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311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7135 字,配圖 32 幅,閱讀需要 17 分鍾。本文曾于 2020 年 7 月 5 日首發于 TTH,2023 年 12 月 9 日重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專輯" 巨獸之亡 "
在進入那場激烈的 40 分鍾惡鬥之前,我們再補充一下美方艦艇的課,以便全面了解實力的對比。
爲了支持南太平洋的戰局,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将雖然早早就将除了慢速戰列艦以外的可用艦艇都派到此處,但是當天兩艘新銳的快速戰列艦 " 南達科他 " 和 " 華盛頓 " 号仍在航渡中,隻有 5 艘巡洋艦和 8 艘驅逐艦攔在阿部弘毅的艦隊面前,13 對 14,聽起來差距不大。
圖 1. 美國海軍戰列艦 " 華盛頓 " 号(BB-56),本模型畫作可能就是表現奔赴瓜島前線的編隊
圖 2. 1943 年," 華盛頓 " 号正在瓦胡島附近海域機動時的照片
圖 3. 畫作:瓜島夜戰中的 " 華盛頓 " 号,瓜島夜戰是本艦的最高光時刻
隻不過,美軍最大的兩艦還隻是裝備 8 英寸主炮的條約型重巡洋艦 " 舊金山 " 号(CA-38)和 " 波特蘭 " 号(CA-33)。" 舊金山 " 号屬于新奧爾良級的五号艦,1934 年 4 月 23 日建成,爲了在區區一萬噸标準排水量裏安排盡可能多的武器,并達到 32 節的航速以跟上快速航空母艦,條約型重巡不得不犧牲防護性能。對比其前級艦北安普頓級,新奧爾良級縮短了艦體長度約 3.7 米,好歹算是加強了包括炮塔和機械室在内的要害部位的防護力,不過也隻是理論上能防禦同等級的 8 英寸主炮。
圖 4、5. 模型畫作:11 月 13 日夜戰的美軍旗艦—— " 舊金山 " 号重巡洋艦(CA-38),注意其主炮布局和新型戰列艦類似,可節約艦體長度,也因此容易被潛艇或飛機在遠距離觀察時産生誤判,以爲米國海軍随處可以見到 " 主力艦 " 或者 " 空母 "(很多時候都隻是平甲闆的登陸艦)
圖 6. " 舊金山 " 号 1944 年時的狀态三視圖,經曆了大規模修理和防空加強後,這艘老艦煥發出新春
圖 7. 模型展現的 " 舊金山 " 号艦體舯部細節,這裏是從右後方觀測的角度,兩架艦載機停放在彈射器上,但在海戰前一般會選擇丢棄艦載機
圖 8. 畫作:奮戰中的 " 舊金山 " 号,這裏可以看到可能是因爲被命中,後部艦橋燃起大火,帶有高揮發性航空燃料的艦載機在此時往往會成爲脆弱而危險的火源
圖 9. 經曆了慘烈的瓜島以北海戰後,美國人對幸存的 " 舊金山 " 号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這是該艦的中彈損傷圖示
圖 10. 艦體某處的大口徑炮彈貫穿傷
圖 11. 某處高爆彈命中并産生密布的傷痕
