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爺雖然還沒陽(編輯部兩位幸存者之一),但這兩天的心情,跟各位陽了的小夥伴,一樣難受。
因為三天時間,我們的童年回憶,又少了兩位。
12 月 24 日,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鄭榕去世。
或許你沒看過他主演的《茶館》《雷雨》等國寶級的話劇表演。
但有一個角色,你肯定知道。
太上老君。
12 月 26 日,上海美影廠原廠長嚴定憲去世。
除了《哪吒鬧海》、《舒克和貝塔》、《小蝌蚪找媽媽》等代表作之外,他創作的角色,有一個你肯定也知道。
孫悟空。
是的,這一次,派爺要說的,是兩位老藝術家,跟《西遊記》的故事。
太上老君:鄭榕
作為一名在炮火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鄭榕在建國後,成了北京人藝的一名演員。
在第一任院長曹禺的帶領下,出演《茶館》《雷雨》等作品。
他那時候的一位常任搭檔,便是前段時間去世的" 姜子牙 " 扮演者,藍天野。
左一:鄭榕,左三:藍天野
雖然來來去去演的都是常四爺(《茶館》)、周樸園(《雷雨》),但按照鄭老師本人所說,直到半個世紀後的古稀之年,他才算演明白了這些人。
外人聽了,覺得肯定是老藝術家故意謙虛。
但派爺覺得,一個細節便能看出鄭老師對表演的追求。
起先演周樸園,他覺得重點是如何演出一個壞人。
換成今人熟知的話,就是重在表現他對女性的 PUA上。
鄭榕(左一)扮演周樸園
可随着他對角色的深入理解,他覺得,必須把周樸園當一個人來演。
因為按照作者曹禺所言,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也是真的。
如何去揣摩這種既懷念,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實情緒的複雜感?
鄭榕想到的方法,是找到了年輕時候的一位故交。
那時,他在天津演戲,有一晚,邂逅了一名姑娘。
倆人的交往,也因為時局,三封信之後,就斷了。
後來,鄭榕托人給撩倒的她,送了兩張戲票,讓她去看自己的話劇。
但是,他不能當面見她,因為,她已經是有夫之婦,而他是演員。
在當時,這對兩人來說,都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于是,他就在幕間休息的時候,隔着簾子,偷偷地望了她一眼。
雖然有變化,但當年的樣貌依稀認得出來。
鄭榕就把這一眼的心情,帶到了以後的每一場《雷雨》,每一個周樸園身上。
在台下看得如癡如醉的觀衆裡,有一名,成了他的迷妹。
幾乎每場演出,她隻要有時間,都會前去捧場。
她的名字,楊潔。《西遊記》電視劇總導演。
在該劇籌拍的時候,楊潔導演就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因為以往《西遊記》的表演呈現,多為地方戲曲,劇中很多演員,也是從地方戲曲中直接選拔的。
比如孫悟空演員六小齡童,就是演紹劇猴王六齡童的兒子。
但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它的表演形式,得貼近日常。
太過戲曲化的表演,會增加觀衆的接受門檻。
楊潔導演決定,從她喜愛的人藝借調一名表演顧問,來統一指導演員們的台詞和動作儀态等等。
起先,她請的指導老師叫董行佶,可由于他當時要去廣州演廖仲恺,就推薦同事鄭榕來接替自己。
雖然貴為前輩,但鄭榕絲毫沒有老資格的架子。
每場戲,他必到。該提的意見,他必提。
他把自己許多話劇方面的成功經驗,沿用到了六小齡童身上。
在《偷吃人參果》一集中,為了凸顯孫悟空的不可一世。
他讓六小齡童一個人走到台階上往下看,想象着自己面對着一千隻猴子,一萬隻猴子,會是個什麼樣的心情。
他提出,六小齡童雖然看書、練功很用功,但重要的是,要挖掘人物的内心。
鑒于鄭老的專業功底,楊潔導演也把片中出場不多,但地位尊崇的太上老君一角,交給他來演。
雖然楊導讓鄭老自由發揮,但其實這種介乎仙風道骨和世俗諧趣之間的分寸感,被鄭老拿捏得恰到好處。
看一場《除妖烏雞國》的對手戲,孫悟空問太上老君借仙丹。
鄭老用幾個眼神,就把一個老神仙演活了。
86 版《西遊記》之所以有如今百看不厭的國民劇待遇,鄭老就應該是那個在表演方面的定海神針。
美猴王之父:嚴定憲
說嚴老是美猴王之父,對也不對,我們展開來說。
1959 年,國家投資 100 多萬,拍攝制作《天鬧天宮》。
總導演,是号稱中國動畫電影之父的萬籁鳴老師。
雖然當時的中國動畫電影尚在起步摸索階段,但萬老的宗旨就是——
做中國動畫,就得有中國特色。
人物設計方面,他請來了中國工藝美院的教授張光宇老師,擔任形象設計師。
張老師也不負重望,一口氣就設計了 20 多個動畫片中的人物。
哪吒、玉帝、太白金星、二郎神,每一個都讓人過目難忘。
但是在主角孫悟空上,導演跟他産生了分歧。
萬老覺得,因為動畫片分鏡工作量大,作為經常出現的人物,一定要簡練,個性突出。
張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提交了三個版本,萬老都不是很滿意。
要麼太過漫畫,要麼太過繁複,沒了靈氣。
當時才 25 歲的嚴定憲,迎難而上,主動請纓做起了設計。
于是,經典的孫悟空形象,就此誕生。
在綜合了張老師形象設計優點的基礎上,嚴老創作了這個色彩明快、結構簡練、形象突出的美猴王。
為了不邀功,他甚至在底稿上注明,這是基于張光宇老師的設計。
在本片的許多元素設計上,嚴老都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裡面的雲,有頭有尾,形态各異。
這是嚴老和其他創作者,去各地傳統建築采風所得。
他們看到那些古代建築屋檐上的雲,就會臨摹下來,加入到影片中,配上許多貼切的動畫效果。
比如,孫悟空的筋鬥雲,會在落下時,收進他的虎皮裙中。
而他起飛時,為了凸顯速度,會讓雲消失不見。
嚴老和他的妻子,還負責了本片中,孫悟空跟四大天王鬥法的場景。
這場原著中并未做過多細節展開的戲,難住了兩口子。
也是在采風的過程中,嚴老了解到,四大天王的塑像和法器,在民間有一個含義。
風調雨順。
象征疾風的劍、象征調和的琵琶、象征雨的傘,還有諧音順的蛇,便是我們在片中見到的四種形象。
嚴老又借用風、雨、音、蛇等自然現象,把整場打鬥做得大氣磅礴,創意十足。
直到去年,國産動畫《新神榜 · 楊戬》中,依然還在部分沿用嚴老的四大天王設計,足見其藝術生命力。
此後,嚴老在訪問日本時,曾和動畫大師手冢治蟲交流,巧的是,手冢大師也承認,自己曾受在日本上映的動畫電影《鐵扇公主》的影響。
而導演之一,正是萬籁鳴。
于是,中日兩位動畫大師,聯手創作了這張畫作。
孫悟空與阿童木,兩位萬老半個學生筆下的人物,遨遊銀海,象征中日友誼,源遠流長。
如今,老君駕鶴西去,畫聖魂歸天宮。
他們曾經熾熱地活過,也為我們這些熱愛《西遊》的後輩們,留下了很多。
他們的逝去,我們固然哀歎和惋惜。
但于表演,于動畫,他們的勤奮刻苦,他們的精益求精,才是我們要發揚的品格。
如果連這都沒有留住,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就沒有童年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