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三明治 | 排版:之秋
在今年,智能手機的「卷」,已經跳脫于硬件,進階到售後及周邊服務。
近期,三星手機面向全球推出「臨時雲備份」服務,據官方描述,這項服務隻在用戶需要維修手機或更換新機時啓用,空間不限量,最長可保留 30 天。
(圖源:三星新聞中心)
實際上,三星并不是第一個提供類似服務的手機廠商,這項服務的推動,也意味着手機廠商開始更加注重用戶的使用體驗,包括換機時轉移 / 備份資料的體驗。從單純的硬件堆砌,到關注用戶在購買新機時的每一個細節,手機廠商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刺激消費者換新。
不過,「臨時雲備份」,真能讓用戶們嘗到品牌服務的甜頭嗎?
說起雲備份,大多數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 iPhone 用戶。
蘋果的硬盤空間價格堪比「黃金」早就不是什麽唬人的秘密了,128GB 版本的 iPhone 15 Pro 售價 7999 元,而 256GB 版本則定價 8999 元,也就是說 1000 元在蘋果這兒隻能買到 128GB。1000 元,已經可以買到 Android 陣營裏的入門款機型,甚至還有 90Hz 高刷新率。
存儲空間過于昂貴,那麽 iCloud 總能曲線救國吧?很抱歉,雖說每月 6 元就能買到 50GB 的雲空間,但這容量連備份照片都不夠。貼心的蘋果還爲用戶準備了 200GB、2TB、6TB 和 12TB 的套餐,定價分别爲 21/68/198/398 元。
這價格,似乎也很難讓普通用戶接受。
三星直接整了個不限量、完全免費的雲服務,隻可惜并不是永久的。三星在最新的 OneUI 6.0 上推出了「臨時雲備份」服務,用戶隻需要在手機上登錄三星賬号,選擇這項服務并上傳資料即可。總容量空間不受限制,但單個文件大小不可超過 100GB,并且資料會從上傳完成開始計算時間,時限 30 日。
(圖源:三星官網)
這項服務完全基于無線網絡,并不需要使用 PC 或其他硬件輔助,相當方便。
雖說三星推出這項服務的目的是幫助用戶更好地完成維修、換機等操作,畢竟 S23 Ultra 最大存儲空間給到了 1TB 的方案,不限制雲服務的容量也非常合理。當然了,三星似乎沒有明确表示這個服務的使用次數,那麽用戶是否可以通過每 30 天備份一次的方式「薅羊毛」呢?
不管怎麽說,在手機存儲空間越來越豪橫的時代裏,不少用戶都不再有節制地存儲文件、資料,當遇到手機要維修或者換新時就會十分麻煩,畢竟對很多用戶來說,臨時購買一個新的硬盤也是額外的花銷,要是廠商主動贈送一個雲服務,那好感度還是能暴漲不少。
2012 年,小米宣布在 MIUI 上搭載小米雲服務,提供數據同步、備份、查找設備等一系列功能。
在往後幾年時間裏,手機是否擁有「雲服務」,成爲消費者們選購新機的标準之一。
目前來說,「雲服務」已經成爲各品牌必備的配套服務,盡管絕大多數都需要用戶額外支付一筆錢,但至少也完善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可說到「臨時雲服務」,就沒有太多廠商在跟進了。
iCloud 作爲當前最完善的雲服務之一,在「臨時雲備份」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好的。當用戶在購買新手機後,蘋果會自動爲 iCloud 空間不足的用戶啓用臨時備份功能,沒有容量大小限制,最長保留時間爲 21 天。
(圖源:蘋果官網)
當然,考慮到蘋果售後幾乎任何大大小小的問題都需要寄回原廠檢測,那麽 iCloud 的最長保留時間還是能再次調整的,隻不過這個選項需要聯系 Apple 支持才能獲得,操作難度大了一些。在恢複資料備份後,iCloud 依然會保留 7 天時間,以便用戶選擇再次恢複備份。
同樣提供「臨時雲備份」的還有華爲,隻不過華爲的出發點并非維修 / 換機所用,而是提升流暢度。今年 8 月,華爲宣布推出「雲翻新」服務,首批機型爲華爲 P40 系列和 Mate30 系列,這些機型的用戶可以使用這個功能,使手機更加流暢。
「雲翻新」,簡單來說就是讓用戶将本地資料上傳至雲端,再通過恢複出廠設置的方式,清理多餘的系統緩存。由于「臨時雲備份」能夠保留所有資料,因此即便是恢複設備後,也能完整地将資料從雲端下載下來。不過,華爲「雲翻新」隻支持最長保留 3 天時間。
(圖源:華爲官網)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臨時雲備份」如此方便省事,還能拓展不同的用途,爲何還沒有在智能手機市場被「卷」起來呢?
