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度盤點時刻。
2023年,大環境波詭雲谲,科技圈浪潮依然奔湧不停。
大模型打開AI新世界,Vision Pro引領空間計算,智能電車超越油車,拼多多"新王"已立,智能手機狂卷創新,新硬件層出不窮,鴻蒙系統加速壯大,AI芯片驅動萬物……2023年,科技産業發生了太多重大事件。
作爲專注"硬"科技的新媒體,雷科技以及旗下賬号持續觀察科技行業、追蹤産業趨勢、解析前沿技術、體驗創新産品,給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内容。年底,我們推出"雷科技·年度"專題,其中"2023請回答"系列将系統梳理科技産業值得記錄的公司、産品、技術與人物,持續輸出精品内容,緻敬創新、記錄時代,思考過去方能啓迪未來,歡迎訂閱關注。
最近幾年,手機行業頻頻迎來至暗時刻,整體出貨量持續下滑,無數品牌在殘酷的競争中被淘汰出局。即将過去的2023,則被各行各業視作複蘇的一年,對于亟需希望的手機行業而言,同樣至關重要。
從出貨數據來看,手機整體銷量仍在下滑,但逐漸止住了2022年的暴跌趨勢,孕育着增長的希望。産品層面,各大廠商仍然在瘋狂内卷,持續輸出新技術、新賣點。作爲小衆品類的折疊屏,2023年迎來全面崛起,銷量占比不高,但銷量增速極快,成爲頭部品牌搶占的高地。
因此,2023年,手機行業仍然面臨着種種困難,但同時也能看到很多亮點,讓人更加期待它們在2024年的表現。
2023年還活躍在手機市場中的品牌,都是打赢過一輪又一輪殘酷淘汰賽的狠角色,在技術、産品、市場等領域都有硬實力。在2023年的複雜市場環境中,它們是如何應對危機、尋找機遇的?它們又有怎樣的得與失?下面我們先按照品牌來一一盤點。
1.蘋果:産品被吐槽,卻不耽誤賺錢
蘋果仍然是手機行業的最強王者,作爲一年隻更新一個機型的廠商,它們在面對安卓手機廠商們的攻勢就拿出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對策——「降價」。iPhone 15系列雖然看起來變化很大,不過給人感覺還是在擠牙膏,iPhone 15标準版繼承上一代14 Pro的"衣缽",但還是沒有高刷,說來說去,Pro版的升級基本隻有钛金屬,其他的C口、5倍長焦、操作按鈕顯得很雞肋。
(圖源:蘋果)
過于「保守」的産品升級策略難免會招來不滿,但蘋果在商業層面仍然大獲成功。2023年,蘋果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營收下滑,但下滑幅度非常低,而且Q2、Q3均實現淨利潤增長。
以iPhone 15系列來說,蘋果的策略是利潤最大化而非銷量優先,即盡可能地讓消費者購買Pro系列機型。同時,蘋果也把降價作爲了吸引用戶的殺手锏,第三方電商平台上,iPhone 15系列的價格相比官網已經便宜了整整一千元。如此大額的降價幅度讓iPhone 15系列的銷量暴漲,在雙十一期間直接霸榜京東。
但蘋果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仍未解決,在國産手機廠商們配置越來越強的當下,iPhone的市場需求隻會越來越低,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展望2024年,iPhone在中國市場的出貨衰退仍會持續。
2.華爲:技術成功突圍,王者終于歸來
要說2023年手機圈内最出圈的一件事,莫過于華爲Mate 60系列的上市,小雷至今仍記得華爲在沒有任何預熱和宣傳的情況下,直接将Mate 60系列上架官網,瞬間引爆整個互聯網。
長達兩個月的缺貨期也證明了華爲Mate 60系列的火爆程度,作爲華爲近三年來第一款重新支持先進移動通信網絡的旗艦産品,Mate 60系列的回歸将公衆的視野又重新拉回到了手機市場上。
(圖源:雷科技攝制)
得益于Mate 60系列的推出,華爲在第三季度的出貨量直接增長了37%,雖說這37%的漲幅并非全由Mate 60系列貢獻,但能讓更多消費者去購買華爲手機,就說明這款手機已經取得了成功。
可能之前的消費者不到需要換手機時都不會去關注手機市場,但華爲的王者歸來引發了超高的熱度,讓大家重新開始接觸和了解市場,也變相推動了整個手機市場的銷售情況。
