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當一衆國内企業還在追求 " 減重神藥 "GLP-1 背後的潑天富貴時,海外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更普惠、副作用更小的 " 黑科技 " 産品了。
俗話說 " 管住嘴、邁開腿 ",這是全世界減重人士奉行的真理。但對于多數人來說,堅持邁開腿還是難了點,深谙此理的科學家選擇從 " 管住嘴 " 上幫大家下功夫。最近,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就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這樣一項研究:他們設計了一款可食用的振動生物電子刺激器(Vibrating Ingestible BioElectronic Stimulator pill,下稱 "Vibes 機器膠囊 "),通過在胃中振動激活生物體内的的機械感受器,産生一種虛假的飽腹感,進而降低食欲。
圖源:Science Advances
據研究披露,這款産品已經在動物試驗上産生一定效果,服用 Vibes 機器膠囊後試驗豬的食物攝入量減少約 40%,體重增速更慢,吃下的膠囊大約 4 天後就能自然排出,一粒膠囊制造成本有望被縮減至 " 幾美分到一美元 " 之間。
這項研究背後的資助人之一,正是全球代謝疾病領域的龍頭,靠 GLP-1 司美格魯肽年賺百億美元的諾和諾德。Vibes 機器膠囊倘若真的 " 出世 ",是否會成爲又一個減重爆款?
爲什麽 " 震動 " 能減肥
從歐洲曆史上風靡的束腹帶,到動作明星李小龍都用過的電療、如今常見的侵入性手術或内鏡幹預,以及風靡全球的司美格魯肽,隻要人類對美的追求常在,借用外力方法讓人少吃、幹預減重就是一個永恒的命題。
本質上,這種 " 管住嘴 " 的方法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在于 " 迷走神經 "。這是人體内最長、分布最廣的神經,負責傳遞注入痛覺、壓力、溫度等各種感覺信号。因此,當胃部因吃下食物而膨脹時,迷走神經就會接收到一種被稱爲機械感受器的特殊細胞發來的信号,并将其傳遞至大腦,發出 " 别再吃了 " 的命令。
現有的很多減重療法或藥物,比如 GLP-1,其實利用的都是這樣的原理。隻不過,通過手術或服藥減少食物攝入而減重的方式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副作用。比如曾經風靡一時、最終卻黯然退市的減重藥奧利司他,就是靠抑制腸道對油脂的吸收達成目的。但缺點在于這種 " 抑制 " 作用如果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問題。
因此,科學界也在不斷思考,有沒有一種更無創、更穩定的激活腔内刺激的方法,讓人們在付諸更低生活和金錢成本的同時,達成更高的減重效果?
Vibes 機器膠囊正是基于這一想法設計的。其實,與其說它是 " 膠囊 ",不如說是由電機蓋、中央主體和外膜三部分組成的可以直接吞咽的 " 電子元件 ",長度不到 40 毫米。吃下去後,胃液就會溶解掉外膜内将電池正負兩級分開的葡萄糖膠狀膜,釋放出一個加載彈簧的彈跳針來完成電路,激活振動馬達,讓膠囊 " 振動 " 來激活迷走神經通路,産生與飽腹狀态相當的激素代謝反應。
Vibes 機械膠囊作用示意
按照研究團隊的說法,不同于減肥藥那些化學方法,Vibes 機器膠囊帶來的刺激,本質上是 " 利用身體内源性系統而非外源性治療 " 來達成減重目的。此外,這種口服攝入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因爲手術等侵入性操作帶來的創傷和并發症。
從吃下去到排出去的邏輯雖然非常自洽,隻是這種更 " 自然 " 的刺激方法,效果到底怎麽樣?
1 天 2 粒、自然排出," 體重管理 " 效果明顯
從團隊在論文中介紹的一項動物試驗結果來看,Vibes 機器膠囊在激活腔内刺激、發生代謝反應到抑制進食量、控制體重的整個環節中,效果可能還真不錯。
在論文提到的檢測 Vibes 機器膠囊影響進食行爲的試驗中,研究人員以約克夏豬爲試驗對象,爲了防止膠囊被豬咬壞,他們選擇用一種經皮胃造口術(PEG)将膠囊直接置入豬的胃裏。試驗分别監測了 4 隻服用 Vibes 機器膠囊(下稱 " 膠囊組 ")、4 隻僅接受 PEG(下稱 "PEG 組 "),以及 4 隻未服用任何藥物作爲對照組的約克夏豬,在被提供等量食物的半小時後消耗的食物攝入量比例。其中,膠囊組在每天上午 7 點半和下午 3 點半的兩頓飯前半小時各被喂下 1 粒膠囊。
根據測算,Vibes 機器膠囊進入和通過食道的時間最多隻要 1 分鍾,而膠囊外膜的溶解時間要 3-5 分鍾,足以确保 " 振動 " 發生的場景是在胃裏。電路被接通後,膠囊振動持續時長一般爲 36-40 分鍾,隻要在吃下去的 20-30 分鍾内吃飯,就能确保胃内容物在 1 小時内進行初次混合。
這一過程中,由于自身施加的向下作用力,膠囊能夠穩定地沿着胃内膜移動,不會因爲胃部消化間的遷移運動從胃中被排出,或對周圍組織造成傷害,餐前給藥的可操作性基本達成。
安全性方面,研究人員也在試驗過程中定期通過内窺鏡檢查豬胃腔内是否有磨損、刺激或炎症情況出現,結果顯示 " 未發生異常 "。振動作用結束後,膠囊會在 4-5 天内被 " 無阻塞、無穿孔、無任何痛苦 " 地自然排出,所有試驗豬也都沒出現腹瀉或其他疾病迹象。
