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原創
實習記者 | 胡安墉
編輯 | 楊程
老百姓(603883.SH)正加速跑馬圈地。
日前,老百姓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百姓緣與交易對手方梁修軍、程彬、何明貝、燕洪偉、燕傳軍以及爲百姓共同簽署《股權收購協議》。百姓緣購買爲百姓重組後的新公司 80% 股權,收購價格 1.24 億元。爲百姓是安徽省安慶市區域頭部連鎖,其包括 129 家門店在内的全部業務和相關資産注入新公司。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除老白姓外,不少頭部連鎖藥房對外宣告了 2023 年的擴張計劃。高調擴張背後,是政策端加速推動處方外流,零售藥房能夠分食的市場越來越大。
↑ 資料配圖 圖據 IC Photo
醫藥行業屢現億元收購
頭部連鎖相繼宣布門店破萬
老百姓在公告中披露了近一年的收購事項,涉及 9 個标的,包括 5 家醫藥連鎖公司股權、67 家門店,交易總價 3.13 億元。
回顧 2022 年,零售藥店行業不乏上億元的收購。2022 年 3 月,健之佳(605266.SH)稱以 20.74 億元收購河北唐人醫藥 100% 股權,成爲中國藥店史上最大金額并購案;同月,老百姓宣布以 16.37 億元收購湖南懷仁大健康 71.96% 股權;4 月,益豐藥房(603939.SH)拟作價 2.04 億元購買湖南九芝堂 51% 的股權。
并購之外,頭部連鎖企業的打法還有自建與加盟。一個現象是,藥店正變得越來越多。2022 年前三季度,老百姓、大參林(603233.SH)、益豐藥房、一心堂(002727.SZ)新增藥房數量分别爲 2214 家、1385 家、1972 家、885 家。2022 年 6 月 26 日,老百姓第一萬家門店開業,此後,國藥控股(01099.HK)、九州通(600998.SH)、益豐藥房、大參林、一心堂相繼宣布旗下門店過萬。零售連鎖藥店步入 " 萬店時代 "。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截至 2021 年底,全國藥店總數爲 58.97 萬家,同比增加 6.4%,這一數字在 2017 年爲 45.4 萬,2017 年之後,藥店數量每年同比增幅均保持在 5% 以上。
藥店數量之所以增加,在于其能夠從醫院分羹的市場越來越大。
長期以來,醫院掌握着藥品銷售的話語權,曾經公立醫院可以将藥品加價 15% 後向群衆提供,使得醫院通過拉高藥品利潤增加營收。
新華社 2019 年曾報道,公立醫院 " 藥品加成 " 政策這一以藥養醫痼疾,曾飽受群衆诟病,是新醫改的重頭戲。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在我國實行 60 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而 " 醫藥分開 " 正是成爲近年來的改革重點,而其得以實現的基礎是處方外流。
早在 2007 年,原衛生部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就規定,除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和兒科處方外,醫療機構不得限制門診就診人員持處方到藥品零售企業購藥。2015 年 5 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将醫藥分開作爲醫改的關鍵。此後,帶量采購、線上處方、雙通道、DTP 藥店等政策密集出台,加速處方外流。
據米内網數據顯示,公立醫院作爲中國第一大藥品銷售終端市場,占比由 2017 年的 68% 下降至 2021 年 63.5%,下降了 4.5%;零售藥店作爲第二大藥品銷售終端市場,占比由 2017 年的 22.6% 上升至 26.9%,提升了 4.3%。
格局改變:
爲承接慢性病處方外流打開想象空間
門診統籌的改革,則會進一步影響零售藥店的格局。
今年 2 月 15 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下稱 "《通知》"),鼓勵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參保人員憑定點醫藥機構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保目錄内藥品發生的費用,可由統籌基金按規定支付。
什麽是門診統籌?門診統籌是醫療保險待遇的一種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将門診費用納入報銷,由統籌基金和個人共同負擔門診費用。
門診統籌并非橫空出世,而是對于早前政策的一次補充。2021 年 4 月份,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确,單位醫保繳費的 30% 不再計入在職職工個人賬戶,全部被計入醫保統籌基金。紅星資本局不完全統計,當前四川、廣西、山東、湖北、黑龍江、陝西等地陸續響應該政策。