但話又說回來,華爲目前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産量,Mate 60系列至今仍需要搶購和加價且華爲需要爲即将發布的P70系列和Mate 70系列騰出産能,如果2024年華爲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回到國産手機第一也隻是時間問題。
3.小米:用産品力說話,高端化見效了
不可否認,2022年末發布的小米12S系列讓小米的口碑得到了大幅提升,今年初發布的小米13系列更是讓小米擁有了空前的超高熱度,近期發布的小米14系列也是延續了這一優異成績,開售僅一個多月出貨量就已經超過了300萬台,算是今年國産手機中的頂流産品。
根據BCI的數據,小米在雙十一期間的激活量僅次于蘋果,達到了149.9萬台,這也得益于小米13和小米14系列的超高産品力。業内人士表示,小米的熱銷是其綜合産品力和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回暖共同疊加的結果。
但小米依然面臨利潤不高,高端轉型困難的問題。根據IDC公布的數據顯示,小米在折疊屏手機市場的份額一直低于5%,在一衆國産手機廠商中處于墊底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中低端市場保持較高份額的同時盡可能打開高端手機市場,仍然是小米2024年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4.OPPO:精品"少即是多",産品創新密集
從數據來看,OPPO的市場表現力非常不錯,在一整年基本都能保持在前三左右的位置,這一切都得益于OPPO深谙市場需求,能夠準确分析出用戶所需要的各種産品,準确把握住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Reno系列就是如此,憑借出色的人像拍攝能力、足夠輕薄的外觀赢得市場的認可。
不過2023年的OPPO與前兩年稍稍有些不同,如今的OPPO似乎把更多的重心都放到了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和性價比手機則是下放給了一加和真我。因此在整個2023年,OPPO的産品更新速度極慢,除了OPPO Find X6系列、OPPO Find N3及OPPO Find Flip 3外,其他讓人印象深刻的産品較少。
不過這也對OPPO有一定好處,根據OPPO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OPPO Find X6的銷量同比增長18%,折疊屏手機銷量更是同比增長483%,打破了華爲三星在折疊屏手機領域的常年壟斷。
另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OPPO對于折疊屏手機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升高,光是在鉸鏈技術方面的專利申請就超過了200多項,也與國内大多數柔性屏幕廠商達成了深度合作。不過光是依靠折疊屏手機就想坐穩市場前三的寶座還是有些難度的,尤其在榮耀、小米、vivo都推出更多高性價比折疊屏手機的當下,OPPO的折疊屏市場要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5.vivo:自研技術立大功,高端市場吃飽了
vivo算是2023年手機市場中最讓小雷驚喜的一位,它在手機高端化做得足夠成功。2022年發布的X80系列爲vivo在高端手機市場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相關數據顯示,X80系列的發布讓vivo在高端手機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04%,并成爲國内高端手機市場的Top2,穩中求進的X90系列更是刷新了vivo在高端手機市場的占比,其中X90 Pro和X90 Pro+的銷量爲X80 Pro的4倍有餘。
這也與vivo一直以來堅持的自研項目有關,其實2022年算是自研芯片大年,幾乎所有的廠商都推出了自家的自研芯片,但能夠持之以恒堅持下來的廠商并不多。vivo則是憑借自研的芯片、自研的系統成功塑造起了高端的形象,如今vivo的每一代X系列基本都能賺得盆滿缽滿,不管是市場消費者還是媒體對vivo的高端産品都持以肯定的态度。
6.榮耀:多機型齊發,銷量增長不錯
2023年,榮耀的手機業務迎來了逆勢增長。第三季度,榮耀中國市場份額及出貨量重返第一。在歐洲市場,榮耀時隔三年重返歐洲前五,而且是唯一增長的品牌。
