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塌了,一上系統就看到留學生不得報考。"
2024 年,從全國各地傳來一個重要信号,多省市的公務員選調,開始明确限制甚至 " 拒絕 " 留學生了。
在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2025 年度 " 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 " 的高校範圍發生罕見變化,往年可報考的 " 國(境)外知名高校 " 名單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 60 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東,2025 年度定向選調、常規選調範圍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向留學生關上一扇門。
在帝都,《北京市 2025 年度定向選調和 " 優培計劃 " 招聘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公告》顯示,定向選調同樣将留學生拒之門外。" 優培計劃 " 仍然可以報名,但也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畢業于國内 43 所雙一流高校或 25 所高校 " 雙一流 " 建設學科。定向選調和 " 優培計劃 " 的區别是,前者是公務員編制,後者則屬于企事業單位。
以前都是國外本科歧視國内本科,現在居然反過來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類似變化還出現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個省份,顯然不是偶然。海歸的光環逐漸褪去,曾經的就業優勢不再。
盡管留學生依然可以通過國家和各省市公務員考試進入體制内,但這條路顯然也變得擁擠。 不少海外名校的畢業生,甚至将目光投向了鄉村與縣城編制。 斯坦福大學博士報考安徽下轄 18 線鄉鎮基層公務員,哈佛大學碩士考上杭州餘杭區教育局等新聞,不斷見諸報端。
當選調開始 " 拒絕 " 留學生,留學生在體制内的路,會不會變得越來越難走?
海外名校畢業生,曾經是被争奪的 " 香饽饽 "。
所謂選調生,是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每年從高等院校選調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爲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進行重點培養的群體。
往年,這裏面也有留學生的一份機會。比如,有留學機構統計,2024 年廣東省選調中就招錄 54 名留學生,其中香港院校人數占比留學生總人數 59.3%。英國院校人數占比 14.8%。錄取者中,不乏英國名校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畢業的留學生。
廣州近兩年選調也招錄了部分留學生。2023 年共計錄取選調生 337 人,其中有 2 名留學生,分别來自香港科技大學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入職市直單位。2024 年共計錄取 280 人,其中有 10 名留學生,其中除港澳高校外,還有曼徹斯特大學、悉尼大學等,入職單位除市直、區直單位外,也有鄉鎮與街道辦。
然而,也是從最近這兩年開始,不少省市的選調大門開始對留學生收窄了,甚至直接關閉。
河北省,2023 年度的選調對象範圍裏還包括 QS 排名約爲前 50 名的院校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學位畢業生,隻是要求 " 本科需要在選調範圍内的國内高校就讀 "。2024 年,選調範圍調整爲國内重點院校與河北省屬骨幹本科院校。
河南省同樣,2023 年還向 QS 排名前 100 名高校畢業生開放,2024 年定向選調則隻招錄國内部分高校畢業生。近日河南發布《關于 2025 年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通知》,職位包括 " 普通類選調生 1092 人,法檢專項選調生 106 人 ",則可以面向境外高校,但也明确要求 " 須爲碩士以上畢業生,且本科階段在國内高校就讀 "。
山西省則是 " 循序漸進 ",2022 年定向選調首次面向海外院校招錄,入選高校名單有 94 所,2023 年海外院校縮減到 64 所,2024 年則不再招錄海外院校學生。
如今,随着北京、廣東、山東在選調工作中對留學生做出明确限制甚至 " 拒絕 ",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省市跟進,做出類似的調整。
這對不少留學生來說,可能是 " 當頭一棒 "。因爲在留學群體中,考公考編也是一個重要的出路。
一份由中國世界青年峰會和獵聘發布調查報告顯示,海外留學生畢業規劃首選中," 考公務員 " 占了 17.73%,排在第三。有74.4%的留學生認爲海歸群體中存在着 " 考公熱 " 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畢業後首選 " 找全職工作 " 的海外留學生中,也有 84.21% 的人打算回國就業,比例相當高。在這些人中,又有 45.23% 求職最想去國 / 央企,排名第一。
可見,海外留學生對體制内的向往,也同樣強烈。這可能會讓他們面對最新的變化,心态變得更加矛盾。
爲什麽多省市的選調,會對留學生做出限制甚至直接拒之門外?難道哈佛劍橋,都比不上國内 " 雙一流 " 大學了嗎?答案顯然不是這麽簡單。
要知道,比起公務員考試,選調生的選拔有不同的标準,具有更高的政治标準。比如,前述提到的河南省《關于 2025 年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
選調有志于從事基層工作并有發展潛力的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縣鄉培養鍛煉
建立來自基層一線的黨政領導幹部培養選拔鏈
對選調生的報考資格,也明确要求必須符合以下至少一項條件:
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報考學曆學習期間擔任過班級(含班級)以上學生幹部且連續 1 年以上
獲得校級(含校級)以上獎勵
大學期間具有參軍入伍經曆
其他省市的報考資格條件也有類似的要求。政治素質過硬、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等标準,被放在最前頭。應該說,在選調這件事上,國家的标準變得越來越嚴格了。
