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震谷子
你對于中國西北的印象,該翻篇了。
中國的發展戰略再次發生重大轉向,關系到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命運。
一年前,智谷趨勢曾作出重要研判,中國的下一個開放門戶,會是新疆。
昨天(10 月 31 日),國務院印發《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用十年時間,建立了包括海南自貿港在内的 22 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涉及 50 多個片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吸引了占全國 18.4% 的外商投資。
中國推進向西開放的同時,中美關系亦頻頻傳來好消息。焦點在本月的舊金山 APEC 會議上。
在外部局勢看似緩和的此刻,新疆的進一步開放實際上有着更爲深遠的地緣意味。
以前,深圳是" 前門 ",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節點。
如今,新疆會成爲一個" 後門 ",同樣是内外連接的關鍵點。
未來烏魯木齊、喀什和霍爾果斯或将成爲更加特殊的經濟特區,從開放口岸成長爲國家級的支點。
中國這一步橫跨亞歐的棋子,終于落盤。
在本次總體方案出台前,新疆已經擁有 " 一港、兩區、五大中心、口岸經濟帶 "。
所謂 " 一港 " 是烏魯木齊國際陸路港," 兩區 " 爲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還擁有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及醫療服務中心等五大中心以及口岸經濟帶。
這份總體方案,相當于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賦予了新疆自貿試驗區三重樞紐性定位。
物流上面,方案首次提出 " 建設聯通歐亞的綜合物流樞紐 ";
貿易方面,新疆要成爲 " 融入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
社會層面,新疆将是中國 " 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
三重角色定位,讓新疆這一新開放門戶變得更加立體和具象。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首先是交通。
今年 7 月,備受矚目的中吉烏鐵路終于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馬上就要開工。
這條苦等了 25 年、可以完全繞開俄羅斯的重磅工程,在一年前正式簽約。這條自喀什途經吉爾吉斯斯坦,最終抵達烏茲别克斯坦安集延的鐵路一旦建成,将與外高加索走廊相連,成爲第三條亞歐大陸橋。
一百多年前,中亞貿易的商人們往東隻能在安集延駐紮停留,因爲想要進入新疆,就必須騎馬跨越帕米爾高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一百多年後,這條鐵路大動脈曆史性地把兩邊的時空縫合在一起。
而無論是自貿區,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或者是亞歐大陸橋,都需要一個連接樞紐一樣的中心城市。在我看來,未來有望拿下這個特殊位置的,很可能是喀什。
從地理上看,喀什在中國的最西邊,卻在亞歐大陸的中心。
但它最核心的區位優勢在于,喀什是中吉烏鐵路這條關鍵大動脈的起點,也就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陸上門戶城市。
在總體方案中,喀什的定位是聯通中亞和南亞的商品加工集散基地,一邊承接東部沿海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移,一邊做大做強外向型經濟,培育跨境電商。有點類似長三角省市的味道。
這不僅将帶來區域人口的集聚,還在客觀上要求更爲強大的物流運輸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
借助中吉烏鐵路這條全球最短的歐亞大陸橋,以後從新疆喀什出發把貨物運往歐洲,将比之前縮短 900 公裏,節省七到八天,極大提高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效率。
如果隻是中亞間的貿易,再加上未來要在中亞國家建設的海外倉,物流效率将會有更爲驚人的提升。從新疆出發,聚焦在小商品上的跨境貿易将會迎來拐點式的增長。喀什有機會成爲像杭州那樣的跨境電商重鎮。
更重要的是,中吉烏鐵路還能直接觸達油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和中東。未來沿海形勢一旦有變,這條通道将成爲中國的運輸大動脈,成爲繞開馬六甲海峽之困的貿易線和生命線,保障我們的進出口以及能源安全。
再來看貿易。
方案特别提到新疆要融入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而且新疆也從今年開始,成爲全國 9 個内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之一。
過去,内貿企業隻做内貿,外貿企業隻做外貿。這種分工在高速增長的時候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在外部出口形勢不樂觀疊加國内消費緩慢複蘇的時候,打破内外貿企業各自畫地爲牢的分割局面,才有利于提高這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國家的層面來說,這也是加快構建統一大市場的必要條件。
要實現内外貿一體化,需要打破四道不一緻的壁壘,分别是金融條件、産品标準、平台建設和貿易規則。而這也充分反映在了總體方案當中。
例如,金融條件的一緻,可能會加速人民币的國際化進程。
方案提到,新疆與 " 一帶一路 " 國家在大宗商品貿易、境外承包工程和邊民互市等領域開展人民币跨境結算;支持推動企業發行綠色公司債券、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等;支持自貿試驗區内企業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等開展線上保單融資,促進投資和融資更加便利。
又如,産品标準的一緻,對于打造新疆特色産業體系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方案提到,加快構建特色産品全産業鏈标準體系,推動棉紡、番茄、矽基産品标準與國際标準協調對接。
