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氨基觀察
一個時代落幕了。
2019 年至今,超過 20 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憑借科創闆第五套标準上市,科創闆生物醫藥企業更是超過 50 家。
很多創新藥、械企業上市,也誕生了很多造富故事。但如今,故事 " 戛然而止 "。
2024 年 3 月 15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 ( 試行 ) 》,提出嚴把拟上市企業申報質量。
其中,關于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證監會表示将進一步從嚴審核,要求未盈利企業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披露預計實現盈利情況,就科創屬性等逐單聽取行業相關部門意見。
這意味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未來想要在 A 股上市,難度将進一步升級。有資深投行人士對此表示,未盈利企業很難上市了。
某種程度上,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 IPO 在 A 股的遭遇,看似偶然,又是必然。
當初,在市場火熱之際,那些 PPT 造富、圈錢亂象,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形象,市場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建立的包容性,也被嚴重透支。
市場認知也有待升級。創新藥 " 雙十 " 定律的存在,決定着生物科技企業天然難以盈利,但由于國内并未真正接觸過,導緻不管是媒體還是投資者個人,都以 " 三無産品 " 去抨擊企業、甚至行業,最終造成如今這一局面。
事實上,早在去年下半年,市場已流傳出科創闆第五套标準新申報企業暫停使用的消息。
IPO 收緊,對于生物科技行業來說,必然不是好事,但最終結果如何還有觀察。
因爲,一個時代的落幕,也意味着另一個時代的開啓。正如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所說——
從實踐看,科技企業發展可能會有一個未盈利階段,這并不一定意味着這些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差。一些優質的科技企業可以通過上市更好更快成長,但絕不能是那些拼湊技術的‘僞科技’企業。對此,我們将就未盈利企業的科技成色征求行業相關部門意見,更好統籌支持科技發展和保護投資者利益。
狂歡
2018 年,科創闆橫空出世,承載着 A 股注冊制的曆史使命,也承載着無數生物科技企業的夢想。
其中,科創闆第五套上市标準,不對企業營收、淨利潤作硬性要求,而是關注企業研發投入或主要産品的市場空間、發展前景,爲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提供了上市的途徑,拓寬了融資渠道。
實際上,這是與港交所争奪優秀醫藥企業提出的便利政策。2018 年,港股設立 18A 規則,科創闆快速跟進,兩邊都對生物醫藥企業放開了口子,收入、盈利能力被放到一邊,隻要能證明自己公司的創新性就可以上市。
這也符合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規律。創新藥有一個雙十定律,研發一款新藥起碼需要 10 億美元、10 年時間。如今,創新的成本更是隻增不減。
美國之所以生物科技足夠發達,新藥層出不窮,是因爲其有着一個成熟的生态,從基礎研究、商保支付再到融資暢通,缺一不可。
而科創闆的出現,讓國内創新藥企看到了上市融資、更進一步的希望,也讓資本看到了退出、收益翻倍的希望。
一場狂歡開始了。根據 Chioce 數據,2019 年,在科創闆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隻有 4 家,到了 2020 年直接來到了 18 家,2021 年、2022 年有所回落,但也分别有 16、15 家。
不止是生物醫藥企業,創新器械企業也趕上了科創闆東風,不少企業完成上市融資,創造了不少令人咂舌的造富故事。
其中,通過科創闆第五套标準上市的企業近 20 家,IPO 合計募資約 429 億元。
這些數字的背後,曾是投資者對醫藥創新的信心。
不可否認的是,在時代的浪潮下,衆多可能隻是普通資産的公司,也在科創闆完成了巨額融資,創始人身價百億。但也正是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人投入創新,形成飛輪效應,推動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
過去幾年,優秀的企業,通過科創闆上市更好更快成長,但當口子放開之後,魚目混珠的亂象不可避免。
刹車
事實上,過去幾年生物醫藥的發展軌迹,大家并不陌生。IPO 退出通道的暢通,讓一級市場振奮至極。泡沫也随之而來,那幾年,創新藥領域最爲盛行的,無疑是 PPT 造富:
一份 20 多頁的 PPT,幾個光鮮的海歸博士,一張唬人的産品管線圖,一個個 to vc 的項目一路開挂,不斷巨額融資,然後憑借 " 創新藥 " 身份成功上市,走向人生巅峰……
跟随這場造富故事站在聚光燈下的,還有 license in 模式。
原本,模式本身并沒有問題,關鍵在于,運用這一模式的出發點是什麽,以及如何落地。
因爲 license in 模式的便利性,爲不少藥企創造了一個 " 賺快錢 " 的捷徑。不少醫藥 VC 用這樣的方式來孵化新的藥企,目的都是通過買買買,爲市場量身定制熱門故事,推動估值上漲,圈錢上市。
這是資本加持下,創新藥黃金時代特有的産物。
監管并沒有缺席太久。2021 年 4 月,證監會、上交所修改了《科創闆屬性評價指引》,進一步強調科創闆定位,開始對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月份,科創闆明确拒絕了海和藥物等企業的上市申請。
License in 模式開始倍受質疑。
成立于 2011 年的海和藥物折戟科創闆,是自科創闆成立以來,首家在第一次暫緩上市後第二次被否的醫藥企業。海和藥物主攻抗腫瘤創新藥物,成立 10 年來,共有 19 個項目,18 個爲 license in,被市場诟病是 " 拿來主義 "。
事實上,被否的不僅有海和藥物。自 2020 年 12 月至今,被科創闆否掉的醫藥公司不下 10 家,主動撤回 IPO 的更是不在少數。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不乏陷入 license in 模式争議的企業,比如億騰景昂、天士力等。
IPO 政策的收緊,使得 license in 不再吃香,加上真正跑出來的創新藥企并不多,持續考驗着市場的耐心。
一些公司股價最高時候接近 150 元,但喧嚣過後,研發、商業化不及預期,暴跌 90% 的案例也不少見。
市場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建立的包容性,被嚴重透支。當 " 創新藥上市企業 " 的光環逐漸散去,市場開始對這些 " 三無 " 企業變得挑剔起來。
到了 2023 年,在科創闆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隻有 3 家,踩下了急刹車。上半年,僅智翔金泰一家未盈利 biotech 通過科創闆第五套上市标準成功 IPO 上市,百利天恒則通過科創闆第四套上市标準成功 IPO 上市。
智翔金泰的上市,把輿論推向了高潮,因爲 " 無産品上市、無産品收入、無利潤 " 而備受質疑。
放在生物科技行業,階段性 " 三無 " 并沒什麽不妥。此前也有未盈利 biotech 上市,智翔金泰卻成了注冊制後争議最大的新股。甚至,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 biotech 的商業模式,一年到頭有小賣部賺錢嗎?
