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北京奔馳真的急了?
2 月亞布力論壇年會上,北京奔馳 CEO 段建軍當衆吐槽,有些車企靠堆料競争,違背商業規律的堆料競争策略,言論引起網絡一片嘩然。
随後,北京汽車于近日公布北京奔馳财務數據。數據顯示,北京奔馳 2023 年收入 224.8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764.13 億元),領先大多數車企。
明面上,北京奔馳依舊是頭部豪華品牌。但,華麗數據下,一場危機正籠罩着北京奔馳。
2023 年,北京奔馳累計銷量爲 76.5 萬輛,位居 BBA 第二。作爲參考,北京奔馳 2022 年累計銷量爲 75.39 萬輛。北京奔馳 2023 年除稅後溢利 29.99 億歐元,2022 年爲 36.49 億歐元,同比下降 17.81%。
經計算,北京奔馳去年淨利潤約減少 50 億元。銷量微增、利潤大跌的背後,是北京奔馳已深陷價格戰 " 泥濘 " ——以價換量。
早在 2023 年年初,坊間便傳聞奔馳開展 "11 萬元巨額優惠 ",盡管後續經查明是營銷噱頭,需要滿足多個條件才能享受優惠,但滔天的降價潮襲擊下,哪怕是奔馳 C 級等主力車型也不得不妥協,優惠幅度在 5 萬 -7.5 萬元波動。
或許,奔馳等豪華品牌曾預想過,車圈 " 降價 " 不過是場陣雨,過不了多久就 " 天晴 "。事與願違,即使是在一年後的今日,價格戰不僅沒有絲毫消停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
回望 2023 年,當寶馬、奧迪兩大對手陸續推出優惠政策,加上凱迪拉克、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産品推出大幅度優惠,多方夾擊下,奔馳若不及時選擇降價,将會失去市場份額,難登頭部豪華品牌序列。
降價,雖然能在短期内守住 " 江山 ",但對北京奔馳而言,其花費數十年在國内構建的燃油車價格體系,将随着價格戰持續,走向崩塌。年前,我們曾走訪部分奔馳 4S 店,包括奔馳 A 級、C 級、GLA、GLB 在内車型,降幅普遍在 10 萬元左右。似乎," 不努力,隻能買 BBA" 不再是一句玩笑話。
價格戰看似無比兇險,但并不足以稱之爲奔馳,甚至是北京奔馳的 " 危機 ",隻是多賺、少賺問題。抛開百年底蘊的梅賽德斯 - 奔馳不談,僅僅是北京奔馳,自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幾乎享受了汽車産業發展的紅利期。
正如此前起亞楊洪海所說:" 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車企有這個資金實力玩?"
從某種程度來看,北京奔馳的 " 危機 " 不在今朝,而在未來,即電動化。奔馳雖然是傳統豪華品牌,但是其在制定電動化計劃時,卻遠比大多數車企激進。
早在 2019 年,奔馳便率先推出首款純電車型 EQC。2021 年,奔馳便提出 " 全面電動 " 戰略,計劃 9 年投入 400 億歐元,欲在 2025 年實現純電和插混銷量占比達 50%。從相關機構調研數據來看,奔馳距離實現目标遙不可及。
有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 35 萬元以上電動車銷量占比中,騰勢、寶馬占比分别爲 22%、20%,而奔馳占有率僅爲 0.64%。另外,本應是奔馳電動化 " 先鋒 " 的 EQC,不僅沒有爲品牌敲開電動化大門,反而出現銷量低迷,甚至因質量問題被網友稱爲 " 工業垃圾 "。
據市場反饋信息,奔馳 EQC 已從早期的 60 萬元,降至 24 萬元,然而 2023 年全年累計銷量仍不足 200 輛。爲了拯救品牌形象,奔馳多次嘗試 " 自救 ",包括推出 EQA、EQB、EQE、EQS、EQE 純電 SUV 等,無一例外,均折戟沙場。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在高端新能源車市上一路高歌猛進。相關機構數據顯示,仰望 U8 2 月銷量爲 780 輛,而奔馳 EQS SUV 同期銷量不足百台。
明面上,奔馳新能源汽車銷量表現不佳,但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曾經與衆多合資品牌構建國内燃油車價格體系,或者說規則的 " 制定者 ",卻在電動汽車時代幾乎沒有話語權。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是擁有百年曆史的 " 内燃機 ",也将被 " 電機 " 逐步替代。
2019 年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奔馳 EQC 自燃消息、奔馳 E 級出現斷軸現象 .....,每則消息都在向奔馳發出 " 警告 "。
或是因爲三叉星的光芒足以掩蓋所有的負面消息,加上消費者對産品的追捧,奔馳并沒有認真審視問題。哪怕是在 2023 年,奔馳品牌在國内召回次數依舊高達 60 次,涉及車輛超 66 萬輛。
現如今,國内汽車市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新能源汽車蠶食燃油車市場份額,以蔚來、小鵬、極氪、特斯拉等瓜分傳統車企的銷量。種種迹象均表明,奔馳躺赢時代已經落幕,唯有接受市場殘酷競争的洗禮,方能留存下來。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