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 1 月 2 日電題:怎樣避免老年人因聽力衰退陷入交流 " 孤島 "
新華社記者俠克
" 上了年紀耳朵也老了,跟人聊天總鬧笑話,索性我也不愛出門了。" 近日,74 歲的北京市民楊阿姨在一次聽力測試活動上跟聽力師講述自己的困擾,重度聽力損失已經嚴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也讓她的心情一度十分低落。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國聽力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報告測算,我國約有 1.2 億老年人患有聽力障礙、聽力受損,群體數量巨大。随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聽力健康問題愈發凸顯。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避免老年人陷入交流 " 孤島 ",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聽力衰退 老年人陷入 " 無聲困境 "
聽力下降是隐藏在老年群體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随着年紀增長,耳朵像是蒙上了一層布,聽不見、聽不清時刻困擾老年人的生活。歲末年初,走親訪友增多,阖家團圓的熱鬧氛圍裏,老人的世界可能悄然被 " 按下了靜音鍵 "。
北京聽力協會專家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聽力學專家張建一介紹,老年人聽力下降人數占比較大,具有普遍性。65-75 歲的老年人當中,聽力損失發病率大于 25%。到了 75 歲以上,聽力損失的發病率會大幅上升,通常大于 60%。
" 随着年齡增加,聽覺系統會發生退化,内耳中的聽毛細胞會逐漸減少或受損,這是導緻老年性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張建一說,高頻聽毛細胞的減少對語言清晰度影響非常大," 聽得見但聽不清 " 是老年聽力損失的主要特點。
聽力下降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對危險信号的感知和方位判斷也會出現問題。" 走在路上有車按喇叭,我想叫老伴兒往邊上走走,他卻聽不見,非常影響安全。"63 歲的柳阿姨說," 其實老人自己也很苦惱,他想和人交流,但卻聽不見,社交時多少也會受到‘排擠’。"
聲稀影孤 耳朵 " 不靈光 "" 偷走 " 老人社交圈
聽力衰退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影響遠超言語交流本身。由于耳朵 " 不靈光 ",在社交場合中聽不清别人說話,老年人難以參與溝通,容易感到被孤立,久而久之,就會産生強烈的孤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給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成員關系帶來微妙變化。
65 歲的金阿姨說:" 聽力不好,甚至連子女都不願意跟老人交流了。說話聲音大了覺得兇,聲音小了又聽不見。"
北京聽力協會與天貓健康聯合發布的《中國老年人聽力損失現狀與助聽器應用調研》顯示,24% 的老年聽力損失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異常;在伴有輕、中、重度聽力損失老年人中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分别是聽力正常老年人的 2 倍、3 倍和 5 倍。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說:" 老年人聽力健康需要全社會引起重視,積極開展預防科普、引導他們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幹預和治療,緩解因聽力損失而引發的社交障礙和心理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聽力健康是保障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的重要基礎。維護老年聽力健康,能預防和減緩老年聽力損失的發生,降低老年癡呆、焦慮抑郁和跌倒等風險。
保衛聽力 及早篩查、盡早幹預
記者了解到,老年人聽力損失目前常見的幹預手段主要是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對于中度及以上老年性聽力損失患者,主流的幹預方案是驗配助聽器。《中國老年人聽力損失現狀與助聽器應用調研》顯示,我國助聽器佩戴率不到 5%,遠低于發達國家。
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說:" 聽力損失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及時、有效的幹預能夠大幅減緩危害影響。當老人出現聽力下降的迹象時,應當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的原則,及時選擇合适的幹預手段。"
2024 年 6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2024-2027 年)的通知》指出,将于 2024-2027 年在全國組織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開展老年聽力篩查與幹預。對篩查結果爲中度及以上聽力損失的老年人,建議其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通過藥物治療、聽覺輔助技術、聽覺康複訓練等方式改善聽覺功能,延緩聽力損失的進展。
專家提示,老年人看電視、聽廣播的時候,音量不要太大。過大的聲音刺激,容易誘發噪聲性耳聾。其次要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情緒化,大喜、大怒也容易誘發突發性耳聾。如果發現老人總是打岔、嗓門變大、電視聲音開得很大等現象,就要及時就醫。" 不論是哪種聽力損失,一經确定,一定要進行幹預。" 張建一說。
受訪專家表示,新的一年,要緊扣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老年聽力健康核心信息》,積極推動實施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重點是倡導老年人遠離噪聲環境,科學使用耳機,注意耳部衛生,合理使用藥物,定期檢測聽力,及時看病就醫,盡早助聽幹預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