來自山東的樸先生即将年滿 60 歲從單位退休,他告訴紅星資本局,自己今年的醫保個人賬戶相比去年每月少了 105 元,詢問後得知,對于 45 歲以上職工,單位按基數繳納醫保的比例從 1.5% 降至 0.75%,其餘一半全部劃入統籌基金,而到 2024 年單位繳納醫保部分将悉數歸爲統籌基金。
風險共擔是設計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内容,制度的天平應向大病、高醫療費患者傾斜。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副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員楊帆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指出," 此前個人賬戶缺乏互助共濟、風險共擔功能,導緻部分健康人群個人賬戶大量結餘,部分患病人群個人賬戶不足支付,保障不足和資源閑置并存,降低了制度保障效率。而門診共濟讓大部分地區實現普通門診報銷從無到有的轉變,通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一定程度緩解‘住院難’問題,把優質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病人。"
根據《通知》内容,門診統籌的配套政策之一即是 " 加強處方流轉管理 ",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台,加快醫保電子處方中心落地應用,實現定點醫療機構電子處方順暢流轉到定點零售藥店。這預示着處方外流渠道将更加暢通。
楊帆告訴紅星資本局," 職工醫保建立 20 多年來,我國疾病譜已發生巨大變化,慢性病成爲主要疾病。全國因慢性病導緻的死亡人數占比超過 85%,導緻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 70% 以上。治療慢性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門診早診早治。另外,之前群衆需要住院才能享受的診療服務,已越來越多地轉變爲門診項目。門診服務量快速增長。2001 年到 2021 年,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數從 19.5 億次增至 80.4 億次,增長了 312%。"
《通知》則明确,定點醫療機構可爲符合條件的患者開具長期處方,最長可開具 12 周。零售藥店憑借其便利與高效,在承接慢性病處方外流上打開想象空間。
頭部連鎖受益:
行業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納入門診統籌,或意味着醫保定點零售藥店的一次升級,支付方從個人賬戶增加到統籌基金。這場升級中,龍頭藥店或是最大的受益者。
某頭部上市連鎖藥店内部人士告訴紅星資本局," 醫保統籌基金的監管要比個賬更加嚴格,相比頭部,小型連鎖在合規性上更受制約。" 開源證券也在研報中提到,零售藥房龍頭在渠道、議價能力、品種配置等方面具備優勢,更能搶占處方外流資源,中小藥房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行業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當下,頭部連鎖正積極推進門診統籌。上述人士對紅星資本局表示," 納入門診統籌,理論上來說會爲零售藥店帶來業務增量。現階段公司有三四百家門店納入門診統籌,預計全部門店都可以獲得門診統籌資格。" 健之佳近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冀遼地區已有 60 多家門店獲得了門診統籌資格。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中國藥店的連鎖率從 2011 年的 34.7% 提升至 2021 年的 57.2%。但根據中信證券研報,2020 年中國前十大連鎖藥店的市占率僅有 27%。由此可見,留給頭部連鎖的蛋糕還很大,行業也正在湧現新一輪擴張潮。
1 月 18 日,大參林發布定增預案,拟募資 30.25 億元,其中有 16.38 億元将用于醫藥連鎖門店建設項目,計劃在廣東、廣西、河南、黑龍江、江蘇、陝西、重慶等地區選址投資開設 3600 家醫藥連鎖門店;一心堂對外透露,公司 2022 年全年開店計劃淨增長 800 家,2023 年門店數量增長會高于 2022 年。
但高調擴張之外也有隐憂。四大民營連鎖藥店龍頭的負債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截至 2022 年三季度,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益豐藥房的資産負債比分别爲 66.21%、63.6%、52.24%、54.94%。商譽方面,四家企業 2022 年上半年的數據分别是 28.18 億元、22.12 億元、14.53 億元、39.92 億元。
紅星資本局關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