學,萬萬不能隻學皮毛。更不能看到 A 對自己有利,就單方面宣布要學 A,轉頭一看 B 對自己不利,又甩在一旁置之不理。
就比如,你若是老闆,不能光想着把手伸長,幹涉員工的自由,但胖東來和員工分紅的分配精髓,卻隻字不提。你若是員工,也不能隻在享受充足福利和休假的時候叫好,不允許收彩禮的時候又跳出來指責企業管得太寬,不夠現代。
因爲胖東來給員工當 " 爹 " 這事兒,早就不是第一天了。比如,我之前也寫過,胖東來有一些看着奇怪的要求,包括管理層不能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 18 歲之後就要搬出去,獨立生活。哪有現代企業會管這些家長裏短?頂多是家裏有事時不準你請假。
一個典型的現代企業不在意員工的私人生活,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且員工不涉及超額利潤分配。但胖東來追求的是 " 賺取合理利潤 ",與員工分利,不僅關心員工的工作,還要關心員工的生活。它像傳統的大家長制,自成體系,規則制度和文化相輔相成。
比如,此番争議一出,河南省民營企業協會發文 " 堅定支持胖東來 ":" 爲什麽胖東來敢要求員工,不依賴父母買車買房?不許要彩禮或者支付彩禮?因爲它不讓你依靠父母,是想讓你依靠公司。公司發的工資,就夠你買車買房了。" 總之,不管是不許收彩禮,還是倡導不依賴父母買房,胖東來有自己的道理,也有給員工的保障作爲提出這些倡議的底氣。
問題是,在當下的潮流中,我們該怎麽看待這樣的企業和理念?
一位投資人朋友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我覺得總結得蠻好。原話是:胖東來此舉争議很大,卻暗示 " 理念商業時代 " 正在到來。禮失求諸野,經濟失去高增長,社會失去統一 KPI,碎裂時代,思想多元,人人都想給出解法,企業也要通過理念團結自己的團隊、夥伴與用戶,甚至 " 企業辦社會 " 的現象也會回潮。這是一波比雙創更普遍的創新浪潮,無需倡導,被迫自發進行。
當然,理念談得再好,空談也沒有用。在商言商地說,胖東來今天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響力,還得是因爲人家真用自己的一套方式賺到錢了——胖東來今年銷售收入将突破 150 億。于東來曾在視頻中稱," 胖東來原本去年計劃掙 2000 萬,沒想到年底掙了 1.4 億。" 這個數字來自于胖東來在許昌、新鄉兩地僅有的 13 家門店。這意味着其單店盈利能力已經超過業界所有的商超上市公司,淨利潤也碾壓了永輝、大潤發等不少頭部同行。
胖東來想給員工當爹,不是孤例,或許是一種潮流的興起。就在大洋彼岸,那位當選之後,自媒體人程苓峰寫了一篇《父權的反擊》,描摹了當下世界的面貌。所謂 " 父權 " 就是不能縱容,必須領導," 母權 " 則是因爲愛而包容。簡單理解就是,一個管得緊,一個管得松。隔些日子,鍾睒睒于東來等接連上熱搜,又有媒體人開始讨論《中國企業家的父權覺醒》。于是,世界在我眼中呈現出一副割裂的面貌:熱熱鬧鬧讨論女權的電影還在電影院裏熱映,以男性爲主的商業世界則根本不在乎這些聲音,甚至一股截然相反的潮流正在回旋興起。
我對商業的理解還很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未來的趨勢。但如果這是潮水的流向,總歸是要擁抱變化。在諸多讨論中,有一點我很認同。在一個如此多元的時代,靠對 " 爹味 " 的反感來解釋所有問題,顯然已經不現實。如果不喜歡當下的遊戲規則,有能力者當然可以選擇打破并建立新的規則。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創業者正是秉持這樣的思維。正是因爲看到這個世界的不公,所以她希望至少圍繞自己建立的這個小小的圈子裏,每個人玩的是公平遊戲。總體來說,我欽佩這樣有野心和行動力的人。
況且," 爹 " 與 " 爹味 "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好嘛?" 爹味 " 也不等同于 " 爹 " 的形象。爹味,現在多用作貶義,用以諷刺那些喜歡居高臨下、好爲人師的人。不多描述,你看看《再見愛人》裏的楊子就能大概體會。總之,多是嘴上過一過當爹的瘾,并不真心想解決問題。某些爹味言論,甚至是一種服從性測試,試圖通過言語上的打壓和否定建立自己的控制權。
可真正的爹,絕不僅僅是一種權力的炫耀。而是老父親似的設身處地爲子女着想,生怕子女走彎路,用實際行爲建立權力和威嚴,最主要的是,真當爹的從來不會回避尖銳的矛盾。當爹,是權力,也是責任。
當今社會最尖銳的矛盾是什麽?年輕人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因而看不到未來。當舊有的規則和制度失效,于東來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恰恰是在這兩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倡導的解決方案。所以,于東來是個理想的 " 爹 "。不管他的方式方法你是否認同,無法否認其初衷還是幫員工解決問題,所謂 " 都是爲你好 "。他總歸是在用自己認可的方式,關心員工的工作和生活。不僅關注物質,還體察心靈。這才有了之前大衆津津樂道的胖東來福利——員工扣除社保後最低收入 7600 多元,工資普遍在 8000 元以上。今年在休假方面又增加了十天 " 不開心假 "。
從傳統來說,中國人是習慣于有一個爹來管的。小到一地知縣,大到一國君王。《大明王朝 1566》裏,嘉靖自比君父,黎民百姓皆爲子民。内閣給海瑞扣上的罪名,是兒子辱罵父親。其中曲折,我不細說。總之,這種心态确實源遠流長。在編輯部讨論這個話題時,爲了支持當爹的合理性,我的同事援引了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叫 " 舒适的不自由 "。大意是指,大多數人在面對人生時渴望有一份參考答案,願意犧牲自由來換取這份照着執行的安全感。
但有這個傳統不代表就能因循守舊。我的困惑在于,時代确實變了,經曆過市場經濟和現代公司體制的洗禮,我們還能輕易回到過去嗎?996 牛馬固然苦,父母包辦的生活也未見得十全十滿哦,問題是,你選哪一個?
