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小米方面推出了旗下新款數字系列旗艦機型小米 14 系列。這兩款新機除了硬件配置的全面升級外,還全部升級爲 USB 3.2,其中小米 14 可支持 5Gbps 傳輸速率、小米 14 Pro 則提升至 10Gbps,因此也受到了衆多消費者的關注。
但在日前,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社交平台透露,曾經覺得高規格 USB 使用頻率太低、不是太重要,但過去幾年被用戶批評太多,因此小米 14 Pro 用了最快的 USB,但 " 好像大家也不是很在意 "。無獨有偶,不久後即将發布的真我 GT5 Pro 也被爆料稱,将會提供對 USB 3.2 的支持。
雖然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初,由于受到應用分發渠道不完善、存儲空間較小等方面的因素,當時用戶需要高度依賴有線連接的方式來傳輸、備份數據,因此對于接口所支持的 USB 規格較爲看重。但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量,USB 2.0 規範也被一直延續了下來。
雖然目前智能手機的主流接口已經全面轉向 USB Type-C,但 USB 數據傳輸标準并沒有太多的改變,往往隻有在高端機型上才會支持 USB 3.2。但需要注意的是,USB 3.2 規範盡管早已确立,但直到今天還可以說是一筆 " 糊塗賬 ",原因則在于 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 開發者論壇)爲了規範命名,将此前的 USB 3.0 和 USB 3.1 全部納入 USB 3.2,再由後綴來進行區分。
USB 3.2 規範相關規格
毫無疑問,這種方式對用戶來說并不友好,因爲 USB 規範的各種版本十分容易令人感到迷惑,更爲重要的是,如果對于傳輸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則需要對其有足夠的了解,例如在 USB 3.2 規範中,由版本不同導緻的傳輸速度差異最高可達 4 倍。因此 USB-IF 方面雖然希望廠商使用更直觀的方式來标注接口所支持數據傳輸速度,然而時至今日,這類明确的标注依舊罕見。
USB-IF 更希望廠商使用這樣的标簽
後續随着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的進步、各類網絡工具的出現,以及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如今許多用戶對于手機接口的數據傳輸速度早已不再那麽敏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手機上的接口更是已經淪爲了單純的充電用途,隻有少部分時間可能會連接耳機等外設。
那麽支持更高傳輸速度的 USB 規範會改善這樣的情況嗎?顯然并不會,畢竟目前小文件傳輸有 QQ、微信這樣的即時通訊工具,大文件傳輸則有諸如互傳、隔空投送這樣更便捷的應用或功能,備份則可以借助雲存儲這樣的工具,幾乎可以完全擺脫有線連接。毫無疑問,這也正是雷軍日前感歎 " 好像大家也不是很在意 " 的原因。
既然是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功能,那麽爲何廠商還需要在這一點上花費更多的成本呢?事實上,類似這樣的設計也是手機高端化趨勢的具象表現。畢竟對于用戶而言,USB 有線連接即便是較少用到,但偶爾需要用到時更高的速率顯然可以提升效率,并且其也是産品差異化、定位區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iPhone 15 系列的 Pro 版本也支持 USB 3
以蘋果的 iPhone 15 系列爲例,其标準版機型僅支持 USB 2.0 規範,具備最高 480Mbps(約 60MB/s)的傳輸速度,而 Pro 版機型則由于需要滿足視頻創作等生産力方面的應用,因此更高傳輸速度的 USB 3 也就成爲了剛需。
雖然在 iPhone 15 系列上市之初,曾有觀點對于蘋果這種産品區隔設計的方式提出了批評,認爲其繼續爲新款機型配備 USB 2.0 接口過于保守。但事實上,目前在安卓陣營,且不說在中端和低端市場幾乎全部都是 USB 2.0,即便是旗艦産品用上 USB 3.0 的也爲數不多。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在産品上花費成本來提升用戶不常用功能的規格并不經濟,相當于是變相增加了用戶的的購機成本。但事實上手機的設計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堆砌硬件,而是考驗廠商如何正确理解用戶的需求。其中以高端機型爲例,在功能方面必然是 " 大而全 ",用戶的 " 剛需 " 此時并非是廠商所考慮的重點,隻要能夠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内,自然就是功能越豐富越好。
隻有在産品定位向下延伸的過程中,用戶的 " 剛需 " 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此時廠商就需要去除 " 非剛需 " 部分來控制成本。因此在目前手機産品高端化的趨勢下,隻需增加極少的成本,卻能爲用戶帶來顯著的體驗提升,爲進一步争取更多的用戶數量打下基礎,顯然也符合廠商的需求。
事實上,在手機行業中類似的設計和策略并不在少數。例如針對目前用戶關注的電池健康度問題,許多廠商都推出了長壽版快充、長壽版電池,甚至還喊出了 " 電池四年免費包換 " 的口号。要知道,如今手機廠商最爲頭疼的問題之一,便是用戶換機周期的進一步拉長,這樣的服務無異于自己爲自己制造 " 釘子戶 " 機型。
但在如今智能手機早已深度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情況下," 電池四年免費包換 " 或許會增加部分 " 釘子戶 ",但本質上還是延續高端化的趨勢,并将技術進步向普惠的方向發展,進而通過差異化體驗來争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目前在手機市場上,采用更高技術标準、規範的設計,無疑是産品高端化的具體表現。而這種策略,一方面能夠提升市場競争的門檻,避免參與競争的廠商陷入單純的價格戰中;另一方面,采用高規格的技術标準和規範就使得産品會天然與其他競品産生差異化,從而明确了不同産品之間的區隔,爲争取更多的用戶群體打下基礎。雖然對于用戶而言,雖然部分設計和功能或許暫時還用不上,但顯然也會從這種趨勢中也獲得實際的好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