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手機品牌來說,包裝盒不過是手機産品設計的最後一環。但對消費者來說," 微不足道 " 的包裝盒确實是使用手機的第一環。從包裝盒封條、封套的手感到盒蓋的阻尼,再到包裝物料印刷面的觸感,手機開箱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在爲手機的 " 儀式感 " 服務。
圖片來源:Veer
但很顯然,在講究環保的大環境下,幾乎所有品牌選擇讓包裝 " 一切從簡 ",用戶開箱的儀式感已不再是包裝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如何減少制造和物流的成本成爲了手機品牌看重的事情。以 " 環保 "" 節約 " 爲前提,手機包裝也變得越來越無趣,那種會讓人發出 "Wow""Awesome" 的包裝也越來越罕見。
但如果這種一切從簡的包裝才是手機包裝最初的樣子呢?沒錯,手機包裝的潮流,同樣是個輪回。
雖然說手機包裝是一個輪回,但和現在某些不給手機配充電器、保護殼的手機品牌相比," 上古時代 " 的手機包裝似乎還稍微豪華一些。在 ebay 用戶 bargainsbazar 上架的諾基亞 3310 競拍的産品頁面中,我們有幸看到了當年手機包裝的模樣,同時也能從包裝上看出當時手機行業的特點。
圖片來源:ebay 用戶 bargainsbazar
首先,3310 的包裝盒采用了經典的橫向平鋪布局,而不是現代手機常用的多層縱向堆疊布局。其次,包裝正面除了列明手機品牌和型号外,還有着手機的 " 定妝照 "。這樣的設計也符合當時手機的銷售模式:橫向屏幕布局可以将手機包裝正面投影面積最大化,在那個手機擺在售貨員身後貨架上的時代,更大的包裝面積可以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讓消費者可以一眼看到産品。
圖片來源:ebay 用戶 redsquirre76867
但對内包裝,手機品牌就沒那麽上心了:能看到内包裝意味着用戶已經把手機買回家了,那還有什麽值得設計的地方呢?在 ebay 用戶 london777plus 發布的商品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包裝一切以 " 實用 " 爲首,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配件塑料袋裏,再分門别類塞到吹塑托盤裏。這種包裝風格力求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以及讓同一套包裝物料可以盡可能複用在更多的市場裏。
此外,因當時還沒有 " 屏占比 " 這種概念,手機品牌常常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來設計手機,以至于特立獨行的外形是當時手機的最大競争力。那麽如何在那個沒有網絡自媒體的時代宣傳自己最大的賣點呢?沒錯,靠的就是包裝彩盒。事實上,除了 Nokia N97 這種需要用黑色來維持神秘感的 " 高端手機 ",2008 年之前絕大多數的手機都采用了類似的彩盒設計。
但受限于包裝印刷技術,彩盒印刷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能展現出手機的真實質感,再加上不少品牌開始對 " 定妝照 " 動手腳,用戶很快就意識到手機彩盒 " 僅供參考 " 的事實。那品牌該怎麽做才能展示産品的真實質感呢?
