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鏡象娛樂,作者|梁嘉烈
《鵲刀門傳奇》播出前,觀衆如何也想不到,近幾年武俠片裏最好的打戲或許是趙本山貢獻的。
但是,稱趙本山扛起武俠大旗确實不太合适,因爲《鵲刀門傳奇》的武俠味屬實算不上濃,其最突出的标簽是 " 喜劇 " 二字。很多人将《鵲刀門傳奇》與經典情景喜劇《武林外傳》相提并論,二者風格确實相近,但前者深度有所不及。
不過,站在當下的喜劇市場,《鵲刀門傳奇》對觀衆來說已經稱得上稀有之物,這一事實多少讓人有些難言喜悲。
武俠之皮
《鵲刀門》開篇便交代了故事背景:某朝末年倭亂四起,宦官專權,東廠曹公公勾結倭寇,殘害中原武林,意欲謀反。鵲刀門掌門西門長海既是武林中人,也是秘密抗倭組織成員,除了剿滅倭寇,他還肩負着查出勾結倭寇的朝中漢奸這一使命。故事背景設定确實宏大,隻是開篇不久,《鵲刀門》便從嚴肅叙事中抽身而出。
說到底,《鵲刀門》更像是披着武俠外衣的情景喜劇,風格與經典武俠喜劇《武林外傳》相近,即打破正統武俠濾鏡,演繹聚焦 " 小情小事 " 的另類江湖。一個沒落的門派,彙集了人到晚年隻想找老伴的頂包掌門西門長在、呆傻木讷的大徒弟、魯莽沖動的二徒弟、家道中落的三徒弟,一群小人物開啓了平淡但接地氣的東北喜劇故事。
披武俠外衣,走喜劇之路,某種程度上也囿于如今武俠的發展現狀。金庸去世前,"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 " 便在武俠領域廣爲流傳,雖然港台地區武俠創作風潮興盛後,内地也逐漸湧現出了一批武俠小說,如早期武俠便是網文的一大熱門流派,以鳳歌、藤萍、滄月等人的創作爲代表,但影響力與新派武俠巅峰期相去甚遠。
梁羽生、金庸、古龍、溫潤安等人之後,無論是叙事手法、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塑造、價值思辨,港台武俠與内地武俠都未有超越者,而新派武俠融合武俠、曆史、言情,強調民族情懷的文化基底,也是之後的武俠作品未能企及的。因此,武俠精神雖被延續與繼承,但生命力已然不足,加之網文時代玄幻、仙俠等題材流行,武俠就更顯落寞了。
武俠當下的發展現狀,也可以通過《俠探簡不知》《蓮花樓》等高分武俠劇集管中窺豹,簡單來說,這些作品無不蘊含武俠内核,也都爲嚴肅武俠題材,但均不是大衆認知中的 " 正統武俠 ",得到的評價也多是 " 有早期武俠片的影子 "。這些強懸疑屬性的武俠劇,所承載的武俠内涵與外延都在縮減,而《鵲刀門》比上述作品的武俠味仍要淡。
武俠逐漸衰落後,現代武俠作品多數都在對正統武俠進行新式演繹,就如與《鵲刀門》風格分屬兩大極端的《東邪西毒》。影片問世後外界有過諸多解讀,但王家衛在采訪中坦言《東邪西毒》的主題更多關于 " 被拒絕 "、" 沒有歸屬感 "。" 梁家輝飾演的角色喜歡張曼玉,張曼玉則喜歡張國榮。他不想被拒絕,所以從未承認自己的感情,爲了尋求補償,他讓别人愛上他。"
王家衛把從當代都市中提煉出的 " 拒絕 " 與 " 歸屬 " 等主題,植入到了武俠故事中,這是當時影視創作者對武俠的一次解構,回歸《鵲刀門》,趙家班将東北文化套在了武俠之殼中,這是當下喜劇對武俠的另外演繹。某種程度上來說,正統武俠難以超越的前提下,《鵲刀門》反方向而行,以喜劇元素對武俠進行更通俗化、輕量化的表達處理,不失爲明智選擇,畢竟《武林外傳》早已證明這是可行之道。
喜劇之魂
從創作思路來看,《鵲刀門》裏融入了諸多小品的創作手法與結構," 師父前女友 "、" 五毒教傳說 "、" 慶功宴風波 "、" 師父相親記 " 等篇章中的笑料,多數都是借助 " 錯位 " 與 " 誤會 " 制造。趙家班對此類手法的運用稱得上爐火純青,因此從觀感上而言,《鵲刀門》的不少橋段雖然略顯套路,但勝在包袱抖得巧、抖得準,豆瓣 8.1 的高分,也證明了大多數觀衆對劇集 " 笑果 " 顯然是滿意的。
而《鵲刀門》的目标似乎也僅是博君一笑。第一集中,西門長海找哥哥長在出任掌門時,話裏話外不乏對哥哥生活現狀的不滿,一句 " 如果一個屋子充滿黑暗,就需要一根火苗照亮它 " 既對應宏觀故事背景,也照應着二人不同的志向與處境,诙諧的是,哥哥上前吹滅了蠟燭,反擊道:" 費油不,你點它幹啥呀?" 可以說,這段情節就是《鵲刀門》的叙事基調,即站在 " 上價值 " 的對立面。
在已播的二十多集裏,《鵲刀門》呈現了不少社會熱點話題,像層層轉包吃回扣、娛樂圈炒作、愛豆包裝、網紅圈錢、盲盒套路等,頗有反諷之意,也與故事融合得非常巧妙。比如盲盒情節中,少林寺爲籌修繕款,将寺内藏書打包爲盲盒發售,西門長在抽到返老還童的武功秘籍上部後成功變身孩童,但要恢複如初,還得抽到功法的下部。