支持胖東來和反對胖東來的,未必是一群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反正如果換做是我,要接受一個 " 爹 " 事無巨細的管理,必得有一個前提:這個爹得是真厲害,還得是真爲我着想,二者缺一不可。要是真能碰到這樣理想的爹,最好的選擇就是先讓渡選擇權,學習他的認知和經驗,等到學成個七八分,再重新奪回自由。
你可能會問,都碰到這麽理想的爹了,爲什麽還要争自由?
其實,我恰好是一個被管得太多又很服從管教的人,連上學上的都是軍校式管理的學校。在某一段歲月裏,人生确實是被規定好了,但結果呢,我隻覺得自己是按照一個統一的模子被雕刻,反而變得面目模糊。
這促使我回頭反思,才意識到,那些說是 " 爲我好的 ",也不見得是真爲我好,而是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目的,或是自身視野的局限。所以,功利一點說,因爲人恰恰是最大的變數,把自主權落在自己手裏,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而一個理想的爹,想必也能理解,自由和獨立,才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哲學一點說,因爲人爲意義而活。這世上,并沒有一種像自然法則一樣擺在那兒的所謂客觀的人生意義,而是需要我們自己選擇和籌劃,思考和困惑,踏入一場冒險之旅。最終,隻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誰也無法代替我們做出選擇并爲此負責。就像《好東西》裏,小孩總是要試過做鼓手,才知道原來自己喜歡當觀衆。
但世人往往落入那樣的窠臼:自己遍嘗世間苦楚,一路靠拼搏和幸運加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于是便希望子女不用再吃這些苦頭,盡可能少走彎路。如此,便造就了很多生活無憂但不快樂的年輕人——生活在父輩的庇蔭之下固然安心,但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超越前人的成就則制造了巨大的空虛感。你看,哪怕是這樣靠譜又有能力的爹,秉持着善意的初心,都無法确保一定能管得好,便知道給人當爹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PS:圍繞着胖東來的争議,我的同事蒲凡也錄了個播客,以下是播客内容,歡迎大家收聽。
今天和小野老師更新一期對談,聊聊最近圍繞着胖東來的争議。胖東來爲什麽會陷入争議,這裏我就不多重複了,有很多文章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這裏再推薦兩篇觀點很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 你不能隻在過得不好的時候才想起你爹 "》;另一篇是《爹味的世界》。
這裏再由衷推薦一下《" 你不能隻在過得不好的時候才想起你爹 "》,相比《爹味的世界》,前者并沒有那麽聚焦,字裏行間常常能讀出一種偏 " 左 " 的思潮,并不符合現在主流情緒裏對 " 多樣化 " 的推崇。但是這種 " 梳理感 " 反而能在熱點事件中,保留下來一些重要卻容易被情緒沖散的思考線頭,給我不少啓發。
比如他們提到 " 在主流宏觀模型裏,個人在工作帶來的消費效用和不工作帶來的休閑效用之間進行權衡,從而決定自己花多少時間工作,也就是供給多少勞動力,吃飯休息變成了錦上添花的效用來源,而不是不可或缺的生理過程 …… 這是主流經濟學裏幼稚蒼白的一面 " ——這段話就非常适合用來理解 " 醬香科技 " 背後的必然性(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閱讀《老錢 LP,都去賣酒了》)
話不扯遠了。總之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場 " 操之過急 " 的讨論。話題能夠以如此迅速的時間節點,迅速轉進到 " 爹味爲什麽讓人讨厭 "" 什麽是典型的爹味 "" 企業家要不要收斂自己的爹味 " 的讨論中,更像是一種 " 集體套公式 " 行爲。
至少在我這個死闆的傳媒打工人的思維裏,在很多基本要素沒有明确的前提下,讨論一定會失真且無意義,隻能帶來更多的無效煩惱。
我也正是基于這一體感,邀請小野老師進行一場即時對談,試着盡量從 " 第一性原則 " 出發,用直觀感受聊聊爲什麽我不會對胖東來的這一系列新規定感到介意?當我們被指認 " 爹 " 的時候,指認者實際上是在指認什麽?如果 " 爹 " 被用于形容 " 缺乏邊界感 " 的行爲,我們對 " 爹 " 的使用是否也需要有一個邊界?
希望這場對談能都對你有所啓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東四十條資本 "(ID:DsstCapital),作者:劉燕秋、蒲凡,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