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醫曜
ChatGPT 的異軍突起,一度讓資本市場提前進入 " 賽博朋克 " 時代。就在大家讨論 AI、機器人會否全面替代人類之時,手術機器人卻早已成爲一種十分成熟的應用技術。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作爲行業霸主,自面世以來已完成手術超過 1000 萬台,幾乎 " 壟斷 " 整個市場。而一手締造 " 達芬奇 " 的美股公司直覺外科,上市二十三年來,股價更是從最初的 2 美元(前複權),上漲最高至 369.69 美元,實現 185 倍的造富神話。
圖:直覺外科股價走勢,來源:英爲财情
如此強的賺錢效應,自然吸引了大批競争對手入局,強生、美敦力的巨頭公司都曾想方設法的打敗 " 達芬奇 ",以圖取而代之。可最終,這些競争對手紛紛拜倒在 " 達芬奇 " 手下。
" 達芬奇 " 手術機器人究竟何以成神?直覺外科又是如何向市場講述 " 藥械之王 " 的資本故事呢?
01 化腐朽爲神奇
曾幾何時,達芬奇機器人隻是一個腐朽的都市傳說。其最初的設計理念源自列奧納多 · 達芬奇在 1945 年所涉及的仿人型機械,擁有 3 條或 4 條手臂,同時配備了内窺鏡和手術刀。
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達芬奇機器人更像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構想,但誰也沒有想到,直覺外科最終将這一看似腐朽的都市傳說變成了現實。
1995 年,Fred Moll 博士從美國斯坦福研究院買下初代手術機器人原型機 lenny 的專利,并基于這一專利創立了專注于手術機器人研發的公司——直覺外科。
經曆反複調試,第一代達芬奇機器人終于在 1999 年橫空出世,并順利于一年之後獲得 FDA 批準,成爲全球第一個機器人腹腔鏡手術系統。而就在同一年,直覺外科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盡管成功孵化出第一代産品,但達芬奇機器人在當時卻并未得到充分關注。一開始,直覺外科希望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應用于心髒外科手術領域,但那時正是心髒支架手術的飛速發展期,因此并未給達芬奇機器人留下太多施展空間。迫于無奈,直覺外科隻得轉戰前列腺手術領域,而這一次轉型正是公司後來崛起的關鍵。
傳統前列腺手術主要包括開放式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但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會因侵入性高、精細操作需求高,而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負擔,很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症。
相比于傳統手術方式,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具有成像清晰、機械臂靈活等優勢,大幅降低了并發症的發生概率。基于這一優勢,轉戰前列腺手術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很快獲得業界的認可。經曆短暫的業務推廣期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前列腺手術領域的市場份額迅速放量,2003 年提升至 3%,2005 年提升至 20%,而如今美國市場幾乎都已經被手術機器人包辦。
正是源于前列腺手術市場的成功,直覺外科繼續加大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先後叠代了 4 代産品,并将适應症拓展至子宮切除術,疝修複手術,結直腸手術,膽囊摘除術,減肥手術等新興領域。
雖然直覺外科在産品研發上的投入無法與強生、美敦力等巨頭相提并論,但其還是憑借充足的先發優勢,建立起了一條數千專利的技術護城河。相關數據顯示,直覺外科擁有超 4200 項授權專利和 2100 項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都碾壓同行。
圖:直覺外科專利布局,來源:國聯證券
由于直覺外科專利拆分的足夠精細,這使得巨頭發起的專利戰舉步維艱,即使單一專利挑戰成功,但仍有若幹其他專利保護産品。也正是基于碎片化的專利策略,達芬奇機器人始終占據全球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市場 80% 以上的份額。
反映到業績層面,除 2020 年營收因疫情而小幅下降後,直覺外科公司營收始終呈穩定增長态勢。從 2004 年至 2019 年,直覺外科營收的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驚人的 31.4%。
圖:直覺外科收入及增速,來源:西南證券
伴随着疫情的消退,全球手術量明顯恢複,直覺外科整體業績表現強勁,與 2022 年前三季度相比,2023 年前三季度達芬奇全球手術量增長了約 19%,營收 51.96 億美元、淨利潤 12.07 億美元,分别同比增長 13.76% 及 19.74%。
從這不難看出,直覺外科的業績與外科手術數量呈正相關關系。爲何一家硬件制造商的業績會與手術數量密切相關呢?這實則是由其獨特的商業模式所決定的。
02 耗材與服務才是盈利核心
