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蘋果發布了 iPhone 16e,4499 元的售價搭配僅 128G 起步的組合,讓不少網友在網上瘋狂吐槽,認爲這又是庫克的一次割韭菜行爲。
但罵歸罵,從各平台的銷售數據來看,iPhone 16e 的表現相當不錯,雖然難以跟數字标準版相比,但起碼要比蘋果當年推出的 SE 好不少。

(圖片來源:京東官方)
更有意思的是,128G 的「丐版」反而是三個版本中銷量最好的,這不禁讓小雷好奇,究竟是出于什麽想法去買這台手機呢?
在探訪了不少知名數碼論壇後,小雷總算明白了網友們的想法:既然 128G 版本價格最劃算,那就拿去擴個容,性價比最高的 iPhone 不就來了?
此話并非沒有道理,目前在電商平台上,iPhone 16e 的 128G 版本售價爲 3999 元,而 256G 和 512G 版本的價格則分别來到了 4999 元和 7499 元。
簡單換算一下,蘋果的 128G 需要用戶額外給 1000 元,384G 更是需要支付 3500 元的差價,相當于 9 塊錢才能買到蘋果的 1GB 儲存,也難怪消費者調侃蘋果的内存都是金子做的。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那擴容的價格呢?小雷先後詢問了幾家在某電商平台銷量靠前的店鋪,它們給出的價格也大體接近:擴容到 512GB 收費 500 元,擴容到 1TB 收費 700 元,換算下來則是 7 毛錢 1GB,便宜了十倍不止。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小雷也詢問了論壇上幾位網友,他們大部分都表示是爲了通過擴容來追求極緻性價比,當然也有那麽幾位網友,是覺得自己的備用機内存太小,重新買一台新的又要花大幾千塊,擴容是最簡單且省錢的辦法。
如此巨大的價格差也難怪有那麽多蘋果用戶願意冒着各種風險給自己的手機擴容,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更何況蘋果在内存方面的定價,本就不合理。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簡單舉個例子,目前國内廠商們各版本之間的價格差就明顯要有良心的多:256G 版本和 512G 版本的價格差僅爲 300 元上下(更别說絕大多數廠商早已取消 128G 版本),這證明并非内存價格昂貴,隻是單純蘋果想在這方面多撈一筆罷了。
至于某些網友所說的「蘋果用的内存更好,讀寫速度比普通手機快」更是無稽之談。
因爲不同于安卓手機普遍采用 UFS 閃存,蘋果使用的是讀寫速度更快且更先進的 NVMe 格式,對于需要不斷讀取并生成一堆文件的系統來說,NVMe 能提供更流暢的讀寫體驗,這也是 iOS 相對來說更流暢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安卓陣容這邊的快速進步,如今旗艦機型所搭載的 UFS 4.0 的讀寫速度大多在 4000MB/s 上下,而 iPhone 的速度依舊停留在 1500MB/s 和 850MB/s,近四倍的差距數據擺在這,蘋果還有什麽理由賣這麽貴呢?
簡單來說,擴容就是将手機中的硬盤更換爲内存更大的版本,例如從 128G 更換爲 256G、512G 甚至 1T 版。
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蘋果的内存顆粒不同于其他電子設備,它是将整個硬盤都焊接在主闆上,需要維修師傅擁有豐富的拆裝經驗,倘若拆裝時出現了差錯,很有可能導緻手機無法開機或後期出現各種小毛病。
而且擴容還存在兩個弊端。一是一旦擴容,之後手機再出現各種硬件上的問題(哪怕不是因爲擴容而引起的),蘋果官方也不會給你保修,因爲官方會認爲這是你私自改裝導緻的,不符合它們的保修政策,因此目前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是拿着過保的老機器去擴容,哪怕真壞了,也沒那麽心疼。

二是不方便出二手,這個應該不難理解,畢竟手機一旦擴容就意味着已經拆封過,再加上會被官方拒保,自然不可能按照正常二手價格出售。
由于現在供應鏈都足夠成熟,隻要你找到的商家足夠靠譜,基本不存在拿二手盤或是殘次品來更換好硬盤的情況。
不過在某二手平台上,有不少二手 iPhone 都是宣稱自己原廠 512GB,用戶拿到手後才發現是擴容機,因此大家在二手平台上入手 iPhone 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既然當下擴容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那麽手機廠商爲什麽不自己下場推出擴容計劃呢?既能保住自己的老用戶,又能變相打一波廣告。
實際上華爲就曾推出過官方擴容服務,以官方列舉的 Mate 30 Pro 爲例,從 128G 擴容到 256G 的價格爲 559 元,如果一步到位升到 512G 的話,價格則爲 999 元。這個價格相比第三方廠家貴了整整一倍,不過勝在華爲官方會提供售後保障,而且更換的硬盤也都是全新産品。
華爲的擴容服務其實是無奈之舉,當時的華爲正處于最黑暗的階段,在發布了 P50 系列後便逐步淡出手機市場,市場份額也一路從前二掉到了 others,如果再不作爲,想要重回巅峰幾乎是不可能。因此華爲就拿出了官方擴容計劃,讓那些還用着 P40、Mate30 機型的老用戶們多續了一口氣,這有利于華爲度過這一尴尬期,爲華爲卷土重來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華爲官方)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華爲的這一步棋下得确實成功,不但保住了自己的部分市場份額,還提升了用戶的品牌粘度。
但對于其他手機廠商來說,這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腳,根據 iiMedia Research 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五成中國智能手機消費者更換手機的周期爲 3-4 年。而這部分用戶更換新機的理由大多是手機内存不夠,如果隻用花大幾百塊錢就能換成大内存的版本的話,市場上的釘子用戶隻會越來越多,這并不是手機廠商們所想要看到的。
其實早期用戶們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擴容辦法,便是購買一張大容量的 TF 卡直接塞入手機卡槽内,既省錢還能變相當個移動硬盤用。但手機廠商們爲了所謂的「一體化設計」舍棄了這套方案,根據數據顯示,手機外置存儲卡槽配置率從 2018 年的 78% 暴跌至 2023 年的 12%,如今市面上支持内存卡拓展的手機更是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當然,這也不能全都怪廠商,前面也提到過,如今手機的讀寫速度已經達到了 4000MB/s,而主流 TF 卡的讀寫速度大多還停留在 200MB/s 以内,基本隻能應用在一些運動相機、監控攝像頭和入門級相機上,而對讀寫速度要求越來越高的手機,顯然是不可能再把外置内存卡搬上台面了。
那麽,回到開頭的問題上,擴容手機是否真的是一個好辦法呢?小雷認爲,如果你的手機已經使用了一兩年,并且短期時間内不考慮出二手賣掉的話,找一個靠譜的商家擴容确實是一個省錢的好辦法;但如果你的手機才用了半年或是剛剛才拿到手,就不建議你擴容,一旦出了問題,不管是擴容商家還是手機廠商都不可能爲你兜底,到頭來撿芝麻丢西瓜,吃虧的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