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幾天去朋友家聚餐,飯後,幾個年齡相仿的小孩開始各自捧本書看。
我們開玩笑說,遠遠看過去,溫暖的橘色燈光下,孩子們坐在靠墊上認真讀書,那畫面不擺了,主打就一個歲月靜好。
走近一看,你才知道,小孩們爲啥那麽專注那麽乖。
各位手裏捧的,都是時下最熱校園口水書。
懸疑、搞笑、暗戳戳的 CP 元素 ....... 和咱們成年人看網文一樣,本能的爽調動着多巴胺,能不 " 靜好 " 麽?
其實,也不是說不能看口水書。
口水書就像日常生活裏的火鍋燒烤,作爲一種快樂調劑,存在即合理。
但孩子老看口水書,還是不行。
閱讀口味應拾級而上,識字量達标後,就要往經典走。
爲什麽一定要引導孩子放下口水書,走進經典?
寫過《如何讀,爲什麽讀》的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哈羅德 · 布魯姆教授,回答一針見血:
" 用冷酷實用的方法來說,人生而有限,精力有限,必須有所取舍。讀好書才能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裏,真正發展出獨立和獨特的自我。"
我想到另一位中國學者,研究十多年兒童母語的傅國湧老師,也有同樣觀點。
紀錄片《教書匠》裏,他帶一群孩子在富春江釣台與嚴子陵對話,講範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
▲ 紀錄片《教書匠》
傅國湧對經典有種執念,不隻帶孩子在富春江釣台與嚴子陵對話,還在三味書屋、百草園跟少年魯迅對過話,在白馬湖與朱自清、豐子恺對話。
他覺得,孩子就是應該去讀那些經過時間考驗、體現人類恒久價值的經典書籍,眺望更開闊的景色,而不是停留在口水書裏。
一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小,讀不懂經典,讀讀口水書也無妨。
就我自己小時候的閱讀體驗來講,經典真不一定要讀懂。
同樣一本書,十歲時候讀是一種理解,二十歲讀是一種理解,六十歲再來讀又是一種理解。
有些經典當時不見得很懂,但很多年後,會突然在某一刻與我們的人生閱曆交彙出光芒。
基于這樣的體驗,做媽媽後,我雖然不完全禁止千尋讀口水書,但也會有意識地引導她去讀經典。
這也是做家長的責任吧,不管怎樣,我們至少得讓孩子看到、知道,世上除了讓人獲得感官本能快樂的文字,還有讓人獲得心靈滿足,純粹美的感受的文字。
如果你也認同這點,也想帶孩子走出口水書,去感受經典的深刻和美,那麽非常推薦試試這套《大家小繪》。
《大家小繪》之 " 童年與四季 "
《大家小繪》之 " 民俗與中國 "
我家小朋友就是借助這套書,完成了大部分母語經典閱讀。
像朱自清的《背影》、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語文課本裏的必讀作品,書裏都有歸集。
重點是,它把這些經典作品做成了繪本,比課本或者純文字書,更富感染力,我們可以像小時候共讀繪本故事那樣,輕松讀經典。
不過之前一直隻有精裝版,價格小貴,全 20 冊團購價也要近 300,好多讀者下不了手,留言要我盯平裝。
我嘴上答應,心裏卻打鼓,覺得出版社多半不願意出平裝。
沒想到真等到了,平裝版全 16 冊隻需要 89,的确實惠不少。
其實,從内容、紙張質量來看,如果不送人,隻是孩子自己閱讀,也夠用了。
今日種草好書:《大家小繪》
适讀年齡:6~12 歲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1
要說語言文字魅力
還得是經典
陪千尋讀這套書,我最大感受是:
要說語言文字的魅力,還得是經典!在那些校園口水書裏,孩子決然感受不到這樣的母語之美。
也難怪很多孩子,平時讀不少書,語言文字水平卻從沒得到提高,寫起作文來還是摳腦袋。
先得知道什麽是 " 好 ",才能寫出 " 好 " 來啊 ~
拿描景來說吧,郁達夫先生在《北平的四季》中,是這樣寫春夏秋冬的:
春
北方春天最值得記憶的痕迹,是城廂内外的那一層新綠,同洪水似的新綠。
夏
你隻教有一張藤榻,搬到院子裏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陰處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聽聽盲人的鼓詞與樹上的蟬鳴,也可以一點兒感不到炎熱與薰蒸。
秋
山上的紅柿,遠處的煙樹人家,郊野裏的蘆葦黍稷,以及在驢背上馱着生果進城來賣的農戶佃家,包管你看一個月也不會看厭。
冬
在陽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來了,蟄伏得很久的小鳥,在這時候會飛出來覓食振翎,談天說地,吱吱地叫個不休。