産品策略方面,榮耀執行了機海戰術。目前,榮耀的手機産品線劃分爲X系列、數字系列、Magic系列、Play系列、暢玩系列等,以盡可能覆蓋所有細分市場。
除去銷量、攻占大衆市場的同時,榮耀也在高端産品上持續發力,折疊屏成爲了一個突破口。2023年,榮耀發布了榮耀Magic V2、榮耀V Purse以及榮耀Magic Vs2三款折疊屏産品,分别主打旗艦配置、時尚外觀和輕薄體驗。榮耀折疊屏2023年獲得成功,雙十一期間斬獲了多個折疊屏品類的銷量冠軍。
7.傳音:不走尋常路的海外王者
12月26日,傳音控股發布公告稱,預計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21.22億元,同比增長33.32%;歸母淨利潤54.93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21.15%。專注于海外下沉市場,素有"非洲之王"稱号的傳音,2023年給出了一份讓友商們羨慕的成績單。
傳音業績增長,主要源于海外市場上的開拓。第三季度,除了非洲市場,傳音在中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等市場的出貨量都排名第一。
産品方面,傳音旗下有Tecno、Infinix、iTel等多個子品牌,主打入門市場,并且在海外下沉市場形成強大的号召力。過去一年,傳音發布了很多産品,比如近期發布的Infinix Hot 40系列,以"遊戲手機"爲賣點,雖然在中國用戶看來性能一般般,但5000mAh大電池、快充、高刷屏等,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入門市場上仍有很強的吸引力。
(圖源:傳音)
8.iQOO:電競不再是唯一賣點
iQOO是vivo的子品牌,但獨立性在逐漸增強,如今已經形成了和主品牌區隔開的産品系列。iQOO核心産品的主要賣點仍然是性能和配置,2023年,iQOO推出的iQOO 11S、iQOO 12系列、iQOO Neo9系列等,均是性能向産品。而一直以來,"電競"也是iQOO手機的重要賣點。
不過,2023年的iQOO産品,在遊戲場景之外,圍繞影像、屏幕等維度,做了大量的優化升級,讓産品的全能性變得更強了。以iQOO 12系列來說,它的配置仍然可以吸引到性能向玩家,但它在影像方面的豪華堆料,也能打動對攝影要高要求的用戶。
在内卷的大環境下,iQOO将會越來越傾向于做全能型的産品。
9.一加:旗艦、中端兩手抓
2023,是一加成立的第十年,也是一加正式與OPPO完成整合的第二年。作爲OPPO的子品牌,一加的定位和打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産品線變得更加精簡和聚焦。一加主要的産品系列就兩個:主打高端旗艦的數字系列和主打中端的Ace系列。
2023年發布的一加12定位全能型旗艦,性能、屏幕、影像、快充等各方面配置拉滿,外觀辨識度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這款手機的定價卡在了4000元-6000元高端價位。更早些時候,一加發布了一加Ace 2系列的多款機型,它們基本使用的都是次旗艦或舊旗艦芯片,主打2000-3000元,屬于比較甜點級的産品。
另外,2023年10月,一加海外發布了折疊屏産品"OnePlus Open",它的配置和OPPO Find 3基本一緻。OPPO讓一加打折疊屏頭陣,應該是看重了一加過去多年在海外市場積累的影響力,畢竟一加旗艦産品在海外一直擁有龐大且忠實的粉絲群體。看來,一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産品線和OPPO主品牌互補,還有沖擊海外高端市場的任務。
10.真我:瞄準年輕用戶,堅持"越級"打法
背靠歐加集團的真我,呈現出更強的獨立性。一直以來,真我都是主打中端市場,面向年輕用戶。2023年,真我的大方向沒有改變,在具體的産品策略上有所調整。真我的産品線更精簡了,基本可分爲主打性能的GT系列、主打線下和全球市場的數字系列、主打入門市場的V系列。
真我一直采用的是"越級"打法,可以理解爲旗艦特性下放,比如2000元價位的手機也會配備大功率快充。真我2023年成功打造出了爆款産品,比如雙十一期間殺瘋了的真我GT5 SE,憑借着均衡的配置、出色的性能以及實惠的價格,在線上年輕用戶群體中引爆了。
