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灣流經濟評論
注意看,眼前這幫人不是淘金客,而是去深圳逛吃逛吃的香港人:
來源:小紅書用戶小娜
這過關的人流量,比廣州的死亡三号線還恐怖。
周日晚回香港,又是人山人海。
來源:小紅書用戶夏哈哈
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據,最近的周六(8 月 19 日),香港居民出境達到 35.59 萬人次,是内地居民入境(15.23 萬人次)的 2.34 倍。人數最多的兩個口岸——羅湖和落馬洲支線,香港居民出境人次更是内地居民入境的 3.11 倍。
數據來源:香港入境事務處
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開始成爲深圳一日遊特種兵。有位香港的網友曬出了自己 12 小時極限深圳遊:
早上 10 點從香港出發;
11 點去 gaga 吃 Brunch;
12 點去做美甲,還特别強調一兩百元就能做到自己喜歡的款式;
1 點半去鹽井巷吃川菜,而且還很專業,直接去吃川菜的代表自貢菜;
3 點半去喝咖啡,不是滿大街的星巴克、瑞幸,而是韓國人開的小衆店;
5 點去做 SPA;
6 點半吃的晚飯,就不是普通的川湘菜、潮汕火鍋,而是高端的廚師發辦 ( Omakase ) 。人均兩三百,已經是極緻性價比了;
8 點去做面部護理和睫毛;
9 點準備回香港;
10 點到家。
來源:小紅書用戶升級打怪的 SS
這位香港朋友也說了,雖然别人認爲深圳無聊,但她看中深圳服務行業物美價廉、服務态度好。
另外一位香港網友則簡單多了,直接拎了 500 多塊錢的周黑鴨回去。粗略算一下:一盒鴨翅 25 元左右,一盒素菜 15 元左右。保守估計,這人應該拿了 30 盒左右的周黑鴨。
别說女生了,壯漢拎得都手疼。
來源:虎嗅網友臭友 Cceq4
難怪有網友說:
香港賺錢,深圳花。
如果說香港人反向購物圖的是性價比、新鮮好玩,那麽,深圳到香港的反向代購,則表明内地消費方式已經融入香港,甚至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有媒體采訪了從事反向代購的年輕人。他表示,最開始隻是想賺回一點來往港深的交通費,但香港人的需求太過旺盛,最後自己還能小賺一筆。剛從事代購,他便在網上發帖,一小時内就有三五人咨詢下單。
有人還讨論過,香港一杯珍珠奶茶大概需要 30 元人民币。深圳一杯 1 點點隻要 15 元(還是大杯)左右,即使算上 10 元代購費,也比在香港劃算。而且内地的奶茶不僅便宜,還更好喝。
剛開始,反向代購還局限于鮑師傅、喜茶、瑞幸咖啡這類小件商品,後來有香港的朋友開始找人代購海底撈火鍋。提前幾天下單,提貨當天代購在深圳采購,下午送到,晚上開吃。菜品當然是新鮮的,蔬菜上還有幾滴晶瑩的露珠。
雖然 " 來了就是深圳人 " 被網友玩壞了,但不妨它再被玩一次:
來不了,就找深圳人代購!
01 被拼多多們打敗的香港代購
有人說,反向購物就像淄博燒烤一樣,是大疫過後衆人釋放情緒的出口,但細數近些年的種種迹象,會發現事情遠沒有這麽簡單——
内地,已經從多方面完成對香港零售業的彎道超車。反向購物熱,僅僅是超車後産生的一個現象而已。
首先是價格上的秒殺。
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港版 iPhone?80 後、90 後或許印象深刻,00 後聞所未聞。
十年前的内地大學宿舍裏,大家最羨慕廣東的靓仔,因爲他總能在每年的 9 月、10 月前往香港,帶回最新的 iPhone。當年一部 " 超前、空前 " 的 iPhone 5s,首次使用的指紋解鎖、當時最先進的處理器、第一次用上黑白顔色之外的土豪金(香槟金)……像是《功夫》裏鳄魚幫大佬發出的呐喊:" 還有誰!!!" 讓人直呼牛 X!!!
剛開始,内地還不是 iPhone 的首發地,香港是。于是,爲了能第一時間用上最新款,一台五六千元的手機,能被黃牛們炒到一兩萬;
後來,大陸成了首發地,但因爲關稅和彙率,港版 iPhone 比内地便宜不少,很多人還是買港版;
再後來,百億補貼來了,彙率差又變小了,港版 iPhone 優勢不再,年輕人湧入拼多多,一邊擔心配件調包,一邊直呼 " 安全下車 "、" 真香 "。
以丐版 iPhone 14 128g 爲例,大陸官網發售價是 5999 元,香港是 6899 元,折合人民币 6397 元(2023 年 8 月 25 日彙率)。也就是說,港版比國行貴了 400 元。如果是在電商平台,特别是百億補貼,價格差距還會更大。
不僅是手機,如今的 SK-II 神仙水、蘭蔻小黑瓶、蘿蔔丁口紅……哪個不能在百億補貼買?去香港,耗費精力、路費、住宿費不說,商品價格還更貴。如果沒有積分和促銷活動,價格能頂天。
難怪網上有人說,不少香港人還專門跑到深圳取快遞。看來還是價格得人心啊!
