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曾經在中國市場掌握絕對話語權的合資車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痛苦,市場份額持續被蠶食、利潤也一再縮水。原先偏居一隅的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卻走向聚光燈下,成爲新主角。
近日,車企的三季報陸續放榜,國内幾家大型汽車集團均出現财務普降。這其中,曾背靠大衆、通用在市場最賣座的上汽集團、握手日系 " 兩小強 " 的廣汽集團等都經曆着利潤大幅下滑。
原因無外,随着産品力、開發速度、營銷獲客能力的 " 掉隊 ",他們旗下的合資品牌份額,正被後浪們加速掠奪,曾經 " 利潤奶牛 " 的地位不再。此時," 後浪 " 們将叠代速度卷到消費電子産品級别,欲風卷殘雲般将戰況推向終局。
冰面下,一場時代的變遷加速而至。但合資玩家也不甘就此沉淪,他們正重新适應遊戲規則,開始與時間賽跑。他們也深刻意識到,在殘酷的變革與競争面前,沒有誰能永立潮頭。
陣痛
今年 " 金九銀十 " 的傳統收獲季,對車市玩家來說卻是冰火兩重天,倚靠合資的汽車巨頭内部已警鈴大作。
三季度,廣汽集團營收出現逾兩成下滑,伴随銷售下滑的是利潤大幅縮水,當季虧損近 14 億元,創 2010 年上市以來最大單季虧損記錄;綜合今年前三季度,廣汽的淨利潤也僅爲 1.2 億元,同比下滑 97.34%,若以期内 47.43 萬台銷量估算,其單台車利潤僅數百元。
重壓之下,廣汽集團宣布将總部從廣州珠江新城 CBD,遠遷至番禺以節省成本;其實自去年起,廣汽産線或合資品牌減員的消息便甚嚣塵上。
身爲中國汽車行業風向标之一,廣汽的境遇令行業驚歎。這卻也是整個合資車企生存狀态的側寫。今年三季度,上汽集團、長安汽車的利潤也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他們的業績壓力主要源自燃油車市場份額下滑、價格戰空前激烈。
像廣汽還承擔了關閉油車産線的費用。今年 9 月,本田宣布關閉兩條中國合資産線,年産 5 萬台規模的廣本第四生産線位列其中,相關支出或将達到十幾億元,被作爲 " 一次性開支 " 在廣汽集團三季報中計提。
回看六年前的輝煌時刻,彼時廣汽年淨利潤高達近 110 億元,如今這位汽車巨鳄的利潤隻剩高峰時的零頭。
而在那個合資品牌主導的燃油車時代,BBA 位于塔尖,大衆、豐田、福特、通用等把持着主流市場,自主品牌想要占據一席之地,隻能大打價格牌,走低端 " 平替 " 路線。
這番市場格局,被新能源變革撕開了裂縫。" 老錢 " 的神經加倍緊繃,德系、美系車企也夜不能寐,被迫加入價格戰以守住份額,部分經銷商也在銷售困境下萌生退網之意。
目前,廣汽有超六成的銷量仍來自廣豐、廣本,這兩大合資品牌正受到市場重創,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其中廣本同比下滑近 30% 至 30.9 萬輛;廣豐同比下滑近 25% 至 51.8 萬輛。
合資品牌不再是這些老牌車企的現金奶牛,巨頭們遍地掘金的 " 躺賺 " 日子不再。
合資受阻的同時,其旗下的自主品牌卻沒能順利承接。前九個月,廣汽傳祺賣出了 27.7 萬輛,同比下滑 6.4%;埃安更是下滑了 35% 至 22.68 萬輛。
大象轉身不易,同時随着價格戰的愈演愈烈,産品力逐漸露怯,陷入同質化競争泥潭的大廠們不得不 " 以價換量 "。但這顯然并非長久之計,如今财報已然給出了答案。
當 " 利潤消失術 " 上演,車市的殘酷也更赤裸地展現在市場面前。自主品牌們更加快了瓜分的速度。乘聯會預測,10 月份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将超過六成,王傳福更放言,未來 3-5 年,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将萎縮至 10%。
曾經市場上的絕對主角,如今卻被陷入群狼環伺的境地。似乎市場一時難以走出内卷叙事,但合資大廠将就此認命嗎?
重生
眼下,這些昔日風馳電掣的領跑者們,已經加快了自省與反應的節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合資品牌在海外市場依舊風生水起。豐田與大衆憑借多年的積澱,仍是全球整車企業的 TOP3,全球利潤豐厚;在華跌落的通用汽車卻在北美等市場靠着皮卡、大排量高端車型盈利頗豐。
這意味着他們的困境聚焦于與中國市場的消費節奏的脫鈎,在新能源轉型路上的失速。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國際品牌想要改變自身境遇,就需要在中國重新定位,在技術上做出有效突破。
上汽集團新任總裁賈建旭在近期内部會強調,上汽要實現整車和零部件和整車企業的協同,既要降低看得見的成本,也要降低看不見的成本;部分品牌要用油車利潤補貼電動車業務虧損,先求生存、再謀發展;合資品牌要重押爆款車型,挽回員工、供應商、經銷商的信心。
同樣,廣汽集團也籌謀着增效。内部指出要全面向比亞迪、上汽集團學習降本,呼籲體系内的零部件企業先讓出利潤,保整車活下來。廣汽本田在關閉兩條油車産線的同時,又預備開設新能源産線。
廣本年産能 12 萬台的新能源汽車生産線建設項目計劃于年底投産;其電動化戰略進程也在提速,廣州車展将亮相其烨 P 産品序列及 W 純電架構;豐田也在儲備純電技術,在陸續發布全固态電池等技術後,預計将在 2026 年亮相下一代電車産品。
有了這些反攻計劃," 兩田 " 在度過波動後,或許仍有蓄力起跳的可能。
看得出,兩大合資巨頭均奮力向外傳遞築底回暖的信心。不過想要找回往日的輝煌,便需要自主品牌發力,與合資一起扛起大梁。
" 我會跟董事長一起親自抓大乘用車的協同,因爲這是(上汽集團)成功的關鍵,也是唯一的希望 "。在内部會議上,上汽集團新任總裁賈建旭要求智己汽車要強聲量、上規模,在奧迪項目的助攻下實現突破。
另一邊,将總部遠遷的廣汽集團,目的之一就是來到傳祺、埃安和廣汽研究院所處的番禺汽車城,對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有接近廣汽的人士指出,之前集團對自主品牌的管理,采用傳統戰略管控模式,研發、制造、銷售等環節相對分離。
對合資大廠而言,曾經的高光已成過眼雲煙,不過短期的變化不代表行業終局,他們手中還有不少籌碼。
這場痛徹心扉的行業巨變已經讓老大哥們改變心态,紛紛 " 躬身 " 向新生代學習,更加尊重市場和消費者。這場與時間的緊急賽跑,或許也将賦予他們迅速應戰的能力,隻有習慣變革才能處變不驚。
想在日漸激烈的行業洗牌中留到最後,上汽、廣汽、長安等老牌巨頭們也要掌握自己反攻的節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