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 中部第一城 "
作者:杔格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 中部第一城 ",可以說是一個近十多年突起的新概念。在各種互聯網資訊平台,關于 " 中部第一城 " 的 " 争奪戰 ",也 " 打 " 的有聲有色。隻要是有些名氣的城市,或被動、或主動,基本都會被卷入這個話題。
能卷入 " 中部第一城 " 争奪戰
也是城市實力的一種證明
(左滑,圖:圖蟲創意)▼
如果說在過去一段時間,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所争議。那麽在 2022 年 9 月以後,這個争議就完全沒有了。當時,《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 2020》正式出版,按照現行城市規模劃分标準,最新版本的中國大城市名單也随之出爐。
武漢,穩坐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的頭把交椅,位列特大城市第一位!
武漢基本位于中部六省的中心位置▼
" 脫水 " 之後
依然是中部第一城
以往,在以城市爲冠名的各種 " 第一城 " 之争的話題中,一般情況下的評價體系,無非就是GDP 和人口,二般情況下或許會考慮地鐵規模、科教文衛等等。同時,在城市之間比較的過程中,所選擇的範圍往往采用的是一個城市的全域範圍。
這樣一來,該種比較方式就常常備受诟病。例如比較兩城市之間的人口和 GDP 數據,人們一般更看重的是與中心城區相關的建成區數據。但是人們平時所接觸到的信息,往往都是這個市的全域數據。
比如一些評價以城市人均 GDP爲标準
實際上用到的數據是城市的全域數據
中心城區的數據會被城市偏遠區的數據所平均▼
例如該市下轄的一個偏遠縣,或者該市下轄某個區的偏遠鄉鎮,這些遠離中心城區的地帶産生的相關信息,也被算入了這個市的整體數據。所造成的結果,就會産生一種" 摻水效應 "。
以武漢爲例,2023 年 2 月 6 日,經核定的 2022 年武漢市全年經濟發展數據正式更新,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增長 4%,達到 18866.43 億元。這意味着在時隔 2 年後,武漢市 GDP 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最終重回全國第八位。
武漢的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在 GDP 前十中其增速更是位列第一▼
這 18866.43 億元便包括了遠離武漢中心城區的部分,例如新洲區等等,并非是武漢中心城區的 GDP。不過在客觀層面,想要獲取各地中心城區的數據往往較難,一般都是時隔多年才會公布一次。
《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 2020》,便展示的是各個城市的城區人口數據,基本上實現了 " 脫水 " 作用,這也是在過往曆次人口普查分縣資料中,首次将城區人口數據納入其中。
什麽是城區?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一般是指實際已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具備的建成區域範圍。
武漢的主城區一般是指這七個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武漢市常住人口爲 12326518 人,排名第 11 位。經過城區人口數據統計口徑的 " 脫水 " 以後,武漢市城區人口爲 995.3 萬人,但是排名相對全域人口比較而言,則提升 3 位,位列第 8 位。
按城市層級來看
武漢是特大城市之首▼
不要比全域數據,隻比真實的城區數據。全國第 8 大城市,位列特大城市之首,穩坐中部第一城,才是武漢的 " 真容 "。
城區人口數量大,往往也就意味着城區規模大。而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口,創造體量較大的建成區,同樣需要的是産業和經濟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高校資源。
感受一下 " 大武漢 " 有多大
(左滑,圖:壹圖網)▼
高校資源往往意味着人才資源,武漢有着 " 學都 " 之稱,這裏有 80 多所高等院校,有中國最大的大學城,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達 168.29 萬,居全球大城市中第一位。
(圖:圖蟲創意)▼
在人才資源的加持下,近十多年來,武漢經濟向 " 含金量 "" 含新量 "" 含綠量 " 更高的新型工業化轉型。
中國老工業基地
涅槃新生
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
1889 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後,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辦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創建布、紗、絲、麻四局,興建了武昌白沙洲造紙廠等一大批企業。
尤其是漢陽鐵廠的第一爐鋼水
開啓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征程
(漢陽鐵廠舊址已建成博物館 圖:圖蟲創意 ) ▼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 " 一五計劃 " 确定的武鋼、武鍋、武重等一批 " 武 " 字頭重點項目在漢全面興建。
武漢市改組、改造和擴建近 200 個骨幹工業企業,新建武漢一棉等一批市屬企業,形成了冶金、機械制造、紡織三大支柱産業和食品、化工、電子、輕工、醫藥、建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爲華中地區最大的制造工業中心,這些制造企業對新中國的建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1958 年至 1960 年是武漢支柱産業奠基的三年
武鋼可以說是最出名的項目之一
(橫屏,圖:圖蟲創意)▼
改革開放後,武漢市興建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壯大 " 鋼、車、機、新 " 四大支柱産業,規劃建設光電子信息等五大産業基地,重點發展十大優勢行業。
這其中,就不得不說到著名的光谷。實際上," 光谷 " 并不是正式名稱,它的本名叫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 " 東湖高新區 ")。
東湖高新區位于主城東側▼
它創建成立于 1988 年,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
