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的現狀是——
拍電視劇一個比一個不行,毀經典一個比一個厲害!
是的,廠長說的正是把我雷的外焦裡嫩的新劇《新少年包拯》。
摸着良心講,看之前,廠長内心感到倍感欣慰。
畢竟,終于有一部古裝劇不再走仙俠風,不再專注于撒工業糖精,膩死觀衆不償命。
而是選擇認真動腦,是一部實在的 " 硬貨 "。
結果嘞,看了第一集,着實發現自己想多了。
這部劇裡,包拯不黑,傻傻憨憨,沒有一點兒讀聖賢書的樣子。
絕美的公孫策,顔值拉胯,溢出屏的油膩,真應了飛燕的台詞 " 看一眼就想吐 "。
人設一塌糊塗,演員實力不允許,撐不起角色。
再加上低智的劇本,該劇看的人整個大無語!
此時此刻,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名言,沒有金剛鑽就别攬瓷器活。
為觀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不好嗎?
《少年包青天》
相信,對于每一個 90 後來說,都看過《少年包青天》三部曲。
它就像怪味糖果,能帶給人各種體驗。
有驚悚,有搞笑,有羞恥,有熱血澎拜 ......
咱就說,誰沒有過被它的 bgm 吓得瑟瑟發抖的夜晚。
誰沒有過被那一個樁樁奇案,迷得七葷八素的時候。
确實,年幼的廠長,當年也是沉迷追劇,不可自拔。
很簡單,裡面的角色都太經典,太有魅力了。
周傑版的包拯。
皮膚黝黑,内心明亮。
他絕頂聰明,能識破一個個帶着面具的惡魔;他心思善良,對朋友講義氣,對陌生人溫柔以待。
他内心的正義感,絕不允許稀裡糊塗結案,哪怕抵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任泉版的公孫策。
長相絕美,是翩翩公子,迷倒衆生。
他和包拯一樣的聰明絕頂。
但他并非是聖賢,會吃醋包拯的才華,會不甘心落後于好基友。
然而,一切的個人小心思在大是大非面前,皆不足為題,他依然是當之無愧的真君子。
包拯和公孫策,一個感性,一個理性。
兩人相輔相成,攜手并進。
此外,案件的偵破,還離不開各位夥伴相助——
武功高強,可愛的展昭。
古靈精怪,财大氣粗的龐太師千金飛燕。
武功高強,溫柔善良的楚楚。
還有整個團隊的後盾,永遠在解剖屍體的包大娘。
每個角色都是如此的鮮活、立體。
他們融入到一個個單元故事,讓人看得如癡如醉。
比如開篇離奇的《名揚天下》。
高麗太子一行人,在泸州落腳。
誰知,太子被發現慘死在房間内。
隻見密閉的房間,營造出密室殺人的氛圍,死者臉上的血印,以及他手下畫出的十字,讓人摸不着頭腦。
兇手到底是誰?
撲朔迷離。
有人說是女鬼。
因為高麗太子好色成性,差點兒輕薄良家女子小艾。
小艾之所以能逃出魔爪,正是 " 女鬼 " 的出手相助。
事實證明," 女鬼 " 是仗義出手的楚楚,兇手另有其人。
從這一單元就能看出,劇中最瘆人的,正是各式各樣的兇案。
令廠長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血祭壇》。
在書院裡,傳說後山山洞裡有一個祭壇,關于寶藏的秘密。
誰去看了祭壇,便會像祭壇裡的人一樣的死法。
乍一聽,以為是吓唬人。
誰知,學生們前方一探究竟,果然發生了 " 詛咒 "。
前後死了 7 個人,有的七竅流血,有的胸部受到重擊、被挖走心髒,有的頭沒了,隻留個身體,還有的自己提着自己的頭,款款 " 走 " 來。
艾瑪,單聽着就夠有畫面感的。
更别說,這些場景被用樸實無華的道具,真實的呈現出來,還沒打碼?!
此外,還有《隐逸村之謎》。
誰能想到,包大娘弄的小小的泥人,竟然在包拯手裡拆分來拆分去,竟演變出神秘的殺人手法。
當然了,本劇之所以能稱之為經典,不單單是五花八門的作案手法,還因那發人深思的台詞。
俗話說,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
本劇也不例外,很多案件乍一看奇奇怪怪,以為是鬼神所為,實則謎底揭開,通通是人在作怪。
同樣是兇手,有十惡不赦的壞人,也有迫于無奈的好人。
比如蒙放兄妹倆,為報殺父之仇,打造血祭壇,假死迷惑衆人。
再比如棟梁之才明沖大人,他是包拯的人生楷模,甚至,八賢王願意擱置黨羽之争重用他。
誰知,他年輕時的貪戀女色和權貴,使得他一步錯,步步錯。
當他錯上加錯,仍不知收手,以至于釀成更大的錯。
他作為考官,被進京趕考的學生威脅,不得已殺人以絕後患。
最後落得個人财兩空,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
除了個人情仇,劇中還有宏大的家國情懷。
當包拯得到皇帝賞識,進入宮殿,鏡頭開始着眼于江山社稷,映射出很多不良的社會問題。
像是為什麼史書寫的都是歌功頌德的事情,王公大臣的過失,還有黎民百姓的疾苦,怎麼不寫上去?
像是最後 " 狸貓換太子 " 的案件,曆史向來是由血寫成的,江山亦是以白骨堆成的,當 " 兇手 " 之一是當今的皇帝,包拯将如何抉擇?
能看出,作為古裝劇,它不是正劇,卻有曆史劇的雄心。
正如 bgm 中,孫楠所唱的——
頭上一片青天,
心中一個信念;
不是年少無知,
隻是不懼挑戰。
隻要真相大白,
一切一切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