而且,真我2023年年底推出了旗艦機真我GT5 Pro,産品力強勁,甚至可以和頭部品牌的旗艦産品掰手腕,這是一個突破。作爲非頭部品牌,真我的影響力和銷量無法和大廠抗衡,但真我在國内市場上仍處于增長期,專注年輕用戶群體做産品,也能活得很滋潤。
11.魅族:告别黃章,迎來"星紀時代"
魅族2023的大事件就是沈子瑜成爲掌舵人,并換上了新logo,魅族手機業務進入新階段。2023年,魅族發布了魅族20系列和魅族21兩款旗艦機,産品數量不多,但加快了追趕友商的腳步。
坦率說,魅族當前的手機産品,綜合實力和頭部品牌旗艦相比有一定差距,這從屏幕素質、影像實力等方面都能看出。不過,魅族手機在外觀設計、系統等方面還是保持着差異化賣點,能維持住用戶基礎。而且,魅族2023年在瘋狂開店,線下渠道恢複得很快。再考慮到魅族在車機系統上的布局,魅族未來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12.三星:折疊屏很強勢,中國區的邊緣玩家
三星2023年最重要的兩場發布會分别在2月和7月,分别推出了三星S23系列和折疊屏新品。雖然在國内手機市場仍然被邊緣化,但三星在全球市場上仍然是出貨量老大。三星的頂級旗艦産品S23 Ultra,還被外媒Android Authority評選爲2023年最佳手機。
作爲折疊屏手機的先行者,三星折疊屏2023年的表現仍然搶眼。顯示供應鏈咨詢公司DSCC公布的數據顯示,Q3三星折疊屏的全球市場份額達到了驚人的72%,三星新發布的Galaxy Z Flip 5和Galaxy Z Fold 5兩款機型就拿下了超過六成的份額。不過,三星也将面臨國産品牌們的競争,它們的折疊屏産品在快速崛起。
過去一年,手機行業内的各路玩家都各顯神通,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來參與競争。頭部品牌繼續發揮在技術、産品上的優勢,争奪關鍵市場,它們牢牢占據着絕大部分市場;子品牌和非頭部品牌則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出貨量:還在跌,但沒那麽慘了
回顧手機行業的2023年,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就是出貨量。最近幾年,關于手機出貨量,我們聽到的最多的關鍵字就是"下滑"。正如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那樣,2023年的手機市場,仍然未能逃脫這個魔咒,但好消息是下滑得沒那麽猛了。
我們先來看全球市場。
IDC數據顯示,2023年Q1,智能手機出貨量2.686億台,同比下滑14.6%,可以說是暴跌。Q2,智能手機出貨量2.653億台,同比下滑7.8%,跌幅有所收窄。Q3,智能手機出貨量3.028億台,同比下滑0.1%,下滑的趨勢已經明顯抑制住了。
(Q1數據,圖源:IDC)
銷量榜上排名靠前的頭部玩家們,一直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2023年Q1的情況的确如此,雖然五大廠商都銷量齊跌,但它們依然拿走了最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而Q2、Q3,出貨量TOP5品牌中則出現了一匹黑馬——傳音。在其他頭部品牌銷量持續下滑時,傳音這兩個季度實現了34.1%、35%的銷量增長,表現着實驚豔。傳音的逆勢增長,主要源于新市場的成功開拓,作爲非洲之王的傳音,把業務覆蓋到了中東、拉美等地區。Canalys分地區市場數據顯示,Q3,傳音在中東市場排名第三,增長35%;在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市場排名都來到了第四,增長率分别爲56%和31%。
(Q2數據,圖源:IDC)
其他頭部廠商,Q1、Q2銷量都在下滑,部分品牌甚至出現了兩位數的暴跌。不過到了Q3,情況有所好轉,蘋果和小米實現銷量正增長,三星、OPPO的跌幅也明顯收窄。
(Q3數據,圖源:IDC)
整體來看,全球手機出貨量方面,三星、蘋果、小米、OPPO牢坐TOP4的位置,排位次序一直很穩定。不過,作爲黑馬的傳音,在2023年殺出,占據了手機出貨量第五的位置。
再來看國内市場。
2023年前三個季度,國内手機市場呈現出類似的銷量跌幅收窄的情況,但具體情形更爲複雜。根據IDC數據,Q1,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6544萬台,同比下降11.8%,TOP5廠商分别爲OPPO、蘋果、vivo、榮耀和小米。國内手機市場2023的開年依然非常低迷,數家品牌的銷量跌幅達到了兩位數的百分點。
