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衆泰汽車瘋狂地複制粘貼合資車型,上到保時捷,下到大衆豐田都沒有逃過衆泰的魔爪,坊間稱之爲 " 衆泰皮尺部 "。
如今衆泰模式早已經被自主品牌抛棄,沒想到被日本人撿了起來,本次上海車展日本工程師居然手工測量自主品牌汽車。
學習和借鑒本來再正常不過了,隻不過這一次反了過來,以往領先的合資品牌變成了學生。自主品牌新能源發展速度太快,快到足以讓合資品牌側目,學習或成爲它們的常态。
上海車展讓日本媒體驚歎
上海車展一直都是中國車展的頭牌,這一次尤其特别,這是疫情完全離我們而去之後的第一次大展,也是自主品牌新能源瘋狂上分之後的一次集體展示。
據統計,本屆上海車展總展出面積超過 36 萬平方米,展示車輛 1413 台。其中全球首發車 93 台,新能源展車 513 台,一大半新能源車型來自自主品牌。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工業盛會,所以吸引了很多的媒體到場,因爲大家都想看看傳說中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到底幾斤幾兩。
日本富士新聞網 FNN 在現場連線中,當記者介紹最新款比亞迪海鷗時,日本方面的主持人預估價格大概兩三百萬日元左右,可是當記者說出一百六十萬日元的價格時,日本方面一片沉默。
他們心裏的台詞一定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更秀的是在車展中,有兩位日本工程師居然在現場圍着紅旗 HQ9 進行測量。
其中男性工程師負責用皮尺測量數據,女性工程師負責記錄,現場圖片顯示并不是用空白紙記錄,而是在 PAD 上早就設定好了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
男性工程師爲了更加精确地測量,蹲着、趴着、跪着、無所不用其極,非常仔細地在研究車輛數據。
即便到現在爲止,日系 MPV 在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埃爾法也沒有因爲中國的競争對手越來越多而降價,紅旗 HQ9 甚至都算不上熱度很高的車型。
但是日本人還是很用心地在學習,傳統美德保持得很好,不過這件事更多地是折射出目前日系車的狀态:眼看着被超越想要挽回局面,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自主品牌新能源過于耀眼
毫不誇張地說,這次上海車展就是自主品牌新能源的秀場,而且早就脫離了單打獨鬥的局面,都是以集團化的形式呈現。
以新能源領頭羊比亞迪爲例,比亞迪、騰勢、仰望三大品牌帶來了多款新車。其中車展熱度最高的非仰望 U8 莫屬,預售價 109.8 萬,預售 48 小時訂單已超 1.3 萬份。
要知道仰望品牌才發布幾個月,車型單價超百萬,這樣的發展速度在燃油車時代是無法想象的。比亞迪海鷗也是重磅新車之一,水洩不通的展台預告了海鷗未來将會成爲 10 萬以内新能源車的明星。
此外還有驅逐艦 07、宋 L、騰勢 N7 等新車,從 8 萬到 109.8 萬,比亞迪都能提供非常有競争力的新能源車型。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不是靠合資引進,不是靠購買外國技術得來,而是靠比亞迪一拳一腳自己打拼出來的。
吉利汽車雖然不再是自主品牌一哥,但也在奮起直追,這次車展帶來了 21 款新能源産品,重磅新車包括銀河 L7、領克 08、極氪 X、睿藍 7 等等。
吉利已經将中端新能源車型打包進了銀河品牌,未來還有一堆的新車面世。領克 08 不僅僅是一款新車,它還使用了吉利自研的芯片和魅族 Flyme Auto 系統,展示了類似華爲在鴻蒙座艙上的研發能力。
此外長安集團、上汽集團、奇瑞集團、長城汽車、廣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等等都以新能源爲主打參加了上海車展。
至于爲新能源而生的新勢力們,則已經奔跑在新能源下一階段的賽道上,800V 架構、一體式鑄造、超級快充、更高算力的駕駛輔助等都是它們即将普及的技術。
日系新能源新車夠看嗎?
和自主品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狀态不同,留在中國市場的日系品牌已經不多了。本次車展豐田集團的陣容其實也算強大,不過看點并不多。
全新雷克薩斯 LM 算是重點新車之一,全新設計語言和高品質座艙很有賣點,動力系統使用 2.5 混動和 2.4T 混動,前者強調油耗,後者強調動力,但都屬于不插電 HEV。
或許在幾年之後會有插電混動推出,作爲全新車型這樣的操作讓人匪夷所思,可能是豐田到現在也不認同中國的混動路線。
bZ 系列共推出了兩款 SUV 概念車,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 和 bZ FlexSpace Concept,預計明年量産,前者采用比亞迪的電池,後者和廣汽合作。即将上市的新車是 bZ3,也采用了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電機與電控系統。
本田汽車在車展上宣布 2027 年之後在中國不再推出純燃油車型,将來隻會投放混動車和純電動車,在上海車展上本田帶來了三款概念車,e:NP2 和 e:NS2 以及 e:N SUV 序 ,明後年量産,将采用甯德時代的電池。
全新雅閣爲了中國市場取消了 HEV 車型,隻留下燃油和 PHEV 車型,隻可惜混動版純電續航裏程隻有 82km,且不帶快充。
日産品牌新逍客還是主打燃油車,奇駿混動使用了第二代 e-POWER 技術,1.5T 三缸機,中國欣旺達電池,依然是不插電混動。
馬自達車展主力車型是 CX-50,妥妥的燃油車,當然也發布了新能源規劃,隻不過是基于合作夥伴長安的技術。
日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要麽還是固執的小電池 HEV 技術路線,要麽是采用了中國的電池供應鏈,它們的核心競争力正在逐漸喪失。
寫在最後
中國市場對于日系車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認同日系車的可靠性和油耗,另一方面對于長期的低配高價又無可奈何。
是新能源帶來了曆史機遇,在體驗和品質上自主品牌新能源完全能對日系車實現平替。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爆發期,自主品牌逐漸取得了未來的定價權,自主産業鏈也開始影響合資品牌。
自主品牌新能源會主導将來的中國市場,日本人再努力勤奮,恐怕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