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大地之旅 - 黔東南
文字:小貝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粉白的馬頭牆,黛色的屋瓦;
高挑的雨檐,精緻的磚雕;
小巧的點窗,四方的天井;
青石鋪就的小巷,鱗次栉比的鬥拱……
上面的描述是人們對徽派民居的傳統印象,一般這樣的民居往往出現在皖南煙雨之地。但事實上,這裏卻是位于西南邊陲的鎮遠古鎮。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說是在江南也不奇怪
(肇興侗寨 圖:今日頭條《大地之旅》)▼
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區,卻保留下來不少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這種反差感引起了遊客們的好奇。
據說是當年做生意的徽商,把故鄉的建築風格帶至此處、傳承至今。
同樣讓人感到好奇的,還有世代聚居于此的侗族。這個民族人口不算多,分布也并不廣,但卻有一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
對于侗族人來說,歌曲中飽含的情感遠比言語有力量
(圖:壹圖網)▼
詩的家鄉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 2020 年全國侗族人口約 349.60 萬人,在 56 個民族中排名第 12 位。從地理區位來看,侗族主要居住地爲貴州、湖北、湖南和廣西四省區,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縣,是聚集侗族人口最多的縣。2010 年該縣侗族人口約 32 萬,有 " 侗都 " 之稱。
除了黔東南地區,侗族還主要分布于貴州的銅仁,湖南的新晃、會同、通道、芷江等地,廣西的三江、龍勝、融水,湖北的恩施,特點是多位于幾省區的交界之地。
▼
那麽侗族這個民族究竟從何而來?侗族在曆史上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族源缺乏足夠的記載。目前曆史學界、民族學界對侗族的族源觀點不一,主要有" 土著說 "與" 外來說 "兩個流派。
" 土著說 " 觀點認爲,現代的侗族正是古時在這裏世代生活的土著先民的後代。這些先民是秦漢時代記載的" 百越 "的一支,湘黔桂邊界地區也有新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考古發掘成果作爲理論依據。
而 " 外來說 " 觀點則認爲,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帝國攻取南方 " 百越 " 之地,設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将秦帝國的版圖擴張至珠江流域。一部分百越族人被迫向北、向西遷徙,并與在當地的古苗瑤民族融合。
▼
至唐宋兩代,史書中已有" 峒人 "、" 峒民 " 的相關記載。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貴州圖經新志》中關于貴州山地民族的風俗習慣,與近代的侗族有一定的相似性。
宋史中也有記載
将 " 峒人 " 之聚居地稱爲 " 溪峒 "
(圖:明柯維骐撰《宋史新編 200 卷》明嘉靖刊本)▼
在我看來,侗族傳統民族文化中最吸引我的,是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了。侗族民俗節日衆多,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節日,大體上可劃分爲農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類。
每逢民俗節日,有 " 詩的家鄉、歌的海洋 " 之稱的侗鄉,自然是少不了舉辦歌唱活動了。2009 年,侗族大歌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讓這種侗族傳統藝術形式被更多人知曉。大歌在侗語中發音爲 " 嘎老 "," 嘎 " 意爲歌曲," 老 " 則有宏、廣之意。
侗族大歌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隻要是寨子裏的就沒有不會唱的
(大歌遏雲 圖:壹圖網)▼
前幾天我看了今日頭條出品的《大地之旅》綜藝節目,最近一期的黔東南站就造訪了位于黔東南黎平縣的肇興侗寨。站在寨子門口望過去,高聳的鼓樓往往會最先映入眼簾。鼓樓是侗族标志性建築,層層疊疊宛如寶塔一般,在造型上有閣式與塔式之分。
高聳的鼓樓不但是寨子的标志
同時也凝聚着整個寨子的精神
(圖:圖蟲創意)▼
在侗寨,有 " 先起鼓樓後立寨 " 的說法,表現出鼓樓之于侗寨,宛如燈塔之于碼頭,指引着侗族人歸家的方向。除了組織演唱侗族大歌之外,鼓樓連同周圍的廣場還是一個村寨的公共中心,是村民的議事、日常聊天等公共活動場所。
鼓樓廣場就像是侗寨的客廳
不管是集衆議事、踩堂祭祖還是迎賓送客都在這裏進行
歌的海洋
既然說侗族村寨是 " 歌的海洋 ",那麽自然要好好聽一聽這裏的侗族大歌了。侗族大歌是一種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合唱,是中國被發現的第一個多聲部民歌類型。
侗族諺語有雲:" 漢人有文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 "。過去侗語沒有文字,所以就用歌曲來代替文字,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彼此傳承,并且在不斷地融入新鮮血液。