說到底,在投資者眼中,其基本面與估值嚴重不匹配,發行市值 138.9 億元,募資 34.73 億元,觸動了投資者對 " 圈錢 " 最敏感的神經。
一切的根源在于,其管線質量。智翔金泰有兩個核心産品,一個是面向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群體的 GR1501(IL-17A 單抗),這是一款仿制藥,對标現行臨床主流的司庫奇尤單抗,暫時隻能說具備低價成本優勢;另一個是針對狂犬病的抗體免疫制劑 GR1801,市場内卷嚴重。
2022 年 3 月,因 " 藥物競争激烈 ",智翔金泰終止了兩個項目的研發,意味着前期投入的 2.19 億打了水漂。創新藥研發風險大是衆所周知的,但創新藥的 " 含新量 " 也很關鍵。
新趨勢
客觀來說,智翔金泰的管線值不值 100 多億?募資近 40 億是否太多?這些都是可以讨論的。不過,市場的讨論已經不在技術層面,更多是發洩對整個創新藥行業不振的怨氣。
從這個角度來說,智翔金泰引起衆怒也并非沒有自身原因。市場對創新藥企的态度發生變化,正是從一個個 " 智翔金泰 " 這樣的企業開始的。
如果說此前生物制藥市場的火熱,讓一大批玩家湧入市場,那麽随着市場不斷進化,那些并不具備市場競争力的公司也将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本質上,這是國内創新藥從無到有的必經之路。
回到 IPO 層面,監管審核從嚴或将對極度依賴資本的創新藥生态帶來巨大改變。
事實上,在證監會此次正式公告之前,IPO 市場已經出現了收緊趨勢,科創闆上市難度不斷加大。去年下半年,市場已流傳出科創闆第五套标準新申報企業暫停使用的消息。
如今,監管層對于 " 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 " 的表态,無疑帶來了更多變數。畢竟,對于一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而言,并沒有标準的公式去求證盈利能力。
回顧美股生物科技行業發展曆程,不少蛻變爲 biopharma 的藥企,在上市之初并不起眼,後續發展甚至幾經波折。以當時的視角來看,這些企業很難被定義爲優質資産。
但對于意在登陸 A 股,又未能實現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說,如何證明自己足夠優秀,将是一個必答題。如果不能拿出令監管滿意的答案,IPO 必然難以成行。也正因此,在市場看來,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在 A 股上市很難了。
在港股 IPO 熱情仍不高漲的當下,A 股上市難度的再升級,無疑會對生物科技行業帶來影響。
對于還未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來說,IPO 收緊、計劃延後,意味着又要爲上市付出一大筆成本,包括時間以及各種 IPO 費用;而遞交上市申請、排隊的企業,則要面對事無巨細的問詢壓力。
與此同時,雖然收緊 IPO 針對的是上市或拟上市創新藥企,但最終結果将會傳導至一級市場。随着 IPO 收緊,很多創新藥項目将面臨上市預期不确定、退出難的問題,無疑會進一步加大融資難度。
到了真正拼實力的時候了。
長期來看,在資本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me too 式的創新藥的生存環境将會被進一步被壓縮,手握 me too 藥物的藥企,也難以在資本市場受到投資者的青睐。相反,那些 FIC、BIC 藥物的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肯定。
所以,對于未上市的創新藥企來說,會在未來立項時重新思考管線的價值,針對未滿足臨床需求布局的管線,将會成爲創新藥研發的主旋律。即使是已上市的藥企,經曆過資本寒冬後,如何管理管線、推進臨床,也将成爲其發展的重中之重。
任何時候,一個時代的落幕,意味着另一個時代的開啓。
新舊時代更替之際,我們會感到不安和迷茫,但也應當充滿期待和希望。
對創新企業來說,有些路是繞不開的,一定要在核心技術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而不是簡單複制别人,或東拼西湊組合,而是要在縱向上深挖,向中高端挺進,在源頭、差異化創新方面求突破。
新的世界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