02 漂亮美甲打敗維港晚風
價格之外,服務體驗是内地的第二把刷子。
先說線下。
雖說深圳是美食的荒漠,但作爲湖南人的精神省會,這地方的湘菜絕對正宗。再加上近些年内地餐飲品牌急速擴張,無論是遇見小面、大師兄這類快餐品牌,還是海底撈、阿強家這類正餐連鎖品牌,都已在深圳密集布局。更别說茶顔悅色、泸溪河這些乘着國潮的東風、挖掘到流量密碼的品牌,已經紅得發紫。
反觀香港,雖被譽爲世界美食之都,但這裏不少中餐店都誕生于本土。去一家油尖旺的川菜夫妻店,老闆可能用地道的香港話告訴你,他的爺爺輩就來這裏賺英國佬的錢啦!
近些年,也有内地的連鎖品牌餐飲打入香港,但因爲疫情等原因阻隔,香港人的記憶,還停留在 2017 年進駐油麻地的海底撈、2018 年沙田的喜茶。
于是,關口的閘門一開,對美食的向往就像咆哮的江水,湧入深圳。時隔三四年後再次見到深圳的餐飲,香港人或許真會連呼 " 哇塞 "。
來趟深圳,不能吃個飯就打道回府吧?于是,美甲、SPA,甚至路邊彩票亭的生意都好到爆。
難道香港沒有美甲店嗎?肯定不是,但誰讓深圳又便宜又好看呢?
以往在香港,維港晚風,配上一杯 Mojito 是朋友圈必備的素材,但仔細想想,獨一無二的美甲又何嘗不是呢?
再說線上。
美團、餓了麽燒了無數輪錢,外賣行業已經卷上天,香港還沒有發達的外賣網絡;
李佳琦紅了好幾輪,但在香港隻能一邊試口紅,一邊看櫃姐臉色;
内地直播賣貨已經開啓 " 男色時代 ", 椰樹開了美男脫衣秀的 " 好頭 ",無數商家質疑椰樹,理解椰樹,最後成爲椰樹。胸肌、腹肌、背肌開始霸屏。你說香港?這方面好像不發達……
在内地消費,買到的快樂不是一點半點。
03 天貓國際打敗奶粉代購
如果說價格、體驗是隔靴撓癢,那麽,品質升級就是對香港零售業最大的打擊。
以往過關,内地人不帶兩罐美素佳兒回來,心裏總不踏實,但這些年已經大可不必。電商巨頭出海多年,海外布局日益完善,搶産地、搶市場、搶用戶,海外商品供應鏈也日益完善,方便消費者海淘隻是一件不大的附屬品。現在,内地人可以輕松在電商平台購買港版的美素佳兒。
美素佳兒隻是一個縮影,表明最具消費力的中産階級,有可能擺脫香港高品質産品的依賴,轉而在家吹空調等快遞。
還有最開始提到的手機行業,也在發生巨變。2013 年二季度,三星一統江湖,市占率高達 18.3%。當時的蘋果雖然隻能用聯通 4G 網絡,但仍有不少人願意爲科技感和設計半夜排隊搶購。三星、蘋果的設計,一直被國産手機學習。
但到了 2023 年,國産手機已經占據了市場幾乎全部份額,唯一的國外品牌蘋果,市占率隻有 15% 左右,三星更是不見蹤影。國産手機引領設計潮流也已經不足爲奇了。
數據來源:IDC
手機之外,手機之外,奶粉、化妝品等内地人常去香港掃的貨,也逐漸被國産品牌替代。
此前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國産奶粉跌入谷底。2017 年,有位母嬰店老闆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表示,其門店進口奶粉品牌占比高達 82%,國産奶粉僅占 18%。國産奶粉品牌痛定思痛,在安全、配方、奶源等方面不斷改進。終于到了 2020 年,國産奶粉市場份額達到 53%,首次超過外資品牌。尼爾森去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奶粉市占率 5 強中,已有 3 家變成了國産品牌。
國産化妝品也在逆襲。2021 年,我國彩妝市場前兩名均是國産品牌——花西子和完美日記,市占率分别爲 6.8% 和 6.4%,均較 2017 年提升超過 6 個百分點,并超過了迪奧、歐萊雅、YSL 等國際大牌。
所以說,香港人反向購物,不僅僅是性價比那麽簡單……
04 香港消費失去的五年
内地消費反向超越的另一面,同時也伴随着香港消費失去的五年。
首先是香港的收入領先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受失業率上升、宏觀經濟衰退導緻減薪等方面的影響,2020 年,香港家庭月收入大幅下跌 6%。疫情過後,香港人的收入水平仍未明顯改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 2-4 月期間,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是兩萬港币,相比于今年一季度還低了 300 元。
收入的下滑,以及疫情受困,也讓香港本土消費從巅峰墜落。
今年 1-5 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均不及 2019 年同期水平,1 月的跌幅最大,達到近 1/4。
