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從課本上學的是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時至今日," 己所不欲,必施于人 " 的待人 " 禮儀 ",卻在各行各業内泛濫。
因爲經曆了慘烈的 " 價格戰 " 洗禮之後,車企們仿佛意識到,車市的競争非常殘酷,過去友商之間的溫厚、恭謹早已就泯滅,取而代之是狼性、拉踩、拔刀相向。當車企的 " 戾氣 " 愈發濃重,争戰的頻率自然居高不下。
跨入 2023 年,車企之間争戰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輿論。2 月,長安汽車一封侵權律師函,讓吉利的 " 銀河之光 " 飽受質疑;5 月,長城一封舉報信,直接将比亞迪推到了輿論旋渦;11 月,因 AEB 主動刹車,何小鵬與餘承東在線上争論,最終握手言和。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12 月,應是車企們沖擊年度目标的關鍵時刻,但對于部分車企來說,早已置之度外。要麽已經提前完成年度銷量目标,要麽無望完成目标。
12 月 7 日,蔚來汽車品牌與傳播助理副總裁馬麟與李想在微博上隔空 " 開怼 "。事情的起因是,有博主總結 " 蔚小理 " 和特斯拉銷售費用率和毛利率動态數據變化。
數據指出,特斯拉的銷售費用率數據是最好的;理想從 2023 年開始一步步接近特斯拉的水平;而小鵬和蔚來目前銷售費用率仍然保持高位,但相比之前有明顯下降。随後,李想轉發了該微博,并強調自身營銷和傳播的費用全國最低。
或許李想也沒有預料到,轉發該微博會引起馬麟的注意。馬麟轉發微博稱:"1. 根據‘天(星)眼(圖)’系統,李想今年 3 款車抖音内容投放應該在 9000 萬左右,花費最大的不是微博;2. 大家最關心的不應該是研發費用和費效嗎 "。
事實上,李想曾多次公開稱李想的 " 營銷和傳播費用率 " 低于蔚來、小鵬。馬麟的評論,戳破了李想的 " 謊言 " ——理想汽車的營銷費用并非遠低于同行。
與此同時,馬麟公開點評李想微博,也預示着過去親密無間的 " 蔚小理 ",蔚來與理想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縫。
除了蔚來與理想之外,長城汽車與比亞迪之間的關系同樣微妙。
上周,曾擔任坦克品牌沙漠學院院長的姚衛強公開測試方程豹豹 5 油耗,并得到 "18L/100km" 的結論,遠遠高于官方标定的 7.8L/100km。面對市場的質疑,方程豹汽車發表聲明,明确指出該測評存在大量異常駕駛行爲,包括 140 — 160km/h 的車速占比超過 46%。
由于身份原因,外界質疑姚衛強的油耗測試或受長城汽車指使。
随後,比亞迪網絡舉報中心發文,調整此前獎勵政策的有效期,舉報網絡黑公關行爲獎勵 5 萬元至 500 萬元的機制長期有效。與此同時,比亞迪公關總經理李雲飛在個人微博發聲,并重申舉報獎勵制度。
劍拔弩張的氛圍下,似乎注定了 2023 年車市不會以平靜收場。換句話說," 和氣生财 " 的時代早已成爲過去式,各大車企将各自爲戰,掀開車市 " 戰國時代 " 的序幕。
春秋時代,講究禮儀文化。盡管戰争不斷,但依舊講究戰場禮儀,大緻可以概括爲:師出有名、不乘人之危、不斬來使。進入戰國時期後,戰争禮儀被逐漸摒棄,被稱爲 " 禮崩樂壞 "。
不同于春秋時期的戰争,戰國時期的戰争并不是貴族之間的博弈遊戲,而是搶奪資源的血腥戰争,存活下去、發展壯大才是根本目的。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 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份額達到了 60%,這意味着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不足四成(減去進口車份額)。合資品牌大面積 " 失守 ",讓自主品牌收獲了瓜分更多 " 蛋糕 " 的機會。
不過,這塊" 蛋糕 " 顯然不會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家車企。悄無聲息間,自主品牌内部開始出現分化。
結合中汽協統計的數據來看,2023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爲 628 萬輛,同比增長 38%。其中,比亞迪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爲 1884783 輛,占市場份額 30% 以上。如果扣除特斯拉占據的國内市場份額,能夠供其他車企瓜分 " 蛋糕 " 将再次減少。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注定了車企之間勢必會進行一場 " 生死 " 惡鬥。
爲了搶占市場份額,車企使出了渾身解數,今年下半年車市大批新品牌湧現,例如吉利銀河、長安深藍等,随之而來的還有數不勝數的新車。
重點是,争鬥的過程中,車企除了在技術、産品、品牌等方面角逐以外,争奪流量、搶占心智,甚至是 " 捅刀子 " 等都将成爲 " 必學技能 "。可以設想一下,諸多新品牌、新車型陸續進入車市,想要快速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記,所以搶占心智成爲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李想被封号 " 微博之王 " 時,長城汽車高管團隊集體入駐微博平台,包括穆峰、李瑞峰、王遠力、傅小康等。一時間,各社交平台成爲車企新的競技場,甚至是 " 三尺講台 "。
過去,國内車市處于增量時代,所有車企都可以遵守遊戲規則,将蛋糕不斷 " 做大 "。
随着 " 藍海 " 轉 " 紅海 "、" 增量博弈 " 變 " 存量博弈 ",車市激變讓車企變得狼狽不堪,隻是爲了能夠占據多一份 " 蛋糕 ",從而生存下去。
自主品牌之間競争愈發激烈,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好事。正如部分業内人士所說,國内汽車市場猶如 " 養蠱 ",經曆了吞并、角逐、淘汰之後,能夠在國内市場生存下來的車企,出海後都将會是猛獸級的存在。
美國被稱爲 " 車輪上的國家 ",一度擁有 3000 多家車企。現如今,除了我們常聽聞的福特、通用、林肯等品牌以外,數千家車企都已經被淘汰。經曆了内卷後存活下來的車企,福特、通用等都成爲全球性車企。
因此,車企之間 " 打一架 " 是必然的,但不是現在。擔心等不到春天的王傳福曾表示:" 走向更遼闊的天地,成就世界級品牌。"
早年間,中國摩托車曾經在東南亞迅速崛起,但最終卻被日系摩托車 " 反殺 "。個中原因是,中國摩托車在 " 内卷 " 的過程中,消耗了自身大量的實力,産品品質難以保證,最終被對手反超。
基于此,車企與其在國内市場 " 厮殺 ",不如 " 在一起 ",在海外市場上披荊斬棘。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