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果兒童感染了新冠病毒會出現怎樣的症狀?應該如何對症治療?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兒童新冠會診專家組成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兒科副主任張誼。
01
兒童感染 24 小時内發病
警惕高熱驚厥
近期,北京市兒童新冠會診專家組成員張誼接診了不少兒童新冠陽性病例,從臨床來看,兒童和成人感染後症狀和病程有明顯差異。整體來說,發病快,少有肺炎。呈現以下特點:
1. 兒童感染者幾乎沒有潛伏期,感染即發病。成人感染 3 天内發病,兒童多在 1 天内發病。
2. 兒童感染初期症狀是以發熱為主,熱型不定,但多數嬰幼兒有高熱表現。與成人感染初期咽幹咽痛不同,兒童感染後尤其嬰幼兒可能會因為體溫迅速上升導緻驚厥發生。
3. 兒童感染新冠主要侵襲上呼吸道,高熱并不等同于重症。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夠完善,往往熱度較高,但臨床中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極少出現肺部侵襲,所以臨床稱為 " 新冠病毒感染 " 而不是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4. 兒童熱退伴有消化道症狀。成人感染後症狀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兒童除了呼吸道症狀可能伴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兒童新冠發病 7 日圖
遇到高熱驚厥做好四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風險症狀——熱性驚厥在體溫上升期、高峰期、退熱期都有可能出現,一般分為簡單性熱性驚厥和複雜性熱性驚厥。
簡單性熱性驚厥在 6 月至 3 歲較多見,病程中通常隻抽搐一次,持續時間在 10 分鐘以内。
複雜性熱性驚厥通常有家族遺傳傾向,抽搐時間較長,一次病程中可單次發作也可反複發作。因此,對于有家族史的患兒,在病毒流行期,家長更要高度關注孩子體溫上升,一般建議 38 度左右就要吃退燒藥,可以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兩種退燒藥交替吃,最低間隔 3 小時。
患兒出現熱性驚厥,在家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平卧位:将衣領解開、保持屋内通風(冬天注意别讓冷風直吹孩子),盡量保持呼吸道通暢,使孩子處于放松狀态,不會出現缺氧情況;
2. 将頭偏向一側:避免分泌物誤入呼吸道從而引起窒息,在驚厥時出現口吐白沫的現象,家長要及時清理幹淨分泌物;
3. 物理降溫:用溫水毛巾擦拭額頭、頸部、手心、腳心等,随着體溫下降能夠控制症狀;
4. 及時就醫:在家裡做簡單的處理後,一定要及時撥打 120 或自行送醫院接受進一步救治。
02
" 兒童新冠小藥箱 " 如何配置
如何區分新冠、感冒、流感?兒童與成人感染新冠有何症狀?居家應常備哪些藥物?指南來了!
兒童發病第一天:單純高熱。嬰幼兒高熱可達 39 ℃ -40 ℃,警惕熱性驚厥;6 歲以上兒童中高度發熱,多數 38.5 ℃ -39.5 ℃。發熱頻繁,可能 4 小時一燒。
兒童發病第二天:以發熱為主,仍然高熱但發熱間隔延長。可能 5-6 個小時一燒。嬰幼兒可能出現呼吸稍微急促的表現。6 歲以上兒童病初即可出現幹咳,無痰或少痰。
兒童發病第三天:熱度逐漸下降。較前兩天的最高體溫會下降 0.5 ℃ -1 ℃,發熱間隔延長,變成 7-8 個小時一燒。易發熱時段:22:00 到次日淩晨 4:00。開始出現鼻塞、流涕、食欲下降、幹咳變濕咳(有痰)。
兒童發病第四天到第五天:低熱或不再發熱。咳嗽明顯加重。鼻塞流涕,清涕變黃涕或膿涕。注意:氣道分泌物增多,多是病情好轉的表現。
兒童發病第六天到第七天:經過對症治療,基本上症狀會逐漸好轉。跑動時會咳嗽,日常較為平穩。部分患兒可能會開始出現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嘔吐、腹瀉。
張誼提醒,3 歲以内的嬰幼兒是易感階段。1 歲以内嬰兒氣道較短,上呼吸道感染後很容易侵襲到下呼吸道,孩子容易發熱和喘憋,家長要注意孩子有沒有呼吸困難的表現。如果發熱 3 天仍沒有發熱頻率降低、熱度降低的趨勢務必前往醫院就診。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痊愈後 1-2 周,要謹防二次打擊。" 家裡如果有相繼發生其他感染的病人,盡量不要接觸孩子,因為此時孩子的免疫功能還沒恢複,不要再引起孩子二次感染。"
03
科學應對、減少恐慌和焦慮
疫情防控措施調整以後,迎來較大的優化調整,這種變化讓許多人一時難以适應,有人因為面對未知且不确定因素驚慌失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面對這種變化,心理疏導很重要,我們要理性對待,科學應對,減少恐慌、焦慮。"
陸林院士解釋,人們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等情緒都是正常現象,此前的防控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疫情防控措施放寬以後,雖然相對來說自由了,但也有人會因為陽性率的增加而害怕。" 這個過程中的不确定性讓人擔憂,很多人擔心患有新冠病毒會對個人生活及周圍人産生影響,容易出現消極、忐忑、暴躁等情緒。"
"此時調試好心理,科學看待,從容應對很重要。"
一是,每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科學,理性對待,要意識到現在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學會從正确權威的渠道獲取必要的信息,而不是一直刷屏了解各種小道消息;
二是,做好應對新冠的心理準備,把控接種疫苗、充分了解防治知識,面對問題就會不慌不忙;
三是,需要全社會理性科學的來對疫情防控這件事,雖然病毒本身毒性很低,但對社會的影響還是存在的,專業人員要不斷研判病毒的特點及傳播特性,及時調整疫情防控的政策。
" 不管是否在疫情期間,都要學會維持心理健康。每天按時吃飯、睡覺、鍛煉,努力做好工作,有問題時尋求幫助,這樣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好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确定性。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