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878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5798 字,配圖 18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2022 年 7 月 4 日首發,2023 年 12 月 3 日重發,内容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專輯 " 巨獸之亡 " 和 " 潛艇戰史 " 中
" 伊 -8" 号是 1934 年 "〇二計劃 " 中列入建造的一艘巡潛 -3 型大型遠洋潛艇,按照潛水戰隊的旗艦來設計,安裝有作戰指揮用的通信設備,以及供司令部人員居住的艙室。魚雷兵器包括艇艏四具、艇尾兩具八八式 53 厘米魚雷發射管,備雷 18 條。甲闆武器包括雙聯裝三年式 140 毫米 40 倍經炮 1 座,雙聯裝八九式 127 毫米 40 倍經炮 1 座,1943 年又加裝了雙聯裝九六式 25 毫米防空炮 1 座。爲了提升偵察能力,艇艏配有吳式一号四型彈射器 1 部,可攜帶小型水上偵察機 1 架。同型艇還有一艘 " 伊 -7" 号。
圖 1. 1937 年 5 月 31 日,巡潛 -3 型潛艇 " 伊 -7" 号在吳港海軍基地的留影照片上色版,出于保密要求,這些照片的背景山脈全部被消除,巡潛 -3 型潛艇設計用作潛水戰隊旗艦,相對潛艇來說龐大的作戰室内可以容納作戰指揮所需的通信設備和司令部人員居住艙室
" 伊 -8" 号在 1938 年 12 月 5 日建成,基本上全程參加了太平洋戰争,直至 1945 年 3 月 31 日戰沉。
太平洋戰争爆發時," 伊 -8" 作爲第三潛水戰隊旗艦參加了夏威夷作戰,時任艇長爲江見鐵四郎海軍中佐,1942 年 3 月 2 日回到吳港。此後," 伊 -8" 繼續在中太平洋、南太平洋海域參戰,至 1943 年 1 月 23 日還炮擊了坎頓島。
随後,因日德之間潛艇運輸的要求," 伊 -8" 被選爲第二艘訪德潛艇,時任艇長爲乘田貞敏少佐(海兵 49 期)。1943 年 5 月," 伊 -8" 完成準備,6 月 1 日離開吳港,10 日進入新加坡港,22 日離開新加坡,次日進入槟榔嶼,這裏是離開亞洲前最後一處由日本控制的港口基地。27 日," 伊 -8" 離開槟榔嶼,7 月 1 日及 6 日在海上由 " 伊 -10" 補充燃料後,獨自前往歐洲。
圖 2. 1943 年 8 月 20 日,在大西洋上與德國潛艇 "U-161" 号會合中的 " 伊 -8"
圖 3. 1943 年 8 月 31 日,正在進入法國布勒斯特港的 " 伊 -8"
8 月 20 日," 伊 -8" 在亞速爾群島以西海域與德國潛艇 U-161 号會合,并接受了一部最新式的雷達和德國聯絡員。8 月 31 日,進入德國控制下的法國布勒斯特港。去程耗時 61 天(從槟榔嶼至布勒斯特)。
圖 4. 進入布勒斯特港潛艇艇庫時的 " 伊 -8" 及其甲闆上的日本水兵
圖 5. 時任 " 伊 -8" 艇長的乘田貞敏少佐(海兵 49 期)
圖 6. 德國人爲日本水兵特意舉辦的歡迎宴會,這是軸心國難得的宣傳機會
10 月 5 日," 伊 -8" 離開布勒斯特踏上歸途,12 月 5 日進入新加坡港,耗時 64 天。12 月 21 日,回到吳港。" 伊 -8" 号也因此成爲唯一成功往返于日德之間的日本潛艇。這是一次長達 7 個月共 204 天的遠航,總裏程高達 30000 公裏。
