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快要結束的時候,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忽然宣布了撤檔宣告,至此,從五一節開始沸沸揚揚的「主演争議」算是暫時落下了帷幕。
仔細看了下官方的聲明,沒有具體讨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隻是說了期待和觀衆的再次相遇。
和電影官方态度平緩截然不同的時,微博下充斥了大批粉絲的吐槽和抱怨,「撕片能力不足和宣發問題」一直是粉絲内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此刻終于全面爆發。
僅從粉絲的言談中,大抵也能窺見如今電影圈的厮殺慘烈,但事實上,隐藏在這部電影背後的資本相關,才是本次撤檔中的核心關鍵。
撤檔,中國電影新式的煉金術
這不是《火鍋》自己開創的過了節就撤檔模式,早在今年春節檔,就出現了大批電影撤檔的現象。
共計 4 部電影的撤檔,也再次揭露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怪現象——一邊是總票房突破記錄,80.25 億的數字讓業内震撼;一邊是第一次出現如此多的電影集體撤檔,稱之爲「撤檔元年」。
▲春節檔的電影市場本質上是寡頭壟斷,四部電影構成了主體:賈玲執導的《熱辣滾燙》、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 2》、張藝謀導演的《第二十條》和林彙達、丁亮執導的《熊出沒 · 逆轉時空》。相比較,撤檔前,《我們一起搖太陽》和《紅毯先生》都僅有八九千萬票房,分别僅占總票房的 1% 左右。剩下兩部動畫片更是全無存在感,排片比甚至低于 0.1%。其中甯浩和劉德華都曾經是電影圈中抗票房和口碑的大咖。
雖然原因衆說紛纭,但毫無疑問,能讓電影退出大市場的,隻有一個因素:就是票房遠遠低于預期。
大咖的失靈,或許不是第一次,但是在春節檔看上去格外觸目驚心,衆多影評人也直接抨擊,撤檔的電影在整個市場上的影響微乎其微,内容太過于不下沉,以至于導緻根本沒人看。
業内有句話「不上映好歹算資産,上映了就怕成負債」,這也或許能解釋爲何《火鍋》在面臨群嘲時也要撤檔。
在數據報表上,《火鍋》電影投資本身比較小,雖然說以小搏大有可能性,但要搏殺出幾個億的票房也太賭徒心态了。
而春節檔真正成功的電影《熱辣滾燙》則是對于中國電影市場未來做出了一個示範:當抖音成爲中國最強社媒時,由抖音誕生的嫡長子短視頻,對于解構中國電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相應的,電影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良,以此适應市場和觀衆。
可惜的是,《火鍋》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尤其是導演,錯誤預估了整個電影的規劃和方向。
情緒電影的崛起
毫無疑問,《熱辣滾燙》是一部不成熟,叙事有瑕疵,結構不夠精緻的作品,但她具備了傳播學中的核心要素——情緒,整部電影從宣發期開始,就通過情緒讓電影得到了最大範圍傳播。
和如今爆紅的短劇一樣,《熱辣滾燙》不像是内容作品,而更像一款互聯網産品。她的一切,爲情緒而生,不論是前期賈玲的減肥,還是後期讓人分不清的真人秀故事,都全面拿捏了觀衆情緒。
▲直到要上映的前一天,電影海報才真正釋出,賈玲成功将情緒吊到了巅峰,就像短劇中的主角一樣,下一秒要開大了。賈玲的下一秒,是讓所有期待值轉化成付費人群。
從減肥話題逐漸拓展到愛自己的主題上,賈玲成功讓電影的受衆聚焦核心轉移到了自我本身,爲自己買單付費,是《熱辣滾燙》的最大成功之處。
也是從這一刻開始,賈玲本人和電影内容的界限非常模糊,大衆的移情和投射都變得異常共情。
大家都說作品需要營銷,那麽營銷是什麽?放下當下來說,本質上是通過最強的社媒将内容最大輻射化,過去媒介是微博,如今是抖音,而抖音的核心成功元素是———大數據算法。
都說短視頻讓人消耗紙媒興趣,根源還是大數據投喂上,讓網友隻會看到自己想要偏愛的東西,激發觀衆的情緒,就可以讓其一直沉迷,因此,如今作品的「營銷好」,本質上通過數據算法,讓受衆們情緒被調動起來,就像提線木偶一樣,情緒主宰了一切。
對比起來,《火鍋》又怎麽能赢得票房上的成功呢?從核心的宣發策略來看,這是一個類似劇本殺的喜劇懸疑電影,但電影方卻全部用楊幂來做宣傳,從受衆上就出現了錯誤。
導演丁晟在采訪中說,自己和團隊吵過架,他不願意接受過多的正片放在宣傳中,這更像是互聯網前時代的宣傳模式,但顯然不适應當下的需求,可以說,《火鍋》的宣傳失敗,很大程度上導演要背鍋。
其次,《火鍋》的撕片能力也比較差,首日排片不不到百分之八。其實《熱辣滾燙》一度在上座率是低于《第二十條》,但憑借大碗的強宣發和高撕片能力,《熱辣》終究保住了票房走勢。而《火鍋》後續則是一路下跌。
其實 2024 年元旦檔期還出現了一部神片《一閃一閃》,該電影預售高達 3 個億,成爲有史以來最高預售的愛情電影,但其預售就長達一個月,票價也是因地制宜,反觀《火鍋》這方面完全不具備優勢。
所以,當情緒成爲主流的時候,如果《火鍋》不能在營銷上做到貼合情緒,本身内容就不适應抖音的前提下,如何能成功輻射化出圈,赢下票房呢?