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光谷綜合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至全國 169 個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成爲全國 10 家重點建設的 "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 之一,許多企業都與光谷形成了共生關系。
依托于武漢衆多高校和高新企業資源
市校共建的模式在光谷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武漢新能源研究院 圖:圖蟲創意)▼
光谷規劃總面積 518 平方公裏,集聚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42 所高等院校、56 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30 多萬專業技術人員和 80 多萬在校大學生,也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
一般而言,人們對于 " 高新區 "" 經開區 " 常常有所誤解,覺得中國各城市的相關管理區都是 " 畫大餅 " 模式。光谷,則是例外之中的重要例子。
光谷有多重要?甚至還有對應的火車站
2022 年 8 月 12 日,武漢東站(原流芳站)開通運營
在建設期間,其工程名就叫" 光谷站 " (圖:杔格)▼
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光谷自身已經發展出了超大規模體量。伴随着體量的增長,知名度也随之提升。如今全國各地的人們,對于 " 光谷 " 二字往往并不陌生。
一提到武漢,不少人就會想起光谷廣場。也是基于這個因素,前幾年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 " 武漢第四鎮 " 的概念,很多人都認爲這個稱号非光谷莫屬。
六條城市主幹道在光谷廣場交彙
吸引着整個光谷的目光
(光谷廣場 圖:圖蟲創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光谷企業,深度嵌入全球産業鏈," 世界光谷 " 的品牌影響力不斷傳播。
位于光谷的聯想武漢基地,生産的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銷往全球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截止 2021 年,連續 7 年位居湖北省出口第一。截止 2022 年底累計實現工業産值超 3582 億元人民币,出口額預計近 390 億美元。
另一種選擇
存量工廠實現零碳
提到工業發展,人們的一般印象就是傳統高污染高能耗企業。
而在光谷,東部是以華星光電爲代表的光電子産業,西部是光谷生物城和光電子信息産業園,北部分别是光谷高端裝備制造園和現代服務業産業園,南部是節能環保産業園。
搞高科技園區,光谷是認真的▼
這也就意味着,傳統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數量,在光谷爲 0!
來到光谷,絕對能打破你對産業園的傳統印象
(左滑,光谷生物城 圖:圖蟲創意)▼
進一步,在 2021 年 9 月 25 日上午,光谷提出《"3060" 中國光谷宣言暨行動倡議》。與此同時,光谷簽約中部首個 " 雙碳 " 産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 " 雙碳 " 産業項目所依托的工廠,大多數是爲了實現 " 雙碳 " 目标而新建的 " 零碳 " 或 " 低碳 " 工廠。聯想,則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坐落于光谷的聯想集團武漢産業基地建成于 2013 年,距今已有 10 年曆史,是一家不折不扣的 " 老廠 "。過去十年,它已經成長爲武漢電子制造業首個年産值超過 500 億元的巨無霸。
而對于武漢基地這樣年碳排放量上萬噸的大型存量工廠,如何面對 " 雙碳 " 目标的挑戰呢?
最大的變化可以通過曆史照片,之前空空蕩蕩的屋頂逐漸由光伏面闆所覆蓋。
光伏發電隻是最明顯的變化,工廠在漏氣排查、雨水回收、潔具節水、鍋爐餘熱回收,甚至是飲水機管理都有自己的減碳措施。這些事無巨細的減碳清單累計彙總起來,将會得到每年減少 15000 噸碳排放。
"15000 噸碳排放 ",這是一個量化的數字。但對于大多數工廠,他們甚至都無法看清這個數字,下一步更是無從談起,一套數字化工具就顯得至關重要。聯想集團自主研發的 LeGreen 系統,讓工廠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碳排放數據。
還有一種 " 隐形 " 的能耗,許多工廠在排産過程中,自然将效率視爲第一位,有時便不可避免會出現過飽和的資源配置,從而導緻浪費。其實不止是工廠,我們日常生活中,出于 " 料敵從寬 " 的原則,也會出現相關情況。
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高的産能,即把提高效率和減少排放同時實現,對于傳統工廠而言是一個難題。而聯想集團自主研發的 APS 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則通過 AI 超越了人腦的極限,實現了這一切,與其它措施一同幫助聯想武漢基地全年減少了 2200 萬度耗電。
2022 年 12 月 15 日,聯想集團被全球最大指數公司明晟 MSCI 将 ESG 評級調高到全球最高的 AAA 級,也是中國内地 ICT 行業唯一一家 AAA 公司。這意味着聯想集團也在環境保護這個衡量優秀企業的新指标上,成爲了全球領導者。
著名經濟學家劉世錦,曾在全國政協 2021 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講道:" 從全球範圍看,綠色發展仍然是飄在空中的風筝,看起來很美,但根基不牢。"
" 綠色發展 ",可以看作是當下時代賦予中國企業的一個重大命題。一步與下一步緊密相連,從企業、到城市、再到國家,每一個過程都會對結果産生重大影響。如何作答,至關重要。
聯想在存量工廠的創新做法,爲制造業大國的千萬制造企業提供了參考。在已有存量工廠的基礎上,通過科技的加成,進行 " 零碳 " 實踐。既實現了生産發展的最大化,還同時實現了以 " 零碳 " 爲代表的長期主義。
它告訴我們:企業、工廠、城市、環境,完全可以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發展。
【今日福利】
關于武漢這座城市,你還有什麽想要分享的,可以來評論區留言 ~ 局長将在留言區随機挑選 5 位粉絲,爲每人送出 66 元現金紅包哦!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