很簡單,直接把産品放出來就好了。
圖片來源:YouTube 頻道 Jonathan Morrison
2004 年,Apple 發布了第四代 iPod。不同于過去使用硬紙盒的産品,第四代 iPod 的包裝采用了透明塑料頂蓋的設計,并通過堆疊布局直接将最真實的産品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從結果來看,這種包裝方式獲得空前的成功,并爲後續的彩殼 iPod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甚至被應用在後續的 iPhone 5C 當中。但從成本上看,這種複雜的包裝也顯著提高了産品包裝的制造成本,因此也隻有 " 高溢價 " 的産品會考慮這種複雜的包裝方案。
但随着智能手機邁向 Android 時代,手機包裝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以當時的 Android 标杆—— Galaxy S 爲例,三星開始在不同市場使用不同的包裝設計:部分市場用的還是彩盒,但有些市場卻開始改用與現代手機類似的黑盒燙金包裝。
後續發布的 Galaxy S2 更是将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設計貫徹到底:除了極少數市場和運營商定制的包裝外,幾乎所有地區的 Galaxy S2 都采用了黑盒銀字的包裝風格。此外,Galaxy S2 開始在手機屏幕保護膜與包裝盒背面印滿手機核心賣點。
圖片來源:Carousell 用戶 redsquirre76867
從包裝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設計充滿了 " 反直覺 " 元素,畢竟沒有人會在新手機買到手後才開始注意手機賣點。但考慮到當時手機品牌已經開始在網絡平台上投放廣告,這種産品宣傳與産品包裝分離的做法其實也十分高明。畢竟當時的手機銷售已不再依靠傳統的櫃台銷售,開放的賣場也開始擺放真機用作演示。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手機包裝的意義已經從宣傳轉移到 " 質感 " 層面,成爲營造手機高級感、儀式感的重要組成。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手機品牌都喜歡這種以黑色爲主的包裝風格,比如 Android 陣營曾經的半壁江山—— HTC,就長期堅持白底真機圖的設計,并用手繪風格的圖案來體現産品貼近用戶的特點。
但就算是 HTC,在白底真機圖這條路上也沒有堅持到底。2013 年,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變得極爲競争激烈,作爲曾經的 Android 領頭人,HTC 需要用一款足夠出色的産品,扭轉大家對 HTC 落後于行業的印象。在這樣的背景下,HTC 交出了自己 " 翻盤 " 的答卷—— HTC One。
憑借一體化的鋁合金外殼、BoomSound 音響、UltraPixel 相機和骁龍 801 處理器,HTC One 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旗開得勝的銷量也讓 HTC 将 HTC One 這個名字延續到了一年後的 HTC One(M8)身上。但和在白色 " 飯盒包裝 " 上套彩圖塑封的第一代 HTC One(M7)相比,M8 開始在産品包裝上動了些小心思:
圖片來源:HTC 社區
2014 年,HTC 發布了名爲 HTC One 時尚版的特殊版本手機,一同亮相的還有由 YANG DESIGN 工作室設計的典藏款包裝。根據 HTC 的介紹," 包裝采用創新的可再生材質,取出手機之後,即成爲一盞充滿時尚情趣的情景燈 "。也就是從這裏開始,手機品牌終于開始在手機包裝上 " 整活兒 "" 搞抽象 " 了。
比如 LG 就爲 LG G Flex 設計了可彎曲包裝,以體現手機彎曲後自修複的特性;華爲與 Porsche Design 合作推出的手機會在包裝上大量運用皮革和金屬元素,以反映 Porsche Design 的奢華和工藝。
而在後來的折疊屏時代,折疊屏的特性更是爲手機品牌留出了充分的發揮空間,比如三星就利用開盒的折疊機構,打造出手機從盒子中緩緩擡起、讓人看到不禁喊出 "Awesome" 的效果。
但就像前文提到過的那樣,手機包裝設計其實和時尚一樣,主打的就是一個輪回。近年來越來越多手機品牌開始關注環保領域。而複雜的手機包裝最爲過度包裝的代表,也被扣上了浪費的帽子。
總而言之,在現在這個以官網、電商平台等銷售渠道爲主的時代,手機包裝已經擺脫了 " 功能展示 " 的任務,甚至有不少用戶根本不關注手機包裝上到底寫了什麽,不然也不會有 " 看 USB-C 接口分辨 iPhone 産地 " 這種迷惑操作。
換句話說,用戶根本不在乎手機包裝的設計是否具有個性,手機包裝也不再是品牌展示手機特性的載體,而是演變成手機品牌名片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Sony
比如 OPPO 會使用具有辨識度的灰色包裝,輔以巧妙排版的文字來統一品牌調性;索尼會在包裝盒中大量運用其标志性的原生環保材料,并利用浮雕成型加工來減少産品包裝的墨水使用量。就連 Apple 也研制了不含塑料的紙基包裝盒與紙基購物袋,沒錯,現在 Apple Store 線下商店裏提供的購物袋,就連灰色的提手也是可回收紙制作的。
回顧手機包裝的發展,手機包裝的曆史可以被看作是手機行業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消費者需求、品牌形象、環保意識以及銷售策略的變化。而在環保、實用的時代背景下,我認爲未來的功能性會是手機包裝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未來的手機包裝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容器,還可能包含一些創新的功能,比如可以充當充電器、無線充電闆、保護套或其他實用工具。
而當手機包裝全面轉向實用性發展後,相信就連 Apple 也找不到理由 " 克扣 " 用戶的充電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