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國内響當當的商業咨詢 " 大神 " 劉潤,在自己的年度演講中被錘數據造假。
這個瓜應該有人已經吃過了吧,咱們今天長話短說。
熟悉劉潤的朋友都知道,在他的年度演講中,必然少不了 " 雞血案例 "。
這次的主角是一個叫做折扣 Mama 的連鎖店,劉潤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這家店 " 逆天改命 " 的故事," 拳打 711 ,腳踢全家便利店 ",靠着 70 人的小團隊三年開到 2500 家店,創造出年營收 17 億,毛利 32% 的神話。
在場觀衆聽得那叫一個熱血沸騰,事後卻有較真的同行算了一筆賬。
17 億營收攤到 2500 家店身上,每家店單日流水才 1700 塊,這個銷售額難道不應該主動關店保命嗎?
再細究一下,除以 40 塊錢的客單價,一天就 30 個人進店,怎麽還能被當成炫耀的案例,真把觀衆當二傻子是吧。
* 來源 @折扣牛 | 馬昕彤
最終,這場鬧劇以劉潤 " 撒硬謊,道軟歉 " 告一段落,但關于他的讨論遠遠沒有結束。
這種連最基本的準确性都不能保證的 " 知識 ",真值 60 萬嗎?
知識是需要付費的
當年,劉潤還在微軟大中華區當高管的時候,憑借一篇《一個上海出租車司機給我上的 MBA 課》走紅。
然而真正讓他身價大漲,一躍成爲 " 中國最貴企業咨詢師 ",還是因爲那四個大字—— " 知識付費 "。
這四個字猶如一道驚雷,直劈知識精英們的天靈蓋,讓他們找到了一條新的緻富之路。
劉潤跟羅振宇一拍即合,在 " 得到 " App 上賣起了課。"5 分鍾商學院課程 " 一經推出,就賣爆了。
2016 年被稱爲 " 知識付費 " 元年,劉潤的财富神話也在這一年按下了加速鍵。據統計,自 2017 年起至 2020 年,僅僅三年時間,劉潤光賣課就純賺 5800 萬。
除此之外,他還重走羅振宇的老路,搞起了個人 IP,從年度演講到知識商業廠牌,在互聯網上混得風生水起,課程也越賣越貴。
據說,現場聽劉潤本人講一節企業内訓課,需要 60 萬天價。
就連這次備受争議的年度演講都賺得盆滿破滿,從賣門票到合作冠名,至少能給他帶來 4500 萬元的收入。
* 來源 @紅星資本局
在 " 知識付費 " 時代,和劉潤齊名的大咖還有羅振宇、樊登、吳曉波等,無一例外,他們都特别會賺錢。
羅振宇 4 場跨年演講收入超 2 億;樊登一年的營收已經超過了 10 個億。
正是這幫人讓大家明白,知識是需要付費的,知識真的是 " 金錢 ",隻不過都是他們的。
線上 " 成功學 "
随着這些大神們的成功,當初很多忠誠的信徒卻逐漸覺醒了,因爲他們發現花幾千上萬買了課,卻什麽也沒學到。
樊登被業内稱爲 " 最賺錢的知識博主 ",2013 年他開辦了 " 樊登讀書會 ",從兩個 500 人的微信群起步。
一開始,隻在微信群裏給會員提供 60 秒讀書分享,做大做強之後組建團隊成立了 APP,賣卡收會員費,一年 365 塊。
一年講 50 本書,99% 的利潤,樊登把讀書做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
如今," 樊登讀書 " 會員人數在同類産品中排全國第一,矩陣賬号在抖音狂攬三千多萬粉絲。
雖然追随者頗多,但由于有人覺得他的發言雞湯味過濃,總說一些 " 無比正确的廢話 ",并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幹貨,因此被稱爲 " 新式成功學 "。
在知乎上更是差評一片,甚至與咪蒙、羅振宇并稱爲 " 韭菜地裏三部曲 "。
無論包裝的多麽高大上,知識大 V 都免不了分享勵志雞湯,成功故事。無限誇大學習的價值和知識的力量,這和互聯網時代之前風靡一時的成功學有啥區别?