在丁晟導演主導的宣發策略中,過于依照個人主觀經驗,錯誤判斷了市場需求,不迎合市場下,隻能宣告失敗,也算是給行業的導演敲響了警鍾。
新媒體電影的倒逼
從 2023 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脫離疫情,逐步恢複。同時,短劇開始出現并且迅速崛起,這種依托抖音小程序推流的 1 分鍾短劇,迅速霸占了大衆對于影視化的需求,反而對于曾經的電影作品提出了基因改革的需要。
▲短劇的核心是爽文重複,1 分鍾是一個爽點,100 集就是 100 個爽點,那看的是讓人高潮叠起欲罷不能,而且短劇處處扣情緒,如同精神安慰劑一般讓人沉溺無法自拔。
短劇的沖擊下,過去冗雜的長視頻全部遭遇沖擊,觀衆對于繁瑣的劇情不在有興趣,電影也是如此,能把握住情緒和爽點的電影,就能突圍,反之将血撲。
▲ 2023 年上映了兩部非常同質化的電影《消失的她》和《鹦鹉殺》,《消失的她》完全是互聯網産品的思維,電影内容每一節都會埋下女性焦慮和情緒點,鳳凰男,殺妻,閨蜜替身,渣男等相當密集,情緒能在電影剛營銷的時候就全面破圈。反之《鹦鹉殺》中規中矩,電影的核心「殺豬盤」根本沒得到具體視覺化的提煉,情緒無法扣人,自然也無法讓觀衆付費。
如今能在短視頻上出圈電影,更像是新媒體電影,核心要素和《熱辣滾燙》以及短劇一樣,所有的劇情橋段隻是爲了爽點服務的,那麽故事和内容本身就要退居二線,導演和編劇更是需要在前期就将情緒埋梗,這樣後期才能引爆宣發。
這種模式完全是爲了适應短視頻傳播和其受衆,沒辦法,最廣大的人民群衆決定了潮水的風向。
所以《火鍋》的失意是必然的,小成本單一場景話痨懸疑片根本做不到 120 分鍾的體量,在無法埋梗後隻能注水,用冗長的對白和奇怪的劇情來填補空缺,這一切,恰好是新媒體電影最忌諱的「沒爽感」。
電影中,本可以讓人物在第二幕吃火鍋的時候把話說明白、去确認自己想确認的事情,但中間偏偏要夾雜大段的試探、拉扯與妥協,一定要忍到第三幕集中爆發。被短視頻調教過的觀衆肯定是無法忍耐的。
火鍋是一個很好拿捏融入并且埋梗的情緒點,但是電影完全沒有。故事中反而将大量的川劇元素刻闆化套入,這種可能更适合老外。當火鍋都融不入核心懸疑理念時,這讓宣發如何宣傳?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有人抱怨說,丁晟導演在直播中疑似發呆,甚至哭泣,似乎想要通過賣慘挽回局勢,但哪有這麽簡單,既然敢交給觀衆這麽沒誠意的故事,也不妨礙大家如此不買單了。
丁晟過往經曆,比如《解救吾先生》、《大兵小将》、《硬漢》、《警察故事 2013》、《鐵道飛虎》、《特警隊》、《英雄本色 2018》等電影,都是純的硬漢風,他掌控不了這樣的題材。
豆瓣高分評論也一針見血:丁晟老師就是一個純純的直男導演,他的賽道就是嘎嘣脆、直來直去,硬漢、猛男才是他的标簽。如今放棄自己所長,從頭再來,學人家拍懸疑反轉、荒誕人性。丁晟跳出舒适圈的勇氣固然可嘉,但觀衆花掉的真金白銀、時間精力、以及所遭受的情緒暴擊,誰來安撫?誰來關懷?來前的電影票誰給報了?
到這裏爲止,《火鍋》的成功與否,其實不再是演員單方面能決定的了,導演制片方沒靠近聆聽大時代下受衆的需求,自然無法做出能讓他們付費的産品。
大家都說電影是藝術,但真正的藝術隻能說是藝術電影,商業電影更大的責任是承擔真金白銀。不要去诟病這時代和市場的選擇,而是要去思考,如果你想得到什麽,就要付出什麽。
可以肯定的是,從《熱辣滾燙》得到好萊塢認可誇贊,從短劇在國外成爲中國文化輸出的另一個新賽道時,全世界的觀衆至少能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不再尋求通過電影這一藝術形式來探索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而是依賴于算法和大數據的精準推薦來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
前者曾經是紙媒的任務,後者才是短視頻的使命,也能理解,如今社會這麽卷,辛苦那麽久,奶頭樂一下不行嗎?
電影從業者更應該思考的是,有所得就必須有所放棄,好的作品和好的票房可以雙赢,但赢不了票房的作品,一定脫離了大衆最本質的需求。
還是那句話,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