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爆了。
正式上映第 3 天,票房破10 億。
預測票房,更是驚人。
已經被一些機構和媒體押寶「暑期檔冠軍」,甚至「年冠」。
但與此同時,罵聲不斷。
先是被诟病大規模點映,擾亂市場。
一騎絕塵的排片量,也擠占其他在映片空間。
再是,「虛假宣傳」。
該電影在短視頻平台上爆火,主要靠王傳君的片段。
結果上映後,觀衆發現他的戲份并不多,手機上已經看完了。
最讓魚叔感興趣的,是由此展開的話題——
電影的短視頻化。
不少觀衆都提到了這一點,吐槽本片爲「大數據電影」「加長版短視頻」。
而這确實是國産電影中出現的新現象。
借着這個話題,魚叔今天就來聊聊——
《孤注一擲》
什麽是電影的短視頻化?
第一,當然指的是營銷。
《孤注一擲》點映前夕,「王傳君拜佛」視頻就在平台爆火。
點贊近五百萬,引發無數人跟風模仿。
就連不刷短視頻的網友也隐約有聽說。
頗有病毒式傳播的架勢。
除此之外,「王傳君演技」更是扛起數個百萬點贊級視頻。
電影還沒上映,胃口就已吊足。
提前積累了一大批滿懷期待的觀衆,隻等上映的發令槍響。
第二,指的是電影本身的内容。
短視頻爲什麽能讓人刷上瘾?
因爲它能在幾秒内,抓住你的注意力。一分鍾内,高潮叠起。
并且不斷地輸送不重樣的刺激點。
讓你陷進去了,眼睛離不開手機。
那如果用短視頻的思路來拍電影呢,是不是就能奪回觀衆的注意力了?
《孤注一擲》便是這樣一次實操。
題材上,選取的是大數據認證過的全民熱點。
這兩年,「緬北噶腰子」「境外高薪工作」「反詐」本身就是社交平台的熱詞。
隔三岔五就會冒出一條熱搜。
電影開場,就用一段講座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
這是一部反詐電影。
接下來,你會看到受害者被拐、被騙、被囚的經曆。
** 以下包含劇透 **
張藝興飾演的潘生,是個業務能力過硬的程序員。
在一家在線教育機構工作了數年,晉升機會卻被關系戶搶占。
辭職之後,經人介紹了一份海外遊戲公司的高薪工作,便出國赴職。
結果就是,一腳踏入煉獄。
所謂的遊戲公司,實則搞電信詐騙。
炒股、挖币、網遊、電商、博彩,産業一條龍,騙局無孔不入。
人拐來了,先沒收手機護照,隔絕與外界的聯系。
再給金錢誘惑,騙你入局。
不聽話幹活,就兇相畢露打到你幹。
想跑,懲罰手段讓人生不如死。
這些被騙來的人中,也有頗受優待的。
金晨飾演的梁安娜,原本是大公司合作的模特。
失去工作之後,高薪的「美女荷官」工作,讓她動了心。
美女主播靠臉吃飯,薪資待遇自然高出一截。
但很快,犯罪者便露出獠牙。
不僅工作 KPI 高到離譜,稍有錯處照樣挨巴掌。
等到真的完成任務,又會有另一套說辭把人扣下。
總歸就是有進無出,直到被剝削殆盡。
同題材的短視頻數據相當可觀,可見這類題材能有效刺激者觀衆的獵奇心理和窺探欲。
而影片深谙短視頻之道,也奉上一連串的境外煉獄百景圖。
潘生與安娜想要合謀出逃,誰料事情敗露。
一段牙簽插手指、斷腿、關狗籠的組合拳,刺激着觀衆的腎上腺素。
這些畫面的尺度和拍攝的沉浸感,讓觀衆越是害怕,越是想看。
此外,同題材短視頻中的标配角色,也在電影中一一出場。
包括但不限于:
穿着花襯衫的大佬;
人狠話不多的馬仔;
和犯罪團夥勾結黑化的東南亞警方 ……
但電影畢竟是電影。
短視頻化,自然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比如不少觀衆覺得,《孤注一擲》更像是「法制欄目劇」,又或「緬北題材短視頻合集」。
之所以有這種觀感,一方面是因爲沒有人物,隻有人設。
潘生,技術宅。
梁安娜,有虛榮心的美女。