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焦慮。
市面上大多數的知識付費就是 " 成功學 " 的借屍還魂,在光天化日之下,揮舞着鐮刀。
從 2017 年改變命運的寫作課,到 2018 年帶你炒币,實現階層跨越的投資理财課。
再到 2020 年開始持續至今的新媒體運營課,以及 2023 年火爆一時的 " 玩轉 ChatGPT"……
那些我們曾經唾棄的 " 成功學 ",現在又換了一件衣服重新席卷市場。大家不是在爲知識付費,而是爲成功付費。
" 培訓界凱撒大帝 " 聶枭說:" 背叛我的,我都給他一百萬,那跟着我的,不得給他一個億,聽懂掌聲!"
把人聽得一愣一愣的,就連我這種聽不懂的,都想給他一個掌聲。
抖音 " 培訓界天花闆 " 周文強說,科比姓科,梁山好漢 108 個,死了 80 個,還剩 70 個 ……
這些都被當成笑料在短視頻平台上流傳,其中年輕人笑得最大聲,甚至發出靈魂質問:這種課真有人買嗎?
周文強一年收入上億,你說有沒有人買?
對于那些農村寶媽、十八線小縣城裏小學初中學曆的創業者來說,科比姓什麽真的無所謂,他們也不想知道梁山有多少好漢。
他們隻要你告訴他緻富的法門,指導他怎麽做才能走上人生巅峰。你算數不好,把人名說錯有什麽關系,能給到成功寶典就行。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當你在嘲笑這些人的時候,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加入過打着知識付費名号的各種社群?有沒有聽過某個成功人士的講座?
知識的 " 搬運工 "
你曾經所崇拜的那些知識大 V,大多數也不是靠知識本身獲得成功,而是靠批量化地售賣知識,來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更确切地說,他們是知識的搬運工和剪輯師,也是資本的工具人。利用認知信息差,張口企業管理,閉口創業心經。時間久了,就容易産生幻覺,真以爲自己成了行業專家,可以在知識的潮頭指點江山。
其實那些萬金油式的 " 知識 " 百度上都找得到,說到底就是通過制造心靈雞湯讓人精神上高度自嗨,從而達到收割韭菜賺錢的目的,這個套路不是跟成功學一樣嗎?
用的還是販賣焦慮的老辦法,都是 " 互聯網版的陳安之 " 罷了。
很多人之所以上當,是因爲被這些大 V 們造的新詞給忽悠住了。有人總結出,他們最擅長 " 簡單的道理複雜化,通俗的語言玄虛化,特殊的案例普遍化,無關的規律相關化 "。
用一些新概念來标新立異,其實隻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讓人覺得學到了新東西。比如 " 以不變應萬變 " 聽膩了,換成 " 底層邏輯 " 就新鮮了;" 一根筋 " 太低端了,變成 " 單線思維 " 逼格就上去了。
實際上,很多課程根本經不起推敲," 聽起來都像真理,用起來差十萬八千裏。"
喬布斯曾經說過:" 不要相信那些做咨詢的。"
其實并不是說咨詢行業有多壞,而是很多咨詢師隻負責提出建議,可能都沒參與過實施過程,不是經與驗的淬煉者,沒有深度的産出過程,難以解決實際問題,當然也不會對你的結果負責。
或許在某些專業領域裏,他們有過走馬觀花的調研,卻依然是門外漢級别,遠遠還不夠用。
其實說的再天花亂墜,也不如一個 " 做到 " 有意義。
如果他們真的那麽厲害,自己怎麽不去做,或者拉親朋好友一起發财,非要教你這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由此可見,還是賣課最賺錢。
當然,這些大師也有自己的厲害之處,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講故事的水平确實一流。普通人如果缺乏商業思維,商業知識,或者沒有時間去搜集整理資料,花個小錢聽聽也可以,但實在沒必要報那些動辄成千上萬的課。
做比學更有意義
在這個 " 利 " 字當頭的時代,即便是崇高的知識也逃不過被商業化的命運。總有人高舉 " 知識 " 的噱頭,幹一些不知識的勾當。怕就怕有人信以爲真了,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把大師們的理論當成實踐聖經。
這年頭的知識付費,其實和看電影、聽音樂會一樣,可以當做一種另類的心理治療課。主要圖個情緒價值,或許能暫時緩解焦慮,但終究解決不了現實問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總要找到點精神寄托,于是,大師們的 " 韭菜 " 割了一茬又一茬。
太陽底下無新事,很多人缺的并不是知識博主們輸出的那些售價上萬的 " 通識 ",而是少了一些行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真正的智慧往往都是從實踐中積累出來的。隻有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資料:
京報網:羅振宇 4 場跨年演講收入超 2 億
金融八卦女頻道:沒想到年入 10 億的樊登,也會被割韭菜
編輯: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