新疆是資源禀賦豐富的地區,油氣、煤炭、礦産、糧食、棉花、果蔬等是特色優勢産業,棉花總産在中國占比超過 90%,油氣當量位居中國第一,工業矽、多晶矽産量位居中國首位,這些特色優勢産業是新疆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底。
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農業,将成爲未來新疆重點發展的四大新産業。在方案中也是一邊鼓勵發展,一邊支持建立國内外統一規則和标準。
未來,新疆從中亞擴大進口的優質農産品和食品,也将豐富統一大市場的供給。這種宏觀上的聯通與微觀上的内外貿一體化,就是新疆這一開放門戶的題中之意。
以前中國把深圳當做國家前門在經營,搞外循環經濟,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節點。如今中國會把新疆打造成爲一個 " 後門 ",加速内循環和統一大市場,同樣是一個内外連接的關鍵點。未來烏魯木齊、喀什、霍爾果斯三個片區或将成爲更加特殊的經濟特區,從區域中心成長爲國家級的支點。
最後是社會發展層面。
新疆想要增強對中亞多國的吸引力,成爲輻射周邊社會的交流門戶。
例如人才教育,要實施 " 留學新疆 " 計劃,對傑出人才還可以提供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駕照轉換等便利服務。
又例如醫療,之前俄羅斯人跑到東北問診的新聞很火,但新疆更進一步,要打造 " 雲醫院 ",足不出戶就可以給中亞鄰國的人們看病,甚至還要探索建立國際醫療商業保險、跨國醫療保險等,奔着國際醫療中心去的。
還有文化傳播方面,不僅要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絲路元素的優勢文化産品和服務,還要聯合周邊國家打造跨境旅遊線路,研究開行國際旅遊列車。
說白了,要讓來到新疆的中亞朋友不單是搞錢的商人,還是可以融洽生活的 " 伐木累 "。
新疆有機會成爲下一個無縫連接的大灣區嗎?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不管是出于何種需求,深居内陸的大西部都必須繁榮強盛起來。而大西部想要真正崛起,并爲中國破解馬六甲海峽之困,可能也離不開新疆這個支點。
這幾年,有很多沿海城市的人均 GDP 水平發生了重大逆轉。
比如,浙江的台州和溫州,廣東的中山和江門,山東的日照、濱州和濰坊等等。它們的人均 GDP 在十年前高于全國平均線,現在卻低于全國平均線。
我數了下,這樣的沿海城市共有 12 個,占比達五分之一。
與此同時,中西部内陸的出口也在爆發,增速甚至超過了越南、墨西哥、印度這樣的 " 外包新星 "。
巨變的背後,中國正在重構整個交通版圖,很多貿易來往在内陸就可以完成了。
未來的陸心時代,沿海沿江不再是唯一的崛起途徑,能高效連通大陸中心和邊緣的城市也是王者。
新疆的騰飛還是進行時,我們來看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川渝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例子。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成都、重慶這些西部城市的出口貿易額,已經悄悄飙升到了五六千億元了,而且增速也不慢,像四川,過去五年的出口增速達到了 84.8%。
背後,有中歐班列的助力。
2013 年剛開通中歐班列的時候,進出成都國際鐵路港的貨值還不足百億,2020 年已高達 1507 億元,增長十幾倍。其中,三分之二的貨源來自本地,三分之一來自外地。
近至雲貴川,遠至東南亞和日韓的貨物都能在成都進行集聚中轉。成都作爲歐亞大陸門戶城市的雛形就出來了。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早在 2017 年,川渝進出歐洲方向的貨物中,航空貨值比例穩定在 50% 左右,剩下的基本由海運和中歐班列各占一半。海運貨值占比由 43% 跌到 24%,中歐班列從無到有,貨值占比提升至 22% 以上,奪走了快一半的海運貨值市場。
目前,這個中歐班列的占比數據還要更高。
也就是說,在進出歐洲的方向上,中歐班列承擔起的角色已經比海運還要重要了,這是火車對于輪船,鐵路對于航道的反向沖擊啊,海權時代的遊戲規則在成都身上玩不轉了。
很多海内外巨頭,比如說阿裏巴巴、蘇甯雲商、TCL 等企業,因爲看好成都中歐班列持續釋放的通道紅利已紛紛落戶成都。
總部位于惠州的 TCL 跑到成都建立了工廠。原本這裏是作爲其内銷基地的,但随着成都中歐班列的開通,低廉的成本優勢瞬間打動了 TCL。于是,TCL 将 80% 的歐洲訂單從廣東惠州轉移至成都工廠,通過中歐班列更快速響應歐洲客戶的需求。
TCL 電子運營中心總經理牛海龍算了一筆經濟賬,産品出口要是通過海運,一般要花 42 天。而搭乘中歐班列,其貨運周期是海運時間的三分之一,價格是航空的五分之一。他表示," 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效益,成都中歐班列都是最好的選擇。"
截至今年 9 月底,中歐班列十年間累計開行超過 7.7 萬列,運送貨物 731 萬标箱,貨值超 3400 億美元。運輸貨物品類已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 IT 産品逐漸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等 53 大門類、5 萬多個品種。
不可否認,東部沿海仍會是中國經濟格局中最重要的拼圖,但中西部内陸的崛起,也會對中國制造形成進一步支撐。
昨天這份新疆自貿試驗區的方案,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字裏行間都透露出同一種感覺,那就是資源的大騰挪。
東部的産業轉移到新疆,再通過中歐班列等大動脈出口到亞歐;中亞的人才和産品進入新疆,豐富當地的經濟生态和國内市場的供給。
一年前,我認爲新疆作爲中國新開放門戶,應當是同一時間連接疆内、其他國内省市、中亞和歐洲的 " 四維開放 "。
但看完這份方案,說實話,物流運輸的進一步提速、内外貿易的進一步升級、區域文化的進一步融合,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新疆作爲一個貿易開放口岸的交換作用,更像是一個城市、産業、文化交流的門戶。" 來了都是新疆人 ",可能将會成爲它最像深圳的地方。
當然,無論最終會是什麽樣的角色,目前都還是一個願想。但中國加快雙循環格局、兼顧發展與安全的戰略,已經在這片大地上深刻影響着每一個人。
參考資料:
智谷趨勢:苦等 25 年,針對馬六甲海峽之困的大招來了!下一個深圳将誕生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