還有王大陸飾演的賭徒。
全員臉譜化,純粹工具人。
請來鄧萃雯飾演心碎母親,詠梅飾演反詐女警官,更是殺雞用牛刀了。
王傳君飾演的反派,最爲雞肋。
前期爆火的拜佛視頻,短短幾秒鍾,讓網友集體興奮,腦補出各種人物的矛盾與反差。
提前寫起了演技分析小作文。
然而,正片裏壓根不是那麽回事。
這場戲,一閃而過,并非重頭。
王傳君抹脖子的動作指的也不是殺人,而是「殺豬」,即把受害人的 800 萬騙到手後玩消失。
王傳君的演技,反而沒有多少施展空間。
片中,他飾演的陸秉坤是詐騙工廠的老闆。
人物沒啥善惡掙紮,犯罪心理相當自洽。
坦蕩詐騙,大方賺錢。
「是他們貪,不是我們壞」
除了表面和善、内裏狠辣的反差感之外,再想找出一些人物的深層複雜性,沒了。
也許是爲了不讓人物過分單薄。
電影過半時,陸秉坤突然有了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女兒,成了他的軟肋。
但真要細究起來,這層父愛又立不住。
你說他愛女兒吧,他把詐騙工廠轉移到女兒所在的小學。
你說他不愛女兒吧,被抓之前他還要冒險托孤。
隻有行爲,沒有動機,會讓人越看越無法理解人物邏輯。
而這,也恰恰暴露出短視頻化的電影,在編劇層面的糊弄。
情節的拼湊感很強,仿佛隻是爲了托出那一個個刺激場面。
馬仔阿才放走安娜,反詐警察撿到安娜小卡片等等關鍵的轉折點,都很大程度依賴于巧合。
經不住細想。
尤其當電影裏反派被抓時的升格慢鏡頭搭配煽情音樂,讓人有種在 KTV 觀賞《拒絕黃賭毒》MV 的感覺。
之所以說王傳君這個角色雞肋,不是因爲他演得差。
而是因爲最好也就這樣了。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說到這,魚叔想起《門徒》。
同樣是反派,同樣面對「爲什麽詐騙 / 販毒」這個問題。
劉德華飾演的阿昆給了與陸秉坤相似的答案,但人物形象卻極爲豐富。
原本他也覺得,販毒隻是賺吸毒者的錢,是自願的買賣。
「根本就怪他們(吸毒),是他們自找的」
但說着說着,内心深處無法自洽的掙紮讓他開始變得煩躁。
眼神朝下,不停地眨,聲量不由自主地提高。
因爲他沒法徹徹底底地說服自己。
死裏逃生的毒販,都不想吃這碗飯。
他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洗手不幹的價碼。
但價碼總是不斷在加碼,讓他們一直在犯罪的,便是可憐又可恨的貪欲。
按道理來講,一個大毒枭不該被稍稍質問一下就亂了陣腳。
阿昆的失态,一是因爲正在跟女兒生氣。
女兒叛逆期不學好,說一句頂三句。
但一句「看車」,卻又暴露出爲保護女兒的本能。
甚至阿昆連談生意,嘴裏都還念叨着這些瑣碎的事兒。
這層父愛,不需要生搬硬套,便勾勒出人物的軟肋。
二是質問來自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門徒阿力(吳彥祖 飾)。
阿昆對阿力的信任,全片隻用了一個道具就讓人物關系具備了說服力。
糖。
阿昆有糖尿病。
是阿力每次偷偷瞞着醫生和家人,給他買糖吃。
但每次一吃多,阿力便會出聲阻止。
阿力在片中每次阻止阿坤吃糖,都在叙事上再次推進二人的信任程度,也讓阿力的卧底身份埋得更深。
所以最後阿昆因阿力而落網。
人物信任崩塌的不甘和臨終托付是真實的,爲了保護家人自裁的決心也是自然而然的。
也因爲角色的立體度,讓彈幕開始讨論起如果自己的劇中人,又會做怎樣的選擇。
這是優秀的人物塑造對觀衆的共情帶領,這時候大家的關注重點也會放在角色而非演員身上。
這些細節,扒遍《孤注一擲》也找不到。
相反,會讓人更困惑。
王傳君飾演的反派,爲什麽最後會把女兒托付給男主?