答案很簡單:利益。
以 iCloud 爲例,根據蘋果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使用該服務的用戶已達 1.25 億。假設以最低價格 6 元人民币每月爲标準,那麽蘋果每月就能在 iCloud 服務上賺取 6.25 億人民币。對于任何品牌來說,這都不是一筆小錢。
但蘋果選擇提供「臨時雲備份」,主要也是想要借此建立起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iCloud 備份 / 恢複僅支持 iPhone 與 iPhone 之間實現,無形中将用戶綁定在自己的生态中。
話又說回來,現在 Android 陣營中,大存儲空間的機型已經不在少數,而前段時間由于内存顆粒降價等因素導緻的硬盤大減價,讓不少消費者都以低價買到了超大的存儲空間,「雲備份」,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對于不少用戶來說,雲備份最重要的意義還是減輕本地存儲空間的壓力,但現如今智能手機的存儲容量越來越大,還有雲備份的必要嗎?
在 iPhone 上,用戶可以選擇「優化 iPhone 存儲空間」,就是将完整體積的照片放在雲端,本地隻保留優化版本,最多可以節省近 80% 的照片占用。盡管這個功能看上去很美好,但實際上,iPhone 在網絡環境不佳的情況下,照片讀取的速度明顯減慢,效率也被拖慢。
不過,當前雲服務更大的意義在于同步,也就是同一賬号下多設備之間資料的流轉,在大多數品牌都努力構建智能生态的情況下,雲服務還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但「臨時雲備份」的意義就沒有想象中大了。譬如華爲、蘋果、小米等主流廠商,均支持通過無線 / 有線兩種方式「換機」,其中 iPhone 15 Pro 這類采用了 USB 3.2 Gen2 的數據接口的機型,傳輸速度可達 10Gbps,相當迅速。而華爲也在大力發展星閃技術,同樣可達 10Gbps 傳輸速度。
這樣看來,「臨時雲備份」最常見的用途還是維修,當手機需要進行返廠檢測時,利用品牌提供的免費空間進行備份,完成維修後也不擔心資料丢失。當然,「雲服務」還需要考慮很多現實情況,例如網絡環境,在網速不佳時,用戶想要利用雲進行完整備份,也是相當折磨人的。
的确,「臨時雲備份」從體驗完整度來看是有些雞肋,但這也能看到廠商們是有在思考用戶的使用需求的。足以見得,完善用戶在各個環節的體驗是智能手機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智能手機市場發展至今,已經不能隻在硬件上「拼刺刀」,服務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今年,「誇張」的售後 / 周邊服務随處可見,譬如說,OPPO 在新款機型 A2 Pro 上提出了四年電池包換計劃,還有魅族 20 系列機型享受「終身質保」等,至少在選購新機時,用戶再也不必擔心售後服務欠佳的問題。
(圖源:OPPO 商城)
而三星推出「臨時雲備份」服務,也是圍繞着售後和換機兩個消費者會在意的部分進行,解決部分用戶因嫌導資料太麻煩而不願更換新款機型的困擾。本質上,廠商是希望以更完善的服務刺激消費者換新機,從而提升銷量。但假如受益的是消費者本身,那又有什麽關系呢?
End
骁龍X Elite,PC 王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