(圖源:IDC)
Q2,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6570萬台,降幅縮窄到2.1%,TOP5廠商分别爲OPPO、vivo、榮耀、蘋果、小米/華爲。除了OPPO和小米的排名不變外,其他位置都有了調整,蘋果盡管銷量有所增長,但排名跌到第四。表現最搶眼的,自然是華爲,76.1%的銷量漲幅讓它追上了小米。随着新品發布節奏恢複正常,華爲手機的威力在這一季度顯露出來。
Q3,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6705萬台,同比下降6.3%,TOP5廠商分别爲榮耀、OPPO、蘋果、vivo和小米。這一季度表現最好的是榮耀,以19.3%的市場份額回到第一的位置,而上次還是四個季度前。榮耀的出色表現,和其他産品和市場策略分不開,榮耀面向線下市場打造出X50系列這類爆款,帶動了銷量增長。
就以上數據來看,國内手機市場處于穩中有降的狀态,TOP5廠商的名單較爲固定,但次序一直在變化。華爲的強勢回歸,給了競争對手莫大的壓力。
産品:功能内卷加劇,創新仍在持續
産品層面上,雖然關于智能手機同質化的指責一直都有,但其實過去一年裏,我們還是能看到手機産品上的很多變化。手機廠商們仍在絞盡腦汁地卷技術、卷功能,創新和産品亮點不斷湧現。圍繞2023年手機産品的變化,按照雷科技的觀察,我們總結歸納了以下幾個趨勢。
1.折疊屏手機強勢崛起。
2023年,幾乎每家頭部品牌都在做折疊屏,包括三星、華爲、OPPO、vivo、榮耀、摩托羅拉、傳音、谷歌等。另外,小折疊産品潮流在2023年延續,出現了OPPO Find N3 Flip、vivo X Flip、傳音Phantom V Flip、三星Galaxy Z Flip 5、摩托羅拉razr 40等機型。小折疊屏的優勢在于成本和價格更低,更容易讓用戶買單,同時更小巧的機身和更高的顔值更能打動人。
大折疊方面,競争也非常激烈,部分廠商甚至玩機海戰術。榮耀一口氣發布了Magic V2、Vs2、V Purse三款折疊屏産品,華爲則推出了Mate X3、Mate X5兩款産品。而三星、OPPO、vivo、小米、傳音自然不會缺席,作爲安卓領頭羊的谷歌也發布了旗下首款折疊屏Pixel Fold。
相對而言,大折疊更考驗廠商的實力,從輕薄度和可靠性之間的平衡,到鉸鏈轉軸背後的技術儲備,再到折疊屏系統、生态的建設,無一不需要品牌下功夫。小米MIX Fold 3的龍骨轉軸、華爲的雙旋水滴鉸鏈、三星的"超閉合精工鉸鏈"等折疊屏方案背後,都是廠商們技術成果的集中展現。
折疊屏産品的銷量占比仍然不算高,但大體仍保持着高速增長。DSCC數據顯示,2023年Q1,折疊屏全球出貨量201萬台,同比下滑8%;Q2,折疊屏全球出貨量220萬台,同比增長42%;Q3,折疊屏全球出貨量700萬台,同比增長16%。
随着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折疊屏未來将會進一步普及,在手機行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2.遊戲手機徹底走向落寞。
遊戲手機曾是手機行業内的熱門新賽道,被很多人看好。但如今,遊戲手機經曆着前所未有的落寞。今年3月份,疑似黑鲨6的工程機在二手平台現身,但已經不會正式上市了。曾風光一時的黑鲨,已于2023年實質性放棄了手機業務,重心轉移到外設産品上。12月,黑鲨還召開了一場發布會,主角居然是能量飲料。而曾以拯救者品牌打造遊戲手機的聯想,也在2023年逐步放棄了摩托羅拉之外的手機業務,一并退出了遊戲手機領域。
2023年,仍在繼續推出新機的遊戲手機品牌基本隻剩下ROG、紅魔,前者4月發布了ROG Phone 7,一款造型和配置都比較硬核的骁龍8 Gen 2遊戲手機;後者則于11月推出了紅魔9 Pro系列,是目前唯一一款骁龍8 Gen 3遊戲手機。
(圖源:紅魔)
2023年,遊戲手機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化,在單一使用場景上發力,無法支撐起足夠的市場。但另一方面,遊戲仍然是智能手機的重點使用場景,遊戲體驗往往是常規旗艦手機着力宣傳的賣點,并且是未來旗艦機持續發力的重要方向。