最終結果顯示,膠囊組、PEG 組和對照組的平均餐食攝入比例分别約爲 47%-69%、79%-87%、和 73%-83%。PEG 組與對照組攝入量相當,說明 PEG 管本身沒有幹擾試驗;而膠囊組的攝入量 " 明顯低于對照組 ",證明使用 Vibes 機器膠囊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時的食物攝入量顯著減少。
減重方面,試驗也觀察到在 Vibes 機器膠囊治療期間,膠囊組的豬體重增加率 " 明顯低于對照組 "。
VIBES 對食物攝入量等指标的影響
此外,爲了評估 Vibes 機器膠囊的潛伏期和潛在長期效果,試驗還比對了治療中的 3 餐、未處理的 3 餐以及處理後 3 餐的進食情況。其中,在未處理的窗口期,試驗豬的食物攝入量 " 急劇增加 " 約 38%,這一數字也進一步證明了影響攝食行爲變化的,的确是 Vibes 機器膠囊激活的迷走神經通路;此外,由于沒有觀察到試驗豬對膠囊的 " 适應或習慣 ",說明這項治療技術不會導緻長期影響。
簡單來講,這些現象顯示,在動物試驗中,Vibes 機器膠囊作爲減重治療方式時能夠通過激活迷走神經來減少食物攝入量,并有助于控制體重。論文認爲,這 " 對于肥胖、糖尿病等與食物攝入和體重管理有關的疾病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 "。
這種口服膠囊激活的腔内刺激,看起來真的能實現 " 更無創、更穩定 " 的目的。
不過,研究人員也坦言,現有結果隻是在動物試驗中開展,并不知道在人身上是否也能複刻出同樣的效果。另外,團隊成員們也擔心它在人體内無法停留太長時間,所以目前正在 " 尋找使藥丸在胃中停留更長時間的方法 "。爲此,他們還在考慮通過電腦操控 " 打開 " 或 " 關閉 " 膠囊的可能性。
據研究人員在接受美媒采訪時透露,針對 Vibes 機器膠囊使用方法的人體臨床試驗 " 正在進行中 "。
Vibes 機器膠囊在人體内到底好不好用,或許不久就會有答案。
減重黑科技比拼時代,誰更勝一籌
效果之外,這種膠囊的價格也十分友善。
據《福布斯新聞》報道,團隊研究者此前在一項聲明中表示,一粒 Vibes 機器膠囊的制造成本有望被縮減至 " 幾美分到 1 美元 " 之間。制造成本能夠被壓縮到相對 " 極緻 " 的情況下,一方面代表 Vibes 機器膠囊一旦真的被研發成功,不會受到産能掣肘,能夠爲企業帶來豐厚的潛在利潤;另一方面對于患者來說,這款産品存在很大的降價空間,能成爲現有昂貴減重治療方式的有效補充。
多個潛在的利好因素下,Vibes 機器膠囊倘若真的 " 出世 ",是否會成爲諾和諾德繼司美格肽之後制造的又一個減重爆款?
2023 年前 3 季度,司美格魯肽累計銷售額 142.82 億美元,爲諾和諾德貢獻了幾近 60% 的業績。其作爲大單品引發的生活方式改變,也給消費賽道帶來更大的、可深入挖掘的投資想象空間。畢竟僅國内,到 2030 年時中國成人超重 / 肥胖合并患病群體規模就将達數億人,肥胖相關疾病整體的醫療費用支出會或達 4000 億元以上,約占全國總醫療費用支出的 1/5。
龐大的潛在市場在前,現有傳統減重藥物成本高、副作用争議頗多,以及注射劑型導緻依從性較差的背景在後,類似于 Vibes 機器膠囊這樣的各類創新治療方式層出不窮。
比如近年來關注頗高的胃内球囊類産品。簡單講就是把一個可膨脹的球囊放到人的胃裏,通過占據一部分胃容積形成飽腹感,原理上也是通過少食來減少熱量攝入,現已有成熟産品上市。前段時間的第六次進博會上,波士頓科學就展出了全球首款獲美國 FDA 批準的胃内單球囊内鏡體重管理産品 Orbera,6 個月内總體重減輕達到 12.5%,是 " 嚴格控制病人飲食、運動的對照組 " 的 3.1 倍。
手術方面,以内窺鏡袖狀胃成形術(ESG)代表的微創手術方法的興起,也爲配套手術系統的研發打下基礎,比如以色利醫療器械公司 NitiNotes 便開發了一款創新機器人内窺鏡縫合系統 EndoZip,通過簡化 ESG 手術過程拓展适用的肥胖症患者人群。今年 9 月,NitiNotes 剛剛宣布完成超千萬美元的 B 輪融資,加速進軍歐盟市場。
在國内,布局相關創新産品的公司也有不少。比如糖吉醫療自主研發的胃轉流支架系統,利用微創介入的方式用胃鏡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置入一個套管,通過隔離食糜和腸壁的接觸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3 個月置入治療後相對于基線的體重減輕變化爲 4-12kg 不等,已獲批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糖吉醫療也在 2022 年時完成新一輪近億元融資。
此外,也有投資人也提到,使用藥物達成快速減重效果,往往會引起表皮皺紋增加、組織堆積等問題,這一過程随之帶來的相關醫美産品需求,同樣引起關注。變美的焦慮下,未來減重市場将迎來怎樣的颠覆?各類黑科技的應用令人期待。
參考:
《A vibrating ingestible bioelectronic stimulator modulates gastric stretch receptors for illusory satiety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j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