聚焦直覺外科營收結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系統收入(機器營收)、耗材收入和服務收入。
對于一家設備制造商而言,賣機器是最基礎的商業模式,而這也是直覺外科早期的盈利核心。系統銷售量的增長主要依靠新機銷售和置換需求,2017 年全年系統出貨量 684 台,2021 年 1347 台,4 年複合增長率 18.5%。
然而,雖然達芬奇機器人銷量顯著,但系統銷售所貢獻的營收占比卻在不斷降低,究其原因在于配件與服務營收的快速增長,而這才是達芬奇機器人真正的盈利殺手锏。
圖:直覺外科公司收入構成,來源:西南證券
手術機器人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磨損,爲保證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度,很多配件使用 10 次左右就需進行強制更換。這裏面既包括手術過程中的消耗品,如鑷子、剪刀、手術刀、吻合器、内窺鏡等,也包括機械臂等手術機器人的零部件,而達芬奇的各項耗材幾乎都是定制的。
也就是說,隻要前期添置了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就必須在後續使用過程中不斷持續購買耗材。據測算,由于需要強制更換耗材,平均每台手術的花費就高達 2000 美元左右。雖然近年來直觀外科在歐美市場推出了 " 延長使用計劃 ",将部分常用器械的使用次數從之前的 10 次提高到 12-18 次,但對醫院而言,耗材支出依然是一項遠遠超出儀器購買的費用。
與此同時,手術機器人的日常維護、人員培訓和其他售後服務都是配套的。由于直覺外科在手術機器人領域有很強的話語權,因此關于達芬奇機器人的一切後續服務都是需要購買的,每年服務費高達十萬美元左右。這意味着直覺外科可以從售出的每個系統中獲得穩定的額外收益,服役的手術機器人保有量越大,那麽服務費也就越高,服務費占比通常在公司總營收的 20% 左右。
爲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直覺外科甚至玩起了融資租賃,先租後買、按使用次數交費等模式被先後開發。截至 2023 年三季度,達芬奇手術系統總安裝量達 8127 台,其中經營租賃占新裝機數量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 年三季度單季共安裝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 312 台,經營租賃的機器人占到 163 台,這當中還有 93 台是基于使用次數付費的經營租賃。
從表面看,直覺外科是一家典型的硬件公司,但實際上它卻始終貫徹生态系統的理念。直覺外科的成功,不僅僅是産品上的勝利,更是商業模式上的破局。
03 硬件即服務
直覺外科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 " 硬件即服務 " 模式。
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醫療器械巨頭,就曾斥巨資以收購的方式布局手術機器人市場。國内的微創機器人、術銳機器人、精鋒醫療、思哲睿等企業也在技術和産品上實現了突破。然而,幾經折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家獨大的局面卻從未改變。
或許在産品層面,競争對手可以輕易後來居上,但卻始終無法突破達芬奇所布下的 " 生态圈 "。
首先,直覺外科設立了碎片化的專利矩陣。多自由度手術機械臂、前端手術器械、三維立體視覺定位、人機交互等專利,幾乎涵蓋了腔鏡手術機器人的通用要點。雖然從 2017 年開始,直覺外科的一些專利陸續到期,但公司卻憑借産品的不斷叠代延續着主流産品的專利霸權。
其次,直覺外科構建起了一條粘性極高的 " 達芬奇 " 生态圈,在設備與客戶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鏈接。醫生使用達芬奇機器人需要提前培訓,使用過程中需要不斷采購耗材,使用完之後還需要定時檢修維護。
醫生在使用這套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臨床數據,這些數據源源不斷地充實着達芬奇的數據庫,不斷提升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性能。如此高的粘性之下,客戶幾乎已經離不開 " 達芬奇 " 了。
此外,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要持續購買其專屬配件及耗材。不同于系統銷售長期維持在穩定的價格水平上,配件及耗材的價格更容易操作。這就使得直覺外科盡管受疫情和競争加劇影響,耗材和設備的毛利率依然能夠維持在 70% 左右的高位。
圖:直覺外科單台手術耗材收入,來源:德邦醫藥
而其他競争對手,不但需要在前期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産品上市後還需要通過 " 價格戰 " 來搶占市場份額,在保有量和手術量未到達一定數量的情況下,配件和耗材也無法創造多大的利潤,導緻這些企業或産品需要面臨長期虧損的局面。
一直以來,很多國内企業争做國内的 " 達芬奇 ",但卻鮮有人關注到直覺外科商業模式層面的成功。直覺外科的強大是因爲成功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 " 硬件即服務 " 商業模式,先發優勢、市場份額、用戶粘性才是其最核心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