在 1944 年中," 伊 -8" 被派往相對安全的印度洋海域進行破交作戰,取得了一些戰果。當年 9 月 20 日," 伊 -8" 接到了返回本土的命令。10 月 9 日,回到橫須賀港入塢維修,移除了艏部的彈射器和機庫,改爲安裝 4 具 " 回天 " 人操魚雷的載具,不過,不知出于何種原因," 伊 -8" 最終沒有參加任何一次的 " 回天 " 作戰。
值得一提的是,從印度洋返回時的 " 伊 -8" 艇長有泉龍之助大佐(海兵 51 期)随後被安排爲新組建的第 1 潛水隊司令官,負責指揮花費巨大資源建成的潛特型(伊 -400 型)參與襲擊美國本土的作戰。
圖 7. 有泉龍之助大佐從 " 伊 -8" 艇長卸任後,擔任 " 伊 -400" 所屬的第 1 潛水隊司令官,策劃指揮了赴美國西海岸和阿德米勒爾提島的作戰行動,這張照片中出現的巨大潛艇是伊 -400 型,正在向美軍投降,全體艇員聚集在艇艏甲闆上,潛艇已經被系泊在美軍的大型水面艦艇邊上
1944 年 12 月 15 日,筱原茂雄少佐(海兵 62 期)被任命爲新的 " 伊 -8" 艇長。
1945 年 3 月 18 日," 伊 -8" 與第 34 潛水隊的 " 呂 -41"、" 呂 -49" 和 " 呂 -56" 一起離開佐伯,前往沖繩島以南海域試圖攔截入侵的美國艦隊。
3 月 26 日,美軍開始登陸慶良間列島,爲即将到來的沖繩登陸做準備。
3 月 28 日,筱原艇長發現了一支護航運輸隊并開始追蹤。18 時 5 分," 伊 -8" 發出了最後一條電報:" 在那霸附近 110 英裏外發現兩艘敵方運輸船和四艘驅逐艦 "。
3 月 31 日晚上,在慶良間列島外海,一艘美國驅逐艦 " 斯托克頓 " 号(Stockton,DD-646)在艦長格倫諾中校的指揮下,通過雷達發現了一處水面目标,這艘潛艇當時正在緊急下潛。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裏," 斯托克頓 " 号極盡可能地實施了攻擊,用光了所有的深水炸彈。
圖 8. 盟軍反潛的場景,類似的情況在戰争後期多次發生
" 伊 -8" 在水下憋不住了,被迫浮出海面,恰好此時又有一艘驅逐艦 " 莫裏森 " 号(Morrison,DD-560)趕到現場,并在艦長漢森中校的指揮下,接替使用深水炸彈攻擊。" 伊 -8" 号剛一浮出海面,就試圖再次下潛,但在如此近的距離上,顯然不可能在水下再躲藏這麽久。筱原艇長幹脆不再躲藏,他指揮 " 伊 -8" 在距離 " 莫裏森 " 号僅有 900 碼處的海面浮出,使用甲闆炮與驅逐艦對射起來。
經過三十分鍾的炮戰," 莫裏森 " 号的五英寸主炮擊沉了龐大的 " 伊 -8",令其艇殼多處進水并從艇尾開始沉沒在北緯 25 度 29 分,東經 128 度 35 分。" 莫裏森 " 号放下一艘救生艇,救起了一名失去知覺的幸存者——炮手向井孝允(他也是唯一的幸存者),向井回憶道:
"3 月 30 日 23 點 30 分左右,了望人員發現一艘敵驅逐艦向我們駛來," 伊 -8" 号立即速潛。在二十八米的深度上,遭到了第一批深水炸彈的攻擊。在以後四小時内,敵人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攻擊,終于将艇擊沉。敵人投放深水炸彈非常準确,因爲他們根據潛艇螺旋槳的噪音很容易判定潛艇的位置。敵人的攻擊愈來愈猛烈,艇尾士兵住艙被炸開了一個洞,海水從洞内湧入。
我們盡一切力量堵漏,沒有成功。潛艇開始下沉,艇尾縱傾達 25 °,艇内積水開始流向艇尾。這時潛艇的下潛深度是一百三十七米。已經到了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時候,于是艇長命令艇尾水櫃排水。排水時,氣泡升到水面,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我們都在戰位上等待死神降臨。艇上的魚雷發射完了,艇長決定浮出水面投入戰鬥,命令主水櫃排水。潛艇蓄電池的電能已經用完。