另外,條約型重巡的水下防護就顯得很糟糕了,僅水線以下的彈藥艙位置有 4 英寸(102 毫米)的裝甲防護,其他部位近似裸體,遇上日本人的大殺器九三魚雷怕是兇多吉少,隻能靠水密艙調整來保持浮力。新奧爾良級七兄弟的運氣都不算好,老二(" 阿斯托裏亞 " 号)、老六(" 昆西 " 号)和老七(" 文森斯 " 号)在 1942 年 8 月 9 日淩晨的三川軍一指揮的夜襲中被炮擊和魚雷,一下子被送走三個。
另一艘條約艦波特蘭級的建造還要更早一些,1933 年 2 月 23 日就建成了首艦 " 波特蘭 " 号,除主炮配置跟新奧爾良級一樣是三座三聯裝外,其艦體和動力則跟北安普頓級一緻,防護能力略差于新奧爾良級,同樣也沒有裝備魚雷。
圖 12. 1942 年 6 月拍攝的重巡洋艦 " 波特蘭 " 号(CA-33),直到中途島海戰時,重巡一直是航母的主力帶刀護衛
正因爲美國海軍對其性能不太滿意,波特蘭級隻建成兩艘,二号艦的名氣似乎更大一些,就是運送原子彈到提尼安島,歸途中被橋本以行的伊 -58 号兩雷帶走的 " 印第安納波利斯 " 号(CA-35)(這個故事詳見橋本的回憶錄,可到站内搜索),她是太平洋戰争中美軍損失的最後一艘軍艦,倒在了黎明之前。
圖 13. 遊戲中的美國重巡洋艦
太平洋戰争初期,美國人新造的重巡洋艦都還在船廠裏,首型擺脫條約限制的巴爾的摩級要到 1943 年 4 月 15 日才首艦入役,因此在 1942 年,美國海軍隻有 5 個級别 18 艘條約型重巡洋艦充當主力,包括最老的彭薩科拉級 2 艘、北安普頓級 6 艘、波特蘭級 2 艘、新奧爾良級 7 艘和威奇塔級 1 艘,且部署在兩個大洋,随着太平洋戰局的吃緊,幾乎所有的重巡洋艦都被調入太平洋,所謂美國人隻用 15% 的力量就擺平了日本并不準确,至少在海軍來說,七成以上的兵力是用于抗擊日軍的。
圖 14. 這是一張有趣的模型對比圖,背景是 " 印第安納波裏斯 " 号,前景應該是攜帶回天人操魚雷的乙改型遠洋潛艇 " 伊 -58" 号
多啰嗦幾句,日本人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前也是 5 個級别 18 艘重巡洋艦,包括最老的青葉(古鷹)級 4 艘、妙高級 4 艘、高雄級 4 艘、最上級 4 艘和利根級 2 艘,就單艦戰鬥力來說,日本重巡是力壓一籌的。
美方三艘輕巡洋艦的情況要略好一點,亞特蘭大級是所謂的 8000 噸級輕巡,之所以把輕巡限制在 8000 噸以下,就是因爲愛鑽空子的日本人在最上級輕巡的設計中保留了将 6 英寸主炮替換爲 8 英寸主炮,從而上演 " 輕巡變重巡 " 的魔術。亞特蘭大級的設計參考了英國人的迪多級防空巡洋艦,塞進了多達 8 座 5 英寸高平兩用速射炮,首艦在 1941 年 12 月 24 日才正式入役。
圖 15. 美國亞特蘭大級防空巡洋艦的參考原型——英國迪多級防空巡洋艦
1942 年春,已經服役的亞特蘭大級四艦均加裝了 SC-1 搜索雷達、SG 防空雷達以及 FD 射擊控制系統,強化了防空能力,尤其該艦的主炮用的是驅逐艦标配的 MK12,此炮堪稱二戰時期最好的 5 英寸炮,采用手動裝填時仍有每分鍾 20 發左右的射速,而且支持全方位全角度裝彈,亞特蘭大級開火的時候就象一個豎起來的刺猬,近戰時給驅逐艦洗地也是無比酸爽,單側最多 14 門炮齊射的感覺可以在許多海戰遊戲裏體驗。
