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
據新華社 4 月 2 日消息,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共采集植物标本 150 萬餘份,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 3 個新屬和 196 個新物種(包括種下分類群)。
國家中藥材産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站長、内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教授李旻輝作爲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專家指導組成員,參與了内蒙古地區的中藥資源普查工作。4 月 5 日,他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到,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的意義,首先就是要摸清家底,依據藥用植物親緣學理論,新發現的物種與其同屬植物如果親緣相近,其藥用功效可能類似。新物種的藥用價值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 中藥資源要把保護放在前面。摸底了解各類中藥資源的蘊藏量,評估其是否具有開發的空間,該保護的保護,可以開發的開發,才能更好的保護生态,保證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 李旻輝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
據羊城晚報 3 月 27 日報道,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廣東省的中藥資源比第三次普查時增加了 2541 種。羊城晚報 圖
李旻輝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中藥資源普查可以對各區域中藥資源及民族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等有較爲全面的了解。根據相關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開發。此外,中藥資源普查對于各區域的中藥産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中藥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生長條件,中藥種植不能盲目引種,隻有搞明白各地中藥資源的分布,才能了解什麽藥能種、怎麽種。"
對于此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中發現新物種,李旻輝表示,這體現了普查工作的細緻,更體現了普查人員的專業性。" 參與普查工作的不僅是藥學方面的專家,也有植物分類學方面的專家。一些植物是藥學專家不熟悉、不認識的,分類學專家能夠幫我們進行判斷,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物種的遺漏。"
在上述新華社報道中提到,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項目組辦公室邀請植物分類學及中藥資源學方面的專家對這些新分類群進行了專家論證。發表的新物種大多有系統分類學綜合證據(包括分子證據),明确了新物種在分類系統中的地位和位置,保障了發表新分類群的高質量。
除了發現新物種外,李旻輝也談到,在此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中,存在以往普查中記錄存在的物種可能在本次普查中沒有發現的情況。"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态原因,導緻一些物種在當地消失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本次距離以往的普查工作年代久遠,同時本次普查工作運用了 3S(RS、GIS、GPS)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相較于以往的普查手段更爲先進,所以可能存在差異。這些在本次普查中未發現的物種,也可以作爲後續的研究任務,通過進一步的梳理和調查,以做出更科學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