3 月 31 日 2 時左右,潛艇帶着 20 度的縱傾開始上浮。我是一名炮手,在指揮室待命。升降口打開後,我們立即縱身跳到甲闆上。右舷有一艘敵人的驅逐艦,我們立即用 25 毫米機關炮對它開火,當我和另一名炮手正在 140 毫米火炮上裝填炮彈時,我的腿部被彈片擊傷。我想到艦橋去,但這時艦橋被一發炮彈擊中,炸了一個大洞。
我又想到機槍部位去,但發現又有一艘敵人的巡洋艦向我們駛來。兩艘敵艦從 2750 米左右距離上炮擊我艇,我們很少有活命的希望。潛艇很快就翻轉沉沒了。這時我仍然在水面掙紮着,不讓自己下沉。在我旁邊還浮着一個人,但我看不清他的臉。海面上是一片蒼白色的月光,刮着寒風,浪也很大。我在水裏泡了兩個小時,昏迷過去。當我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艘美國驅逐艦的醫務室裏。"
4 月 10 日,日本海軍判定 " 伊 -8" 已經在沖繩海域沉沒。
8 月 10 日,從海軍除籍。
有意思的是,太平洋戰争期間的首任 " 伊 -8" 号艇長江見鐵四郎搭乘訪德潛艇 " 伊 -29" 号前往德國學習潛艇技術,但在搭乘德贈潛艇 " 呂 -501" 号返航途中被擊沉,命喪大海。終究還是沒能逃脫大部分日本潛艇官兵的宿命。
圖 9. 海大 -2 型潛艇 " 伊 -52/152",本作表現的可能是戰前在軍港的場景,海大 -2 型在 1942 年 8 月 1 日退役後用作潛艇學校的練習艇,其編号也加上 100 以給後續建造的新銳潛艇讓路,因爲衆多的潛艇官兵曾在這條艇上接受訓練,所以特意留下了這艘艇的畫作
圖 10. 海大 -3b 型潛艇 " 伊 -56" 号,1929 年 3 月 31 日建成,另有一艘乙改 -2 型 " 伊 -56" 于 1944 年 6 月 8 日建成,1945 年 4 月 5 日戰沉,因其軍醫長齋藤寬中尉幸存到戰後并著有《鐵棺》一書而略有名氣。但在本照片中的潛艇艇艏編号 19 代表隸屬于第 19 潛水隊,而乙改 -2 型 " 伊 -56" 入役後隸屬于第 15 潛水隊,故判斷這張照片爲老式的 " 海大 -3b 型 "" 伊 -56",戰争期間一般用作預備役,1946 年 4 月 1 日被美軍在五島沖海域沉海處理
圖 11. 1943 年 12 月 8 日建成的丙改型潛艇 " 伊 -52" 也在入役後很快就接到了訪德命令,1944 年 3 月 10 日該艇在艇長宇野少佐的指揮下從吳港啓航,6 月 23 日 21 時 15 分在弗得角以西 850 英裏處與德國 "U-530" 号潛艇會合并交換了 3 名德國聯絡官,然而就在交接後不久," 伊 -52" 被美國海軍 " 博格 " 号護航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發現并以聲導魚雷擊沉。1995 年,這艘潛艇的殘骸在大西洋底被發現,本畫作中表現的 " 伊 -52" 進入艇庫的場景毫無疑問隻是一場意淫
圖 12. 畫作:1942 年 6 月 7 日,海大 -6a 型潛艇 " 伊 -168" 号在艇長田邊彌八少佐(海兵 56 期,幸存至戰後,死于 1990 年)的指揮下擊沉已經被飛龍号艦載機重創的 " 約克城 " 号航空母艦,爲中途島海戰的日本海軍挽回最後一絲顔面
圖 13. 模型畫作:1942 年 9 月 15 日,乙型潛艇 " 伊 -19" 号在艇長木梨鷹一少佐(海兵 51 期)的指揮下,一次性齊射全部艇艏的六條魚雷,命中美 " 黃蜂 " 号航空母艦 3 條并将其擊沉,另外 3 條再航行 10 公裏後,1 條命中驅逐艦 " 奧布萊恩 " 号并将其擊沉,再 1 條命中戰列艦 " 北卡羅萊納 " 号将其擊傷,取得一次齊射命中 5 發的神奇戰績。注意航空母艦編隊僅有 1 艘母艦、1 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若幹組成,戰列艦編隊相距約 10 公裏,所以後面兩發的命中純屬運氣爆棚