圖 16. 1941 年末航渡中的 " 亞特蘭大 " 号,這張照片後來稱爲本艦模型圖的參考照
圖 17. 對比上圖,安裝驅逐艦主炮的亞特蘭大級的特點就是管子多
遺憾的是這款标準排水量僅有 6000 噸的輕巡洋艦防護能力實在是弱了一點,當天晚上,斯科特少将乘坐的就是 " 亞特蘭大 " 号(CL-51),二号艦 " 朱諾 " 号(CL-52)緊随其後,艦上有著名的 " 沙利文五兄弟 " 在服役。
最後一艘輕巡洋艦 " 海倫娜 " 号(CL-50)屬布魯克林級最後一艘,主武器是 5 座三聯裝 MK16 型 6 英寸主炮,最後建成的 " 海倫娜 " 号還有 4 座雙聯裝 MK12 型 5 英寸副炮,也就是每側再多 4 根管子,多達 19 根管子一起噴吐火蛇的景象那也是無比壯觀,今天晚上日本人終于要品嘗一下了。
圖 18. 1986 年仍在智利海軍服役的布魯克林級火炮巡洋艦,原爲 " 布魯克林 " 号(CL-40),後改名 " 奧希金斯 " 号
" 海倫娜 " 号在太平洋戰争第一天就出場亮相了,當時停泊于珍珠港内 10-10 碼頭的該艦遭到一架落單的 " 飛龍 " 号九七艦攻的襲擊,被一條九一式航空魚雷命中,在維修時因禍得福率先加裝了最新型的 SG 型水面和低空搜索雷達,這讓該艦在今晚的索敵表現尤其搶眼。
圖 19. 這張是偷襲珍珠港後的實景照片,近處是已經傾覆的掃雷艦 " 奧格拉拉 " 号,其前方就是輕巡洋艦 " 海倫娜 " 号
" 海倫娜 " 号還将在 1943 年初成爲率先實驗 VT 無線電近炸引信的軍艦,這種利器讓美國人從技術上開始壓倒鬼子(詳見同名公号搜索 " 緻勝神器 "),總之,本艦身上自帶傳奇色彩。
美方的八艘驅逐艦分屬本森級(" 拉菲 " 号 DD-459、" 巴頓 " 号 DD-599)、馬漢級(" 庫欣 " 号 DD-376)、弗萊徹級(" 弗萊徹 " 号 DD-445、" 蒙森 " 号 DD-436、" 奧班農 " 号 DD-450)、貝納姆級(" 斯特雷特 " 号 DD-407)、格利夫斯級(" 亞倫 · 沃德 " 号 DD-483)。
圖 20. DD-423" 格利夫斯 " 号驅逐艦
爲了不把人繞暈,這五個級别的驅逐艦可以簡單區分爲五炮艦和四炮艦,較爲新銳的弗萊徹級和格利夫斯級、本森級都是五炮艦,差别是裝備的五聯裝魚雷發射管爲 1-2 具,特點是重炮輕雷,馬漢級和貝納姆級是四炮艦,馬漢級有 3 具四聯裝魚雷發射管,貝納姆是 2 具四聯裝,相比較來說重雷輕炮。美國驅逐艦在戰時都有小幅度改裝,我無法掌握具體情況。
圖 21. DD-364 馬漢級 " 馬漢 " 号,1944 年被神風特攻撞沉
這批美艦本來分屬兩個護航運輸隊,分别由斯科特少将和卡拉漢少将指揮,12 日下午三時許,兩支編隊在瓜島隆加角會合并共同掩護運輸船的卸載,由于卡拉漢資曆稍微老一點,且留下的軍艦中隸屬卡拉漢 B 編隊的較多,因此指定由卡拉漢統一指揮。