小米、iQOO、真我等品牌,都在旗艦機的性能釋放上下足了功夫,加強機身散熱、提供更猛的性能調度模式。不可避免的,這種行爲進一步擠壓了遊戲手機的生存空間。iQOO、紅米等品牌都用過電競手機的宣傳概念,但它們更願意強調自家産品的全能屬性,以盡可能地吸引更多受衆群體。
3.手機影像卷出新高度。
影像于手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手機影像在2023年的内卷,則達到了新高度。用高規格的CMOS傳感器、苦練影像算法、和相機大廠聯名調色、用自研影像芯片等等,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手機影像内卷方式。而在2023年,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新手段。
10月,小米官宣了全新影像傳感器品牌「光影獵人」,小米不滿足于簡單的CMOS定制和堆料,而是推出一個專屬的品牌,小米14系列就首發搭載了光影獵人的傳感器。vivo發布的X100系列,推出了獨此一家的全焦段人像鏡頭,而自研影像芯片、蔡司聯合調校的配置也一應俱全。
而非頭部廠商,雖然在影像領域沒有大廠的絕對實力,但也紛紛另辟蹊徑,尋找影像技術或功能上的突破點。真我GT5 Pro打大底長焦作爲影像上的主打賣點,努比亞Z15 Ultra則把人文焦段當作差異化的影像賣點。
手機影像領域的激烈競争還将持續下去,從硬件配置到成像效果,再到影調風格、拍攝體驗等等,都會是未來各大廠商内卷的方向。
4.材料、玻璃、屏幕、衛星、快充……能卷絕不含糊。
2023年,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技術創新成果。比如,手機材料方面,有很多新東西。iPhone 15 Pro系列用上钛合金,這種材質比鋼更輕但強度比鋁更高,通過這種新材料,iPhone 15 Pro系列成功瘦身。小米14 Pro也推出了钛合金特别版,在中框部分用上了钛合金材料。小米14 Pro還搭載了龍晶玻璃,通過類似于陶瓷的微觀結構大幅提升堅固程度,官方稱抗跌落性能提升了10倍。
另外,8月底突襲式發售的華爲Mate 60 Pro把衛星電話帶到了手機上,引發了關于這項新功能的熱議。在雷科技的實際測試中,我們發現,華爲Mate 60 Pro的衛星通話表現亮眼,通話質量很高。而爲了在智能手機上實現衛星電話功能,華爲通過自研技術攻破了天線小型化的難點,讓普通用戶也能用上這項功能。衛星通話的使用場景,則是在沒有地面信号的極端環境中,對旅遊、野外工作者等群體來說,該功能很實用也很關鍵。
快充技術在2023年也卷到讓人咋舌的程度,年初真我就帶來了240W快充,真我GT Neo5能9分鍾充滿。緊接着,Redmi公布了300W快充技術,魔改後的紅米Note 12 Pro+能5分鍾充滿。不過,快充功率達到一定數值後,就會面臨邊際效應遞減。120W快充充滿電大概要15分鍾,240W快充能夠把這個時間再縮短一半,但帶來了體驗升級相對就沒那麽明顯了。因此,2023年發布的手機産品中,包括旗艦機,比較常見的仍然是百瓦快充。
屏幕技術,也還在繼續卷,并且卷出新方向。首先是亮度,iPhone 15系列将屏幕峰值亮度增加到2000尼特,Redmi K70 Pro、一加12等機型則把局部峰值亮度提升到4000尼特以上。其次是護眼,榮耀、一加、小米等品牌都找到了萊茵認證、醫學指導等各種類型的背書,以彰顯自己在護眼技術上的可靠。
(圖源:一加)
5.鴻蒙打頭陣,自研系統潮來了。
最近幾年,華爲鴻蒙一直是國産自研系統的标杆。2023年,其他廠商也加快了自研系統的腳步。10月,小米澎湃OS正式發布,作爲自研系統,澎湃OS最關鍵的是完成了底層重構,并且可以應用于手機、平闆、穿戴、IoT和車機産品上。通過澎湃OS,小米可以将自家生态内的所有産品整合到一起,即雷軍所說的"人車家全生态",而這也是在給明年上市的小米汽車做準備。
(圖源:小米)
11月,vivo也帶來了BlueOS藍河系統。作爲一款新的自研系統,藍河系統的一大特點是底層設計中融入了AI大模型,在應用開發層面就爲開發者提供幫助。而且,藍河系統還用Rust語言重構系統内核,以帶來更高的安全性和流暢度。
(圖源:vivo)
另一家手機巨頭OPPO,則在2023年正式宣布自研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落地。同樣的,潘塔納爾系統也是一款面向全終端的自研系統,能覆蓋各類物聯網産品,并且和OPPO的大模型AndesGPT形成配合,實現更智能化的服務。
