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8 月 15 日晚間,次新股晶合集成(688249.SH)交出了上市以來的首份業績答卷。相比上市前的業績,可謂大幅 " 變臉 "。歸屬淨利潤方面驟降 101.66%,同比由盈轉虧。二級市場層面,晶合集成目前已跌破發行價。
钛媒體 APP 注意到,上市不久,晶合集成籌劃拟使用自有及自籌資金 57.8 億元收購子公司新晶集成部分股權,一度被市場質疑有爲股東對賭買單之嫌。
上市後業績變臉,同比轉虧
晶合集成于今年 5 月在科創闆上市,然而上市不久,公司業績突然變臉。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公司營收 29.7 億元,同比下降 50.44%,淨虧損 4361.02 萬元,上年同期歸母淨利潤 26.29 億元,同比下滑 101.66%。
而上市前,晶合集成表現出不俗的成長能力。2020 年至 2022 年, 晶合集成的營收分别爲 15.12 億元、54.29 億元、100.5 億元;淨利潤分别爲 -12.58 億元、17.29 億元、30.45 億元。
爲何上市後,晶合集成業績有滑坡的迹象?公司表示,主要系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下滑,市場整體需求放緩所緻。2023 年上半年,全球集成電路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導緻全球晶圓代工業者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産能利用率下行及營收衰退。
具體來看,晶合集成主要從事 12 英寸晶圓代工業務,量産制程節點覆蓋 150nm-55nm。主要向下遊客戶提供 DDIC 及其他工藝平台的晶圓代工服務。目前公司産品應用領域主要爲面闆顯示驅動芯片領域。
然而,過去一段時間裏,受全球經濟下行、地緣政治、消費電子需求遭受透支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全球顯示面闆遭遇嚴重的需求不足問題。爲避免産品應用領域單一帶來的業績波動風險,晶合集成也在布局車用芯片市場。目前,已産生少量營收。
钛媒體 APP 注意到,晶圓代工兩大龍頭中芯國際(688981.SH)和華虹公司(688347.SH)毛利率雙雙承壓。兩家公司最新财務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銷售收入 15.6 億美元,同比下降 18%;毛利率 20.3%,同比下降 19.1 個百分點。同期,華虹公司銷售收入 6.31 億美元雖同比上升 1.7%;但毛利率同比下降 5.9 個百分點至 27.7%。
不過,晶合集成在制程工藝與行業領先企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以目前國際廣泛使用的 12 英寸晶圓爲例,以 28nm 爲界限分爲成熟制程與先進制程,後者代表了全球最頂尖的工藝。台積電、中芯國際等行業龍頭已達 5nm、14nm 等先進制程。公司則依靠成熟的制程。當前,公司正在進行 40nm、28nm 制程技術平台的開發。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持續增加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投入 5.02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27.46%。
業績大幅下滑後,晶合集成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較上年同期下降 105.80%。受業績變動影響,二級市場上,晶合集成的表現也不盡人意。8 月 16 日收盤,晶合集成股價報 18.34 元,下跌 1.19%,已跌破發行價。
收購子公司股權遭市場質疑
日前,晶合集成還籌劃了一場高額資本支出。公司 8 月 9 日公告顯示,拟使用自有及自籌資金 57.8 億元向外部投資人北京誠通、建航晶合、農銀金融等 5 家機構購買其持有的新晶集成合計 40.78% 的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将持有新晶集成 92.80% 的股權。
新晶集成由晶合集成出資 40 億元于 2021 年 8 月設立,爲公司二廠項目的運營主體。據晶合集成招股書,新晶集成設立後進行了一輪融資。12 月 30 日,晶合集成及新晶集成與包括上述外部投資者在内的 8 家機構簽訂了《增資協議》,約定外部投資者拟以貨币方式合計出資 60 億元認購新晶集成新增注冊資本,總計持股比例爲 47.98%,晶合集成持有另外 52.02% 的股權。其中:北京誠通出資 20 億元,東方資管出資 4 億元,建航晶合基金出資 15 億元,農銀金融出資 10 億元,其他投資人出資 11 億元。
同日,合肥建投及新晶集成與北京誠通、東方資管、建航晶合、農銀金融 4 家投資方簽訂《補充協議》,約定交割日後 1.5 年起至滿 3 年止,若其所持新晶集成股權未能轉換爲上市公司股票,合肥建投有權自行或指定第三方(第三方不含晶合集成及其控股子公司)發出收購通知,以現金受讓外部投資者持有新晶集成的全部股權。
如今,投資者的股份未能轉換成上市公司股票,合肥建投需要履行承諾。若晶合集成完成收購,從結果上看,實際是幫助合肥建投完成了絕大部分對賭承諾,而買單的恰好是招股書中被刻意安排避開交易的上市公司晶合集成。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報告期末,晶合集成貨币資金雖有 155.3 億元,但是其資金面并不寬裕。除去專款專用的百億募集資金,公司貨币資金還有 55.3 億元,不足以支付此次交易。此外,公司還有短期借款 2.71 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9.92 億元,合計達 12.63 億元。關于公司收購子公司股權的進展,钛媒體 APP 将持續關注。(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夏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