不過,雖然融入了社會熱點,但《鵲刀門》并未深入針砭時弊,僅停留在了呈現本身。" 不求深意 " 确實限制了《鵲刀門》的價值深度,使它很難從内核高度上與《武林外傳》此類神劇一較高下。《武林外傳》中的很多故事與思辨放在當下依然經典不過時,如郭芙蓉與佟湘玉論 " 俠 " 時,佟湘玉将俠拆解爲 " 人 " 與 " 夾 " 爲她解惑,如白展堂的那句 " 盜亦有道本身便是胡扯 "。
但站在觀衆的立場,評價内容的好壞,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說當下觀衆不愛看 " 上價值 " 的影視作品了,顯然是悖論,鏡象娛樂此前曾在《封神》:苦勞大于功勞一文中談過,近年來電影行業的爆款之作幾乎都勝在爲觀衆帶來了強情緒價值,而情緒價值的輸出,多數時候離不開内容本身的 " 上價值 "。
但在喜劇這一賽道,觀衆的态度與主流趨勢稍顯不同。翻看《鵲刀門》的豆瓣短評區便能發現," 笑就完了 "、" 他們不想教我做人,隻想讓我開心 "、" 劇情不重要好笑就是了 "、" 小品合集沒什麽不好,畢竟人家是真誠地讓你笑 " 等評價層出不窮。也就是說,起碼在《鵲刀門》這部劇上,趙家班的目标與觀衆的預期一緻,前者博君一笑,後者隻圖一樂。
要談原因,還是得回歸喜劇爲何特殊這一點上。近幾年,關于國産喜劇的負面輿論越來越多,其中被探讨最多的話題,則是 " 爲什麽喜劇越來越不好笑了 "。一言以蔽之,喜劇不好笑在于純粹的喜劇片變少了,而多數喜劇創作似乎也走上了歪路。
重振招牌
先來看喜劇電影,豆瓣華語喜劇片 TOP20 榜單中,近一半被千禧年前後問世的港片占據,而内地喜劇片中,《人在囧途》《唐人街探案》《夏洛特煩惱》《瘋狂的石頭》距今都已有年頭,2020 年以後的喜劇片僅有一部《你好,李煥英》。喜劇賽道的頭部廠牌開心麻花下行,徐峥、甯浩等人再無新喜劇力作問世,馮氏喜劇更是早已遠去。
再來看國産喜劇劇集,如今能在觀衆心中排上号的代表作,仍是《編輯部的故事》《武林外傳》《家有兒女》《我愛我家》《炊事班的故事》《愛情公寓》等老牌喜劇,當然,近幾年也有打着喜劇标簽的高分作,如《風犬少年的天空》《城市的邊緣》等,但相比喜劇,此類作品身上的另一大标簽往往更矚目,如前者的青春标簽,後者的懸疑标簽。
在劇集市場,如果說仍有什麽喜劇元素呈壓倒性态勢的作品,那或許便是趙家班的《鄉村愛情》了,隻是從首季至今走過十多年後,這一系列确實已顯疲态,口碑逐年下滑,熱度也不複以往。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家班在劇集創作上走出 " 象牙山 " 舒适圈,切入古裝喜劇賽道尋找突破,确實是不錯的選擇。
要論如今喜劇片的問題,無外乎演員表演誇張、叙事節奏快慢失衡、低俗爛梗流行、強行煽情,這四點囊括了近幾年喜劇片創作的關鍵症結。演員表演不用多談,優質喜劇演員本就不可多得;叙事節奏上,《瘋狂的外星人》的趕工痕迹便是例證;低估爛梗的流行從《唐人街探案》就可見一斑,該系列第一部的笑點打造仍稱得上克制,但到了最後一部,下三路笑點數量已經嚴重超标。
再來看強行煽情,《西虹市首富》後開心麻花多數影片都存在這一問題,《獨行月球》一味升華愛情主線,以及結尾設置 " 男主自我犧牲 " 的情節,讓影片後半段成爲了煽情專場,今年暑期檔上映的《超能一家人》裏,在故事邏輯嚴重崩盤的前提下,影片仍不斷以 "Family" 爲關鍵詞硬凹淚點。強行煽情的後果,就是觀衆對喜劇 " 上價值 " 愈發敏感與忌諱。
但曾經的市場并非如此,觀衆熱衷喜劇的幽默,也認可喜劇的諷刺性與針砭時弊的價值,《編輯部的故事》《武林外傳》《功夫》《瘋狂的石頭》等經典作品能在喜劇曆史上留下印記,無一不是靠價值内核。觀衆忌諱 " 上價值 " 的關鍵,在于喜劇創作質量日益下滑後,他們對喜劇的要求也在一降再降,最終停留在了最基礎的 " 讓人看得開心 " 這一價值本位上。
事實上,近年來趙家班在喜劇道路上走得并不順,也曾頻頻讓觀衆失望,除了出圈度較高的《鄉村愛情》《劉老根》質量滑坡外,《猛蟲過江》《卧鼠藏蟲》《你好,老叔》《囧途奪寶》《東北奇緣》《東北情聖》等影片都在一路消耗趙家班的品牌度。隻是相比于開心麻花,趙家班在電影領域的招牌并不響亮,也缺乏高光之作,因此受到的關注和質疑都少了許多。
而今,趙家班靠着《鵲刀門傳奇》重振了自身的口碑,但願這也能成爲國産喜劇觸底反彈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