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互聯網公司不得不面臨寒冬。
曾有 " 小騰訊 " 之稱的新加坡遊戲和電子商務巨頭 SEA 從營收三位數增長淪落到可能出現季度營收同比負增長。
根據分析師的平均預期,SEA 在本周二美股盤前公布的截至去年 12 月的季度業績中,營收将會同比下降 5.8%,這将是該公司有記錄以來的首次營收下降,反映了東南亞、印度、拉美和歐洲互聯網市場的萎縮。
即使 SEA 意外地獲得了收入增長,這對該公司來說也是一個痛苦的轉變,該公司是東南亞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曾一度成爲全球表現最佳的股票。兩年前,投資者湧入了這家公司,該公司得到了騰訊控股的支持,并在新冠疫情時代大展身手。然而,緊接而來的是幾十年一遇的通貨膨脹和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公司的市值自 2021 年 10 月達到 2026 億美元的峰值以來,已經蒸發了約 1660 億美元,相當于抹掉了一個摩洛哥的 GDP。
馬來亞銀行投資銀行集團經濟學家 Ju Ye Lee 認爲:
由于通脹壓力持續存在,利率可能會在更長時間内保持較高水平,這給東南亞的互聯網行業帶來了充滿挑戰的一年。
對于 SEA 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可能不會過分擔心營收增長的迅速放緩,他們更關注的是公司的利潤。在最近幾個季度,SEA 通過裁員數千人和凍結大部分員工工資、降低獎金等方式來想方設法縮小虧損幅度。
盡管如此,SEA 的收入下降依然象征着東南亞互聯網公司熱潮的迅速降溫。今年年初,曾同樣是東南亞科技寵兒的 Zilingo 宣布倒閉,Grab 和 GoTo 兩家東南亞主流網約車平台的股票也遭受了驚人的抛售。當前,市場正在評估 SEA 的子公司 Garena 和 Shopee 控制成本的情況,但從長遠來看,他們将希望聽到 SEA 管理層可靠的計劃,以重拾對 SEA 的信心。
有分析稱,由于 Shopee 的市場領導地位和規模效應,應該會有更多商家被吸引進入到利潤率更高、基于交易的服務,有助于提高 SEA 的成交率和電子商務收入。 此外,裁員導緻的員工成本降低,可能會将 SEA 的第四季度淨虧損減少至約 4 億美元,小于 2021 年第四季度的 4.848 億美元。
SEA 創始人 Forrest Li(李小冬)曾警告,在 2023 年,SEA 需要應對可能不斷惡化的全球經濟環境。
該公司在内部稱,2022 年之後,将專注于提升盈利能力,而非擴大營收。李小冬警告說,2023 年可能會 " 更具挑戰性 "。他還在公司内部補充說,公司正在取消未升職員工的加薪:
我向你們保證,我們将從 2023 年伊始站穩腳跟,我們需要做出的大部分重大改變都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