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務員考試的職位報考要求,就沒有類似的限制,可以同樣向海外高校畢業生開放。對大多數省市來說,海外高校畢業生依然可以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到體制内。
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近年來出現的 " 水碩 " 争議。海外高校有的碩士學制爲一年制,與國内兩到三年的學制形成較大差異。部分本科就讀于雙非高校的畢業生,通過中介申請到排名靠前的海外碩士,引發對海歸碩士質量的擔憂。
事實上,部分國央企、私企也不再像以往一樣青睐留學生。尤其是針對國(境)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部分企業明确表示:不納入招聘範圍。
比如,中國華能下屬多個分公司仍招收留學生,隻是不再考慮一年制碩士研究生。其在 2025 年校園招聘要求中明确寫上:"2024 年入學的港澳地區、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 ( 境 ) 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原則上不納入 2025 年招聘範圍。" 或是 "2024 年入學的國 ( 境 ) 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除外。"
曾經被調侃爲 " 點擊就送 " 的比亞迪,也傳出把以香港高校一年制碩士研究生爲代表的應聘者的簡曆 " 泡池子 " 的說法。所謂的 " 泡池子 ",就是簡曆照單全收,相關測評與面試也照常進行,但幾乎不給 offer,并且還會限制本科學曆,引來衆多港碩發帖 " 求撈 "。
有人說,十幾年前去留學,回國動辄 " 年薪百萬 "" 輕松當高管 ",但是現在留學則是 " 港碩一年給自己加了個案底 "" 吃盡時代黑利 "。
對這類海歸留學生而言,形勢确實在變得越來越艱難,曾經的就業優勢消失了。
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海外留學的性價比變得越來越低,面臨空前激烈的競争。
背後,是時代大趨勢的影響。
一是學曆貶值。國内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高素質人才數量越來越多,國内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 14 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 2.5 億。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2025 年預計将要達到 1222 萬。
海歸留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早已不再是 " 稀缺物種 "。據教育部數據,1978-2019 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 656.06 萬人,其中 490.44 萬人已經完成學業,423.17 萬人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 86.28%。
2021 年,回國人數首次破百萬,達到了一個高峰。面對僧多粥少的就業環境," 海歸 " 身份含金量急劇下降。
二是留學越來越貴。
以美國爲例,據 CollegeBoard 官方發布的《2023-2024 年美國高等教育學費報告》,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需的學費及其他費用,都在蹭蹭蹭地上漲。即使是公立學校,每年總費用也在 2 萬美金以上。
頂級學校則更加昂貴。比如,斯坦福大學 2024-2025 學年學費将增加 5.5%,食宿費增加 7%。本科生費用爲 87225 美元(人民币約 62.8 萬元),其中包括 65127 美元的學費,21315 美元的标準食宿費以及 783 美元的強制性醫療保險費。此外,研究生學費将上漲 4%,部分專業項目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布朗大學亦表示 2024-2025 學年本科生學費将上漲 4.5%,達到 68612 美元(人民币約 49.4 萬元),大部分碩士和博士項目也将上調 4.5%。
三是留學生畢業後的收入,卻在逐年下降。
數據顯示,近年來海外留學人才實際年薪不斷下降,降幅相當明顯,且與期望的平均年薪的差距逐漸拉大。
這樣的落差,讓無數海歸留學生 " 意難平 "。
不過,留學生的出路依然廣闊,如果有真才實學,并不需要擔心 " 英雄無用武之地 "。比如,很多城市都有招才引智的人才計劃,就對留學生格外青睐。
從全國範圍來看,最 " 寵 " 留學生的城市,應該是上海。
就拿選調來說,上海目前依然旗幟鮮明地表示,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應屆優秀畢業生可報考上海選調。高校範圍參考上海市留學回國人員課直接辦理落戶的高校名單。
這個範圍有多大?其實就是世界排名前 50 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具體由相關主管部門參照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QS 世界大學排名、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進行認定,以落戶申報系統内名單爲準。
事實上,上海對留學人員的吸引力,在國内也是 " 獨一檔 "。
據新聞報道,近 5 年來,上海累計引進留學人員已超過 13.5 萬人。目前來滬工作創業的留學人員超過 30 萬人,留學人員創辦企業多達 6000 餘家,一些海歸人才成長爲院士、科學家、知名企業家等。
獵聘數據顯示,海外留學人才的意向城市集中于北上廣深,總占比 59.8%,其中上海占 28.4%,差不多相當于北京、深圳、廣州之和。
上海作爲中國第一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由此也可見一斑。
當留學大軍的回歸成爲常态,競争越來越激烈," 海歸 " 也需要一份平常心,是金子總會發光,找到自己發光法熱的應許之地。
參考 :
1.WEGO 研究院 :" 留子 " 最壞的年代來了
2. 馬江博說趨勢 : 性價比崩塌,市場和體制内已不再高看甚至拒絕留學生
3. 十點人物志:鍍金歸來的留學生,排隊考鄉鎮公務員
4. 遠見研究所:一個大信号,體制内已經開始限制留學生
5. 真叫盧俊:這兩年落戶上海的人開始變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智谷趨勢 Trend",作者:耳東幾 劍書,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