明明片中并沒有表現出二者之間有什麽信任關系。
同理,馬仔阿才爲什麽會背叛大佬,把女主放走?
個中情感動因,在片中并沒有足夠鋪墊。
結果就是,全靠網友的過度解讀和二次創作,糊弄過去了。
電影的短視頻化,确實是一個趨勢。
而這種趨勢産生的影響,近年來也在不斷發酵。
一方面,不可否認,這給了一些電影第二次生機。
比如去年上映的《隐入塵煙》。
借助短視頻平台發力之後,奇迹般地拿下過億票房。
另一方面,迎合用戶看點的短視頻化電影,頻頻創下驚人票房。
《消失的她》35 億票房的熱度未過,《孤注一擲》又蓄力跟上。
兩部短視頻平台方參與出品的作品接連大爆,确實大大刺激了電影市場的經濟繁榮。
電影能賺錢,也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行業之中。
但商機背後,又難免有投機。
方向一旦找準,方式也如算法般同質化。
什麽火,什麽刺激,就拍什麽。
如果這成了行業默認的潛規則。
那麽票房也勢必取代質量,成爲判斷一部電影的首要标準。
如同刷手機般戳中大衆之「瘾」的電影,吸引着更多的關注。
而那些沉下來、不投機、不迎合的電影,也将進一步失去關注。
就像同樣聚焦反詐的電影《巨額來電》中。
詐騙犯談及自己做境外電信詐騙,第一年就賺了别人一輩子的錢。
「放着彎腰就能撿錢的生意,誰還會老老實實做買賣啊」
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許多人在讨論短視頻化問題的時候,會拿《我不是藥神》舉例。
稱其同樣是題材取勝,主推沖突性的類型電影。
事實上,《藥神》是開局,但開局已是巅峰。
它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層面是有追求的。
觀衆時至今日還能從「程勇」「呂受益」「黃毛」這些角色身上不斷挖掘人物灰度,而非讨論演員本人,這恰恰證明了角色塑造的成功。
而這一切,又爲「世上隻有一種病,窮病」的主題服務。
劇本是精細雕琢過的,環環相扣推動着人物成長。
但短視頻化後,劇本不必再精益求精。
隻需摘取精彩的沖突處簡化,再按大數據和熱搜潤色,買單的人會更多。
而劇本放棄了對心理過程的描摹,演員自然也不必再琢磨演技。
隻需要做個人皮套子,把情緒的結果給呈現出來,就夠用了。
就像《孤注一擲》裏的每個角色,其實都是在印證觀衆心中的既定認知和刻闆印象。
而非帶來新的認知和創造。
往長遠了說。
以創作短視頻的邏輯去創作電影,恐怕會助長内娛全方位的擺爛。
熱搜式劇本,讓編劇可以偷懶。
奇觀化視聽,讓導演可以偷懶。
符号性人物,讓演員可以偷懶。
這一創作趨勢當中,人的靈感,人的才華,人的思考,都變得沒有那麽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最合适的主創班底,其實是 chatgpt。
難道,我們隻配看這樣的電影嗎?
商機伴随生機而來,順勢而爲确實是明智之舉,但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雙刃劍效應。
要如何握住揮舞這柄劍,終究要看執劍者的心。
「欲望無休無止,但我們要注意吃相。」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