遺憾的是,兩位少将的旗艦 " 舊金山 " 号和 " 亞特蘭大 " 号都沒有升級到最新的裝備,而且 " 舊金山 " 号在中午時分還遭到一架日機的撞擊,撞壞了其火控雷達,并導緻約 50 人的傷亡,當晚戰鬥時兩位指揮官都不能第一時間獲得準确的雷達預警。
圖 22. 丹尼斯 · 卡拉漢海軍少将,此戰的美國指揮官,長期從事參謀工作,其指揮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更爲遺憾的是,卡拉漢之前一直在從事參謀工作,不及斯科特的實戰經驗豐富,當晚美艦隊的隊形沒有将擁有先進雷達的軍艦排在前面,而是按照 4 艘驅逐艦、5 艘巡洋艦、4 艘驅逐艦的方式排成單縱列,缺乏早期預警,也沒有什麽應急作戰方案。
當晚擔任前哨的四艘驅逐艦按順序分别是 " 庫欣 " 号、" 拉菲 " 号、" 施特雷特 " 号和 " 奧班農 " 号,五艘巡洋艦的順序是 " 亞特蘭大 " 号、" 舊金山 " 号、" 波特蘭 " 号、" 海倫娜 " 号和 " 朱諾 " 号,殿後四艘驅逐艦的順序是 " 亞倫 · 沃德 " 号、" 巴頓 " 号、" 蒙森 " 号和 " 弗萊徹 " 号。
圖 23. 9 月 16 日,本森級 " 拉菲 " 号滿載 " 黃蜂 " 号航母幸存者返回港内的照片,遠處是 " 朱諾 " 号輕巡洋艦
請記住這個順序,因爲在這場刺刀見紅的海上肉搏戰中,大緻就是按照這個順序投入混戰的。
美方 13 艦擁有的大中口徑火炮主要包括 203 毫米(18 門)、155 毫米(15 門)、127 毫米(94 門),魚雷發射管約爲 66-96 個(取決于五炮艦到底有 1 或 2 具五聯裝魚雷發射管)。
圖 24. 戰後上色的金剛級戰列艦,除了八門 356 毫米主炮,艦體兩側還各有 7 門 152 毫米副炮
與此對比的是,日本人擁有 356 毫米(16 門)、152 毫米(28 門)、140 毫米(7 門)、127 毫米(72 門)、100 毫米(8 門),魚雷發射管爲 95 個。
顯然,無論是管子的數量還是尺寸,怎麽算都是日本人更勝一籌。
幸好海戰不單純是一道比拼數量的計算題,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計算在内。
美方最大的優勢就是艦載搜索雷達,這會讓美艦擁有那麽一點點提前索敵的可能性,并且搶占更好的迎戰陣地。(關于雷達的開發簡史、性能參數和實戰對比,詳見同名搜索 " 緻勝神器 ")
圖 25. 裝備 CXAM-1 型艦載搜索雷達的美國戰列艦,同樣裝備于條約型重巡上面
不過可惜的是,這一點優勢并未能完全發揮出來。
23 時 25 分,收到 " 海倫娜 " 号敵情報告的卡拉漢少将必須盡快作出決斷,很顯然對面突然出現的大家夥肯定不是友軍,卡拉漢唯一的友軍斯科特所部(1CL2DD)已經在下午會合,剩下的運輸船隊則向努美阿返航。
此時的美艦隊形成一路縱隊,雙方距離僅有 27000 碼(約 24.7 公裏,數據來源于 " 海倫娜 " 号報告),正是實施 T 字截殺的好機會,卡拉漢遂于 23 時 37 分下令:" 各艦依次右轉!"