靠着口口相傳,侗歌有了上千年的曆史
侗族大歌一般分爲三個部分,也就是 " 歌頭 "、" 歌身 " 和 " 歌尾 "。" 歌頭 "是領唱部分,以一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作爲 " 引子 ";" 歌身 "是侗族大歌的主體部分,以 " 覺 " 來劃分段落,每個段落又是由若幹 " 把 " 組成(一句歌詞稱爲一把);而" 歌尾 "則是大歌的結束部分。
" 飯養身,歌養心 ",侗族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
有着悠久的曆史的侗族大歌,其作品題材非常廣泛:
傳授農事知識的大歌,對于長期以來保持自給自足生活方式的侗族人相當重要。從小學習侗族大歌的侗族人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了解到有關節氣、播種、耕耘、收獲等重要
侗族人把自己的 " 農業生産密碼 "
藏在了口口相傳的大歌中
農事知識,并應用在日常的生産當中。
侗族大歌中還有講述本民族起源與曆史的題材,譬如《姜良 · 姜美》就講述了這麽一個故事:在 7 天 7 夜的大洪水中,姜良與姜美兩兄妹在一個大葫蘆上得以避難,他們的後代中誕生了侗、苗、瑤、漢四個民族。
同宗共組的原生觀念是侗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比如這段侗族描繪創世的古歌▼
道德教化、祭祀祈福、傳遞愛意也是侗族大歌的重要題材。侗族人在侗寨從小就要學歌,在學歌的過程中接受教育。道德教化中包括有要孝敬父母、待人友善、勤勞、熱情好客等元素。
侗族大歌《父母恩深》中這樣唱到:" 把烏黑的頭發給了我,您才白發蒼蒼;把美麗的面頰給了我,您才皺紋深深。" 這首歌的内容就是教育人要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女成年後要孝敬父母。
侗族大歌是孩子們最生動的成長教科書
《人不做活一生窮》這首大歌唱到:" 男人懶做活路無錢糧 女人懶織布匹常穿破衣裳……快快回頭勤耕種,多有收益人家才會誇你是好兒郎 "。從小學歌的人在這些侗族大歌的熏陶下,更容易養成熱愛勞動、孝敬父母、敬友愛鄰的思想。
潛移默化地,侗族人的道德品行在大歌中形成了
當然,侗族大歌又怎麽少的了愛情這個人類永恒的題材呢?在侗族的文化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并不直接通過言語傳遞,而是侗族大歌的對唱。
黔東南的非遺之旅
前面提到的侗族大歌中關于愛情的題材,《大地之旅》黔東南站節目中爲觀衆呈現了這樣的環節:姑娘與小夥若是喜歡對方,就會把愛意表達在歌裏,讓鼓樓作爲見證。
侗族姑娘和小夥的表白方式,很浪漫
(圖:今日頭條 @大地之旅官方賬号)▼
婉轉動人的甜蜜情歌,不僅表達了姑娘與小夥的愛慕之情,也代表了下一代人對侗族大歌的傳承。
過去,由于侗族社會一直處于較爲封閉的自給自足狀态,直到上世紀 50 年代逐漸有音樂工作者走入大山收集、記錄、整理和翻譯,侗族大歌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這項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産
值得被我們珍視與保護
近年來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上當地人向外遷徙等原因,侗族大歌的傳承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承侗族大歌,需要讓更多的國人了解到這種優美的藝術表現形式。
不僅是侗族大歌這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在我們的國家還有着數不勝數的寶貴文化遺産。在今日頭條這樣高影響力、高傳播力的平台上,《大地之旅》的節目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到文化遺産,擴大受衆後進而湧現出更多從事研究、分享文化遺産的工作者。
在今日頭條,跟随《大地之旅》看我們的美麗中國
(圖:今日頭條 @大地之旅官方賬号)▼
一直以來,今日頭條始終緻力于爲用戶提供優質内容,自 2021 年以來,先後推出音樂微紀錄片《任賢齊的音樂故事》、獨家明星訪談《實力派》,以及《雲遊風物之旅》系列視頻等優質節目。本次策劃《大地之旅》也是爲各地文旅推廣助力,讓廣大用戶足不出戶就能跟随明星,奔赴一場場人文治愈之旅。
當明星邂逅自然風光與人文遺産,則會碰撞出别樣的花火。目前已經播出的三站内容分别由宣璐、郁可唯、袁姗姗造訪山西大同、四川樂山與黔東南三地。節目讓觀衆足不出戶,就能零距離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
目前已經播出的三站城市以及将要播出的湖北武當山
都是目前國内人氣很高的寶藏旅遊點
千百年來侗族人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育人、以歌傳世。侗族大歌更是了解這個民族曆史起源、社會風俗、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我們這代人有責任保護這些文化遺産,并接力給下一代,正如前人傳承給我們那樣。
【今日福利】
局長發福利啦!~截止 11 月 9 号 12:00,局長将随機挑選留言區的 5 位粉絲,每人贈送 1 本球局精選圖書!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蟲創意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