圖 14. 畫作:1942 年 9 月 9 日,乙型潛艇 " 伊 -25" 号在艇長田上明次少佐的指揮下,在美國西海岸俄勒岡州布蘭科角燈塔以南僅 6 海裏外浮出海面,艇載機駕駛員藤田信雄飛曹長單獨駕駛一架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彈射起飛,并在飛抵布蘭科角東南 80 公裏的艾米莉山區後投下兩枚 76 公斤的燃燒彈,由于當地剛剛下了一場雨,這次縱火行爲沒能成功,但藤田也成爲唯一曾經 " 轟炸 " 過美國本土的日本飛行員,由于輪換崗位的關系,藤田幸存到戰後," 伊 -25" 号潛艇在 1943 年 10 月 24 日在斐濟島外海失蹤,全部 100 名艇員無一生還。本畫作中的潛艇指揮塔編号爲 " 伊 -19",但最出名的艇載機行爲當屬 " 伊 -25" 上的藤田轟炸美國
圖 15. 畫作:1945 年 7 月 29 日午夜,乙改 -2 型潛艇 " 伊 -58" 号在艇長橋本以行少佐的指揮下,宣稱以常規魚雷擊沉了剛完成運送原子彈任務的美國重巡洋艦 " 印第安納波利斯 " 号(CA-35),導緻船上 500 人喪生,很多都是喪命在随後數日的暴曬和鲨魚之口,這是戰争末期美軍最大的一起慘案。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的 " 伊 -58" 攜帶了 6 條 " 回天 "(前 2 後 4),但在 28 日白天橋本已經下令 1 号、2 号 " 回天 " 出擊,8 月 9 日 " 發射 " 了 4 号、5 号,12 日下令 3 号 " 回天 " 出擊,隻有 6 号 " 回天 " 因無法出擊而被帶回母港
圖 16. " 伊 -58" 号攜帶 6 條 " 回天 " 的部署方式,有資料認爲編号順序是從尾部往艏部,艇艏的兩條才是 5 号、6 号 " 回天 "
圖 17. 甲改 -2 型潛艇 " 伊 -14" 号,照片拍攝于日本投降後,可以看到巨大的艇載機庫以及構築在機庫上方的指揮艦橋,機庫的前門處于打開狀态,在戰争後期,日本潛艇部隊已經基本放棄了艇載機偵察這一落後且太危險的偵察方式,轉而集中僅存的 4 艘大型載機潛艇緻力于偷襲巴拿馬運河一類的奇襲作戰
圖 18. 1946 年 4 月 1 日準備沉海中的乙改 -2 型潛艇 " 伊 -58" 号
在太平洋戰争中,日本潛艇部隊的損失率驚人。太平洋戰争爆發時日本海軍擁有的 64 艘潛艇,到日本投降時,僅有一艘機潛型潛艇 " 伊 -121" 号仍活躍在前線,有 14 艘因爲老舊而在戰争期間多半充當訓練艇幸存,另外 39 艘戰沉。
在戰争過程中建成的 117 艘潛艇,僅有 38 艘幸存,大部分是臨近戰争結束時才建成的潛高型、潛輸小型的小型特種潛艇,具備戰鬥力的新銳潛艇隻有 1 艘甲改 -2 型 " 伊 -14"、1 艘乙型潛艇 " 伊 -36"、1 艘丙型潛艇 " 伊 -47"、1 艘丙改型 " 伊 -53"、1 艘乙改 -2 型 " 伊 -58",3 艘潛特型大型載機潛艇 " 伊 -400"、" 伊 -401"、" 伊 -402" 共 8 艘,也就是說戰争期間建成的戰鬥潛艇有高達 79 艘戰沉!部分新銳主戰艇型幾近全軍覆沒,比如可搭載 1 架艇載機的乙型潛艇(含乙改 1、改 2 型)共建成 29 艘,戰沉 27 艘,損失率 93.1%,海小型潛艇建成 18 艘,戰沉 18 艘,損失率 100%。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