數據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
受經濟波動和疫情防控影響,近五年,香港入境遊客人數從 2019 年開始驟減,2021 年跌入谷底。伴随而來的,是香港零售總額的下跌。2018 年,香港零售總額達到頂峰,在 5000 億港币左右,随後開始下跌,到 2020 年谷底時隻有三四千億了。
圖源:普華永道
普華永道在 2 月時就分析,今年香港零售總額估計增長 13%到 3950 億港币左右,但由于經濟不确定性等原因,零售市場想要恢複到 2018 年那樣的高峰水平,可能還需要 5-10 年。
也就是說,香港走過失去的 5 年,可能還需要 1 個甚至兩個 5 年才能治愈。
拆解零售總額數據後會發現,各品類銷售額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跌,部分品類如珠寶、鍾表和貴重禮品類、藥品和化妝品類幾近腰斬。
奢侈品及其相關行業方面,真可謂風水輪流轉。據統計,瑞士鍾表全球前 3 大出口市場,在 2018 年還是香港、美國和中國内地,到了去年則變成美國,其次是内地,接着才是香港。
而且随着各奢侈品牌戰略定位改變、香港與内地商品價差縮小、内地電商渠道發展迅猛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奢侈品品牌關掉香港的店鋪,轉戰内地:
2020 年,PRADA 關閉在香港最大的旗艦店;
2021 年,LV 關閉了銅鑼灣時代廣場的精品店;
2020 年到 2022 年,周大福關閉了 15% 的香港店鋪,扭頭在大陸新開 3100 多家店,門店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這麽一來,去年,香港從全球 " 租金最昂貴的商業街道 " 榜首位置跌落。
奢侈品之外,就是藥品和化妝品零售額跌幅最大了。來看香港美妝店巨頭莎莎國際的數據:
受疫情防控影響,莎莎業績影響非常大,于是公司開始自救——
縮減門店,從 234 家減少到 186 家;
削減銷售成本;
優化庫存管理,減少存貨周轉天數……
結果呢,2023 财年,莎莎國際實現營業收入 35 億港元,同比增長 2.6%。但如果去除香港會計準則第 36 号所确認的零售店鋪資産減值撥備 ( 包括使用權資産及物業、機器及設備 ) 、各地政府發放的疫情相關補貼、臨時租金減免等,莎莎國際年内仍是虧損狀态。可見疫情大考和複蘇的艱難。
另一家化妝品店——卓悅,更是泥菩薩過河。
其營業收入從 2017 年的最高點 19.35 億港币下跌到 2020 年的 5.39 億港币。爲了自救,2020 年,卓悅把自己位于荃灣的集團中心總部賣了,并在之後出售了位于荃灣、元朗、旺角等商業區的多家店鋪。結果呢,到了去年,公司營收隻剩下 1.86 億港币了。
即使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餐飲行業,也深受暴擊。以香港兩大茶餐廳品牌太興、翠華爲例:
去年,太興營業收入 26.8 億港币,同比減少 15.7%,轉蝕 4320 萬港币。
翠華控股的日子更不好過。2023 财年,翠華控股營收 8.46 億港币,同比下降 14.9%。報告稱,疫情影響是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翠華的業績從疫情前就已經開始急速下墜了。2020 财年到 2022 财年,翠華控股虧損分别爲 3.17 億港币、1.24 億港币和 1.18 億港币。2023 财年扭虧爲盈,淨利潤爲 6057.8 萬港币,但人家是賣物業換來的。
深圳與香港,無形中已經互換了身份。
參考資料
格隆:深圳,正被香港人擠爆
深圳微時光:香港代購,不 " 香 " 了
深圳微時光:抓娃娃、刮彩票、一天四杯奶茶…香港人的北上打卡攻略,看呆深圳人
時代周報:深港 " 反向代購 " 潮:一天賺四五百,跨境跑腿或面臨罰款風險
三聯生活實驗室:深圳人的 " 反向代購 ",拯救了多少香港白領
霞光社:内地新消費,複制到香港
每日 . 人物:當直播賣貨進入 " 男色時代 "
普華永道:中國内地及香港地區奢侈品市場洞察:" 重塑客戶價值,實現可持續增長 "
工商時報:香港零售恢複高峰恐須 10 年
智通财經 APP:香港零售業 " 回春 ",莎莎國際扭虧爲盈下暗藏 " 冰與火 "
财華社:淪落到賣物業度難關!昔日茶餐廳大佬翠華控股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