優美的文辭,把每個季節的獨特之處都寫活了。
再說寫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天花闆,他寫父親去給自己買橘子的場景: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
" 攀、縮、傾 " 幾個動詞,精準勾勒出上了年紀老父親的 " 笨拙 ",這樣的父親形象,很平凡、很普通,卻充滿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
還有魯迅先生的《社戲》,寥寥幾句對話,把小夥伴雙喜的直來直去,阿發的熱心腸表現得活靈活現。
六一公公 " 将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 的語言描寫,又讓人物瞬間有了生氣。
不要小瞧孩子,孩子是能分辨出 " 好 " 與 " 不好 " 的。
在我未覺察的地方,千尋也能有所感悟,她告訴我,魯迅先生的 " 釣蝦 " 寫得是真妙。
蝦是水世界裏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鈎尖送到嘴裏去的,所以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對 " 蝦是水世界裏的呆子 " 這樣的拟人手法贊歎不已,說特别生動,充滿童趣。:)
#2
插畫賦予了經典
不一樣的魅力
我喜歡《大家小繪》,還有個原因是它的名字:
把 " 大家 " 作品,精心 " 繪 " 出來。
這是對經典作品的一個創新突破。
以前讀經典,隻能買純文字書,密密麻麻全是字,不要說孩子,連我們這些大人讀起來也需要集中心力,不容易。
用圖文合奏的繪本形式來展現,就友好多了。
而且,我查閱資料,發現書中展現文字背後真情實感的插畫,都不是随意繪制的。
爲了給《社戲》配圖,繪者曾特意來到魯迅先生的老家紹興采風,從小草圖到成稿,經過反複推敲,才最終确定下來。
你看《濟南的冬天》裏,配圖不僅高度還原實景,繪者還爲其賦予了獨特的年代感。
▲ 濟南趵突泉實景圖(圖源:網絡)
▲《濟南的冬天》文章插圖
《北平的四季》中,淺淺水彩暈染出山脈的連綿,白雪覆蓋下的群山如詩如畫。
郁郁蔥蔥的樹木,在朦胧的一抹抹綠色中,将黃瓦紅牆的紫禁城掩映其中,大氣寫意。
《社戲》裏的留白式配圖,與魯迅先生娓娓道來的文字搭配起來,相得益彰,湧動出真情暖意。
真的,一直到現在,
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裏,那溢滿煙火氣的插畫,讓文字更加傳神,熱熱鬧鬧過大年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到處是酒肉的香味
紅紅的對聯
各色的年畫
家家燈火通宵
鞭炮聲日夜不絕
我一直覺得,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順流而下,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幾千年來,我們民族最富有情感、最富有才華、最富有創造力的人鑄造出來、已經融入到時間當中的語言,就是母語的美。
孩子本來是可以從大師的經典作品裏,感受母語之美,從而愛上母語的。
這大概也是語文課本收錄那麽多經典,且要求必讀的原因。
隻可惜,文字的晦澀,還有些老師将其作爲 " 背誦任務 " 的原因,阻礙了孩子拾級而上的進程,真是很遺憾。
如今,有了《大家小繪》這樣的繪本載體,就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不肯讀、讀不懂,或者死記硬背了。
這是經典的幸運,也是孩子的幸運。
EASTWEST
其實我想說,《大家小繪》還有個好處,就是大人也蠻喜歡讀。:)
陪千尋讀,相當于自己也重溫一遍經典。
真是好久沒有體會到,那種心沉澱下來,安靜的氛圍了。
這是刷劇、購物所不能帶來的充盈感。
我也就理解了,傅國湧老師在紀錄片裏說的那段話:
人生的路或遠或近,遇見的世界或遼闊或狹隘,精神質地和人文底色或深邃或淺薄,歸根到底取決于孩子在最好的年齡,遇見什麽樣的書、什麽樣的人,到過什麽樣的地方。
這一切将會進入孩子的生命深處,内化爲他一生的精神源泉,潤物無聲地幫助他們去構建一個成熟完整的精神世界,成長爲一個成熟完整的人。
《大家小繪平裝系列》
(拔草可掃碼)
- 友情提示:本文包含推廣内容,請大家按需、理智拔草。-
直播預告丨還在爲輔導孩子寫作文崩潰?送你一個 " 寫作急救包 ",3 個神奇操作,讓孩子實現輕松寫作!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