圖 26. 第一次瓜島以北夜戰開始時的态勢圖
這道命令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執行的節骨眼上出了岔子,最前方的驅逐艦 " 庫欣 " 号還沒來得及右轉,就發現其左前方有兩個黑色的艦影,正在向其右前方疾馳,距離本艦僅有 3000 米,如果 " 庫欣 " 号強行右轉,有可能會導緻撞船。" 庫欣 " 号因此立即向卡拉漢發出警報,并自作主張地向左急轉,準備發起魚雷攻擊,此刻是 23 時 41 分,也就是在此時,日本人的前導艦 " 夕立 " 也終于發現了美國艦隊。
圖 27. 戰艦世界裏的馬漢級驅逐艦模型,注意前部炮塔有防護罩,後部炮塔無防護,且此艦中部雷改炮了
" 庫欣 " 号這一突如其來的左轉打亂了卡拉漢的命令,後續美艦跟着 " 庫欣 " 号也開始實施緊急左轉。這是一段持續大約十分鍾的極其怪異的靜默期,雙方都已經知道近在咫尺就有一支敵國艦隊,但是都還無法開火。
圖 28. 一艘正在戰鬥狀态的金剛級戰列艦,金剛級在瓜島系列戰役中表現活躍,其作用比象征性的大和級和長門級都要大得多
原因也不難猜測,在黑暗疾馳的幾十個艦影相互距離不等," 庫欣 " 号一個左轉彎就失去了對面兩個敵艦的蹤影,日本人也差不多," 夕立 " 号的報告讓阿部俊雄瞬間石化,他首先命令更換準備炮擊機場的三式彈,實際上由于炮彈和發射藥包分裝的機制,隻要首發三式彈發射後,直接換用穿甲彈即可,所以這道換彈命令似乎有點怪異。
圖 29. 據說是沉沒于海底的三式彈,可見重炮的彈頭和發射藥包是獨立存放的
就在這段時間裏,雙方高速接近的艦隊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交錯,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的是,美方四艘前導驅逐艦由于左轉,意外地切入到日方艦隊的核心位置,而日本人的隊形類似一個環形陣,右前方兩艘前導艦 " 夕立 "、" 春雨 " 之後就是輕巡洋艦 " 長良 " 号、以及阿部的旗艦 " 比睿 " 号,這将導緻海戰一爆發就出現了 " 比睿 " 号被一衆美艦圍毆的極端情況。
圖 30. 美日雙方艦隊的遭遇戰地點,可見日艦隊已經抵達薩沃島東南,進入狹窄的海峽,再過幾分鍾就可以炮擊
23 時 42 分,按耐不住的 " 比睿 " 号打開了自己艦上的探照燈,瞬間掃中了美方隊列第五位、也是打頭的第一艘巡洋艦、斯科特少将的旗艦 " 亞特蘭大 " 号,斯科特來不及征求卡拉漢的開火命令,立即下令射擊," 比睿 " 号很快就關閉了探照燈,但是這兩艘互相自曝的大艦瞬間點燃了高度緊張的火藥桶,一瞬間,所有能瞄得上目标的軍艦都在猛烈開火!
由于場面實在混亂不堪,随後發生的戰鬥被 " 蒙森 " 号的一名軍官形容爲 " 在關了燈的酒吧裏進行的一場群毆 "。爲了簡潔明了地描述這場混戰,下面将采用美方視角,逐艘介紹每一條軍艦的戰鬥。
圖 31. 描述 " 比睿 " 号打開探照燈那一瞬間的藝術畫,前景兩艘美驅特别搶眼
探照燈打開的那一刻,最初的炮擊發生在 " 比睿 " 号與 " 亞特蘭大 " 号之間,位于日編隊右側的 " 曉 " 号也借助探照燈光柱給 " 亞特蘭大 " 号送去一輪齊射,準确命中 " 亞特蘭大 " 号的艦橋,斯科特少将和艦長及一衆幕僚,除一人以外全部陣亡(也有一種說法是被友艦誤擊陣亡),位于 " 曉 " 号後方的 " 電 "、" 雷 " 兩艦施放魚雷,兩雷命中,其中一條命中艦尾、另一條命中輪機艙并爆炸,610 毫米的九三雷一型裝藥量高達 490 公斤," 亞特蘭大 " 号瞬間失去動力和戰鬥力,一邊劇烈燃燒,一邊順着海流往後方的旗艦 " 舊金山 " 号的方向漂流過去。
圖 32. 位于 " 亞特蘭大 " 号上的斯科特少将,他作戰經驗較爲豐富,可惜陣亡太早
這才剛開打,就犧牲了一位海軍少将和數位海軍校官,恰恰預示着這是一場無比慘烈的海上肉搏戰!
與此同時,瓜島上的三萬名美軍和三萬名日軍官兵成爲了此戰最忠實的觀衆。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本系列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閱讀,或關注文末的有聲書,省省眼力: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