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在 "0 幾 " 後的小朋友們,智能手機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一個個玩得可能比大人還溜,但如果你問他們,手機上接電話的圖标爲什麽要設計成下面這個樣子,大概沒幾個能答得出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因爲在他們記事的時候,打電話用座機的地方不多了,他們很多人沒見過座機的聽筒,所以完全不明白爲什麽要這樣設計圖标。
除了接電話的圖标,如今在用的很多詞,尤其是動詞,還保留了過去技術的痕迹,但要去問小孩子,這個詞爲什麽這樣說,他們多半會一臉茫然。
來,我們看看這些留在日常語言中的技術遺産吧。
" 哎,你把車窗搖上去 "
雖然大家都這麽說,但有幾個人還知道,爲什麽升降車窗叫 " 搖 " 嗎?
以前的車門内側,都有一個可以旋轉的搖柄,通過順逆時針方向的搖動,就可以控制車窗的升降。

圖丨 dubizzle.com
這個搖柄的背後,設置了蝸輪蝸杆結構,來推拉車窗上下移動,純手動,純機械。同時,爲了保證這麽大一塊車窗穩定上升,還增加了剪刀型的支撐結構來維持穩定。

手搖車窗結構示意圖丨 ClearMechanic.com
後來嘛,純手動的搖柄就被直流電機取代了,按按鈕的一端升車窗,按另一端降車窗,不過 " 搖 " 這個動詞,還是作爲習慣被保留了下來。
" 您撥打的用戶正在通話中 "
" 撥 "?撥啥啊?撥動該用戶的心弦嗎?
以前的電話号碼,真的是需要用手去撥的啊!
撥号盤電話,上面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圓形裝置,轉動角度的差異對應不同的數字,以産生不同的通斷次數、相應的脈沖電流,遠方的交換機通過識别這個脈沖信号,就可以判定用戶撥出的是哪幾個數字,從而完成一輪電話通話。

你就說這個動作是不是 " 撥 " 吧!丨 giphy
後來進化出了直接按數字按鈕的座機電話,用電信号的頻率來代替脈沖個數,輸入電話号碼就更容易了," 撥電話 " 變成了 " 按電話 "。
當然,電話本身也快要成文物了。
" 沒事兒我就先挂電話了啊 "
我認爲和座機相比,手機有一個巨大缺點,沒法做到 " 氣沖沖地挂掉電話 "。
座機放聽筒位置的下方,有個小開關,可以決定電路的通斷。
電話鈴響起,把聽筒拿起來,小開關彈上去,通話就接通了;講完事情把聽筒挂回原來的位置,小開關随之被摁下去,通話就結束了。

把聽筒挂回去,就代表通話結束了丨 giphy
如果用力挂回聽筒,對方就會聽到 " 嘭 " 一聲,然後是嘟嘟嘟的通話結束提示音,多有氣勢啊。
現在的結束通話,被做成了放平的聽筒圖标,隻保留了形态,沒保留靈魂,可惜,可惜。
" 這電影剪輯也太好了吧 "
很多老人家也會用手機剪輯跳廣場舞的視頻,可這個 " 剪 " 是從哪兒來的啊?
膠片時代的電影剪輯,是真正物理意義上的剪。
拍攝的畫面,都一幀一幀地顯示在膠片上,連貫播放就能動起來。爲了去除掉不需要的畫面,或者拼接不同的畫面,就需要對膠片進行 " 剪 " 和 " 接 ",用到的工具是剪輯器和膠片粘接劑。

1946 年,工作中的電影剪輯師,她手裏拿着的膠卷,連續播放起來就是電影啦丨 wikimedia commons/Deutsche Fotothek
現在誰還用膠片啊(除了諾蘭),視頻早就數字化了,删掉畫面、拼接畫面,不過是動動鼠标鍵盤的事兒,但剪輯選項的圖标,還是一個小剪刀。
" 您的婚紗照洗好啦 "
照片是有多髒,得洗了才給顧客?
這又要說回膠片時代了。
早年間的相機,都得用塗了感光材料鹵化銀的膠片。随着快門咔嚓一聲,膠片就區分出了感光部分和未感光部分。
接下來,需要兩個步驟把膠片變成照片:讓感光的鹵化銀變成銀的 "顯影",和把未感光的鹵化銀去除的 "定影"。而顯影和定影,都需要在水溶液中進行,很像在洗滌照片,這個說法就應運而生了。

沖洗後,負片中的鹵化銀轉變爲黑色的銀,将負像通過反轉校色或混光印相即可得到正像丨 wikimedia commons/Dmitry Makeev

沖洗出來的照片濕哒哒的,還需要晾幹,對于膠片攝影愛好者來說非常有儀式感丨 adorama.com
至于現在你家僅有的幾張實體相片,什麽婚紗照、百日照、全家福,幾乎都是數字照片打印出來的。
" 實習生,把這個材料打印一下 "
打印?我還打你呢!
漢語博大精深," 打 " 可以有千萬種與 " 打 " 無關的含義,比如打工、打坐、打館、打扮。而 " 打印 "" 打字 ",卻還真的跟 " 打 " 有關。
以前想要通過印刷實現文字複制,有兩種方法,都是純機械的。
一種是用粘有油墨、表面凹凸的模闆,直接印在紙上,有點像雕版印刷術;

《三毛流浪記》中出現的印刷機,背景是上世紀 30 年代到 40 年代的上海丨張樂平
另一種則是機械打字機,用刻有字符(往往是英文字母和數字)的金屬塊,把墨帶上了碳粉壓在紙張上。

傳統打字機,沒有中文輸入是因爲中文的字真的太多了丨 giphy
這兩種印刷法,都有 " 敲打 " 的動作,所以 " 打字 "" 打印 " 的說法也是有根據的。
現在的激光打印機,采用正負電荷間的吸引完成打印,噴墨打印機則是用噴出的小墨滴打印,和 " 打 " 已經沒啥關系了。
" 你這人,出門怎麽不拉上燈啊 "
怎麽拉啊?爬到天花闆把燈具拽下來嗎?
以前的燈,還真是靠拉的。這個燈的開關裏,會垂下一根油膩膩、黑漆漆的細繩,往下拉一下燈就亮了,再拉一下燈就滅了。
其實這個設計特别簡單,成本也特别低,就是靠繩子帶動單向棘輪轉動,控制開關的開合。

圖丨 giphy
但這種拉繩實在太有魅力了,咔哒咔哒聲音十分悅耳,現在中年人小時候個個都喜歡拉燈玩,也成爲了媽見打的常見原因。
現在的燈開關都是按鍵甚至感應了,雖然複雜點、貴點,但勝在安全美觀嘛!
随着技術的發展,我們今天的很多詞,也可能會讓後代困惑不已:
" 代碼不是 AI 生成的嗎,爲什麽叫‘敲’代碼啊?"
" 車不是自己就能動嗎,你們爲什麽要說‘開’車?"
" 輸入描述就能生成插圖,爲什麽大家都說‘畫’畫?"
哎,孩子們啊,來,太爺爺帶你看看 2024 年的曆史資料哈。
策劃制作
來源丨果殼(ID:Guokr42)
作者丨藍巾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