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AI 席卷了各行各業,也讓手機、PC、XR 等消費終端有了新的創新力。最近一段時間,AI 眼鏡概念爆火,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關注。中信證券研報指出,AI 智能眼鏡作爲可穿戴設備,在低成本的同時爲消費者帶來劃時代高效率,市場空間巨大。
日前,博士眼鏡在 2024 年半年報中披露稱,公司已與雷鳥創新簽訂了《博士眼鏡與雷鳥創新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同意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爲 1500 萬元人民币,其中公司拟出資 300 萬元人民币,持有合資公司 20% 的股權;雷鳥創新拟出資 1200 萬元人民币,持有合資公司 80% 的股權。合資公司将計劃研發拍攝眼鏡、音頻 +AI 眼鏡第一代産品,并通過授權收費形式獲得收入。在此合作項目中,公司将負責線下渠道銷售和推廣,參與産品研發設計,并對産品、渠道、營銷等關鍵策略有共同決策權。
钛媒體 APP 獨家獲悉,合資公司旗下的首款産品将于今年年底發布。
據了解,這也是業内首個科技企業與專業眼鏡驗配終端聯合投資的公司。在此次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之前,便已經有過合作。2022 年,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此後,博士眼鏡更是參投了雷鳥創新首輪融資。
在與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的獨家交流中,他對钛媒體 APP 透露," 我們實際上籌劃了很久,跟博士眼鏡溝通該用什麽樣的合作模式,我們認爲合資公司是現在最好的模式,這是一種最深度合作的方式,我們是把這件事準備好了才對外宣布。"
近一兩年,AI 眼鏡銷量會比 AR 眼鏡大
去年,Apple Vision Pro 的發布,激活了較爲沉悶的 XR 市場,國内多家 AR 公司更是先後獲得了多輪融資,産品叠代的速度也在加快。不過,由于在内容、硬件以及價格上的限制,導緻其體量仍處于一個蓄力的階段。
對比之下,在大模型的助推下,AI 眼鏡的發展則要快很多,最爲代表的便要屬 Meta 和雷朋合作的 AI 眼鏡,銷量已經破百萬。"我覺得在最近一兩年,AI 眼鏡的銷量會比 AR 眼鏡大,并且大很多。但是到 2027 年之後,AR 眼鏡的量會超過 AI 眼鏡。" 李宏偉說道。
他指出眼鏡的 AI 智能化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其背後是傳統眼鏡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AI 眼鏡首先必須是一款佩戴舒适、可靠的眼鏡,其次才是一款具備 AI 功能的智能設備。這個産品的邏輯跟 AR 眼鏡其實不完全一樣,可能 AR 眼鏡中 " 眼鏡 " 與 " 智能化 " 的權重是 5:5,但 AI 眼鏡前者的權重要遠高于後者,先解決用戶對于 " 眼鏡 " 本身的需求,其次再加入 AI 以及智能化的模塊。
這次,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也是基于一個共識:對于 AI 眼鏡這一全新的品類而言,科技企業與專業眼鏡企業的合資模式是推動這一品類快速發展的關鍵要素。
博士眼鏡 COO 夏冰表示,智能眼鏡首先應是一副眼鏡:外觀和傳統眼鏡接近,舒适度高,是在原有眼鏡功能的基礎上做加法。眼鏡的美學裝飾功能以及視光專業功能的實現,都是由傳統眼鏡企業來完成的,我們認爲這也是 Meta 即使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技術能力,也依然選擇和 Ray-Ban 合作推出 AI 眼鏡産品的原因之一。
李宏偉也認爲 RayBan-Mata 的成功不完全是 AI,甚至 AI 在這個産品的銷售貢獻占比大概隻有 30%。RayBan-Mata 比第一代 RayBan Stories 好,因爲它在基礎體驗上,比如音頻的效果、佩戴的效果,包括麥克風的數量,各方面都會更好,所以它的基礎體驗本來就更好了。第二是 Meta 與 RayBan 雙方的配合,包括市場營銷、産品、銷售上,做得更成熟了。
" 我們認爲主要是這兩個原因占 70%,AI 隻占 30%。大家如果留意過 RayBan-Mata 的産品節奏,這款産品上市的時候還沒有 AI 的功能,上市之後才發了内測,當然這其中可能有部分用戶是因爲預期中有 AI 這個東西然後先買了,但是我們認爲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不太适合純新的創業公司,AI 眼鏡更适合大廠做
除了熟知的大廠,在這股 AI 帶動的消費電子變革下,許多創業公司也湧入到 AI 眼鏡的賽道上。不僅如此,部分智能手機品牌也跨界入局,生态上以及品牌上的優勢,也讓這個行業競争更爲激烈。
作爲 AR 企業,雷鳥有着較爲豐富的技術積累和市場經驗,但并沒有選擇孤身入局,而是選擇了合作的模式。對此,李宏偉解釋稱,所謂的 AI 智能眼鏡,它裏面的東西是兩個,一部分是傳統眼鏡,一部分是智能的部分,但是它智能的部分又不是很多,因爲它還靠近傳統眼鏡,所以它的智能部分比較簡單,主要是耳機、攝像頭等等。這樣的産品應該适合什麽樣的公司做?要麽就是眼鏡大廠,要麽就是手機大廠,或者跟手機強相關的大廠來做這樣的事情。
李宏偉對钛媒體 APP 透露," Meta 和雷朋的合作是成功的,華爲和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也還是有價值的。我們實際上籌劃了很久,跟博士眼鏡溝通該用什麽樣的合作模式,我們認爲合資公司是現在最好的模式,這是一種最深度合作的方式,我們是把這件事準備好了才對外宣布。"
他還認爲,AI 眼鏡這個方向其實不太适合純新的創業公司做,這個方向應該适合大廠做。什麽東西不适合現在的大廠做?就是它跟現在的産品發生了颠覆式創新,跟現有産品的邏輯差距很大,比如 AR 眼鏡。
" 不過,也不是說必須要做 AI 眼鏡,才能實現做 AR 眼鏡,我覺得這個不存在。從行業用戶的角度來看到的事實是這個樣子,但是對一個企業來說是不是必然經曆這樣的過程,我覺得不一定。"
雷鳥和博士的合作,是行業的一個全新的開頭。爲什麽做這件事情是需要傳統眼鏡的能力和新的科技能力的結合?李宏偉對钛媒體 APP 解釋稱,AI 眼鏡這個産品的核心邏輯是說,用戶認爲在這個産品上是我先從一個眼鏡出發,在上面增加了一些功能,這個時候用戶想要的東西是說你首先得是一個合适的眼鏡,你的佩戴舒适,眼鏡的性能是好的,你的近視鏡片不能有問題。怎麽讓用戶相信你真的是一個合适的眼鏡,甚至于說你怎麽能真的做一個合适的眼鏡出來。這件事情其實是需要傳統眼鏡公司的能力。
但是,對于 AI 眼鏡這個行業來說,未來還存在諸多挑戰。夏冰指出,從需求端,我們覺得用戶還在等,等一個被全新定義的需求場景。從經驗來看,平闆電腦,智能手表,都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
" 從零售端來看,AI 眼鏡的零售價格和這些核心技術研發制造成本的平衡應該是商業上最大的挑戰。這裏很矛盾的,大量應用新技術是産品亮點,但是也意味着價格可能不夠親民,讓技術牽引新需求的力度變弱。如何在品牌高低的定位、硬件和軟件收入的分配、當下和未來的時間維度上找到這個平衡,應該是所有 AI 眼鏡參與者面臨的挑戰。"(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