國産品牌紛紛在自研系統上發力,歸根結底是想掌握更充足的自主權、構建自己的生态優勢。随着智能設備數量的快速增加,幾乎每家頭部廠商都要考慮如何整合管理海量設備的問題。這種時候,自主權在谷歌手上的安卓,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鴻蒙、澎湃OS、FlymeOS等系統,共同點都是可以用于不同形态的設備,将同一套應用和服務在自家的生态中流轉。
回望整個2023年的手機行業,我們能感覺到整個手機大盤仍在減小,截至第三季度仍未出現增長。不過,2023年的手機市場上仍然能發現不少亮點。
作爲新品類的折疊屏的出貨量仍在快速增長,并且牢牢占據着超高端市場,代表着未來手機形态的進化方向。手機産品上的技術創新仍然在不斷深化,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産品上落地,給手機帶來更強的可靠性;快充技術大踏步向前,追求着充電效率的極限;影像技術競争進入新階段,手機進一步擠壓了相機的生存空間。手機端技術的不斷進步,最終在産品層面上都能轉化成更好的使用體驗,讓用戶從中獲益。
那麽,2024年,手機行業還會有哪些新趨勢呢?小雷結合對2023年手機行業的觀察和理解,形成了這樣一些看法。
1.手機和AI結合将更緊密,大模型或成旗艦機标配。
2023年是大模型全面爆發的一年,它的觸角也逐漸延伸到手機端。高通和聯發科發布的旗艦芯片上,都把AI尤其是生成式AI能力作爲重要的技術亮點來宣傳。它們的AI大模型能夠在端側部署,直接運用于内容創作、生産力等場景。高通和聯發科直接給手機廠商提供了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它們部署大模型的成本。
(圖源:聯發科)
同時,手機廠商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大模型。2023年,小米公布了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MiLM-6B、vivo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自研AI"藍心"大模型、OPPO發布了個性專屬大模型與智能體——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可以預見的是,2024年,AI和手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手機上借助AI實現的功能會更加豐富。
2.華爲強勢回歸擁有公平競争地位,市場格局将再次洗牌。
2023是華爲恢複元氣的一年,随着Mate 60系列、nova 12系列等新品發布的節奏正常化,華爲手機的出貨量迎來了高速增長。Counterpoint公布數據顯示,Mate 60 Pro發售六周,銷量就突破了160萬,至今仍供不應求。BCI的數據則顯示,10月第一周,華爲的國内市場份額已經接近20%,排名第一。
不出意外的話,2023年Q4,華爲手機國内的出貨量排名會進入前三。華爲這樣擁有深厚技術積累和強大品牌号召力的廠商,如今已解除了"封印",2024年會呈現出極爲驚人的爆發力,無論對哪個手機品牌來說都會是非常頭疼的對手。
3.手機出貨大盤增長在即,但内卷隻會更加瘋狂。
2023年前三個季度,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内手機市場,整體銷量仍處于持續下滑的狀态,但降幅已經在逐漸收窄。而且,盡管Q4數據尚未正式公布,但IDC等市場調研機構均表示這一季度手機出貨量将實現正增長。小雷大膽猜測下,2024年手機市場的整個大盤,将能走出低谷、迎來增長。
不過,智能手機畢竟已經是高度成熟的産品類型,市場紅利期早已過去。在經曆了連續多年的銷量負增後,手機行業早已是存量市場。
因此,2024年手機銷量的回升或許會給市場帶來一點信心,但基本的形勢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各大廠商之間仍将維持着激烈的競争态勢,大家仍然卷産品、卷技術、卷市場、卷宣傳。當然對于用戶這不是件壞事,意味着我們可以買到更有吸引力的手機産品。
2023年已經遠去,2024盡在眼前,經曆過多個風口、有過無數個玩家、見證過一個個傳奇的手機行業,未來還會上演什麽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