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華爲宣布 HarmonyOS NEXT 鴻蒙星河版面向開發者開放申請。那麽,華爲爲什麽要做鴻蒙系統?有關鴻蒙系統的未來,我們可以做出哪些暢想?本文作者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
1 月 18 日,華爲在深圳舉行 " 鴻蒙生态千帆啓航 " 發布會,正式發布,宣布 HarmonyOS NEXT 鴻蒙星河版面向開發者開放申請。
華爲常務董事、消費者 BG CEO 餘承東表示,目前已有超 200 家頭部應用加速鴻蒙原生開發。餘承東表示,2023 年 8 月華爲開發者大會官宣鴻蒙生态設備數量爲 7 億台,僅曆時 5 個月,鴻蒙生态設備增長至 8 億,鴻蒙将打開萬億産業新藍海。
爲大家,也爲我自己做一下思考和梳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
爲什麽華爲要做鴻蒙系統?
鴻蒙系統能做成嗎?
鴻蒙系統的未來暢想
創業者的機會
一、爲什麽華爲要做鴻蒙系統?
從 1950 年以後到現在,這 70 年的發展紅利,最大的是信息産業的紅利,也可以說是計算機設備的紅利。而這些計算設備,基礎是兩塊,一塊是以 CPU、存儲等爲代表的硬件設備,一塊是以操作系統爲代表的軟件系統。硬件是最底層,提供計算能力、存儲能力,軟件在中間,連接人類和硬件,理解人類的意圖,傳遞給到硬件設備去計算執行。
目前普及率最高的信息化設備,一個是電腦,一個是手機,在電腦上,微軟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微軟能有今天的巨無霸市值體量,基礎還是微軟的操作系統。我始終還是認爲,在今天的商業社會裏,流量還是王道,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握了一切。互聯網模式的核心競争力來源于規模效益,規模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規模,也可以說是流量。好的産品、創新的産品幫助建立流量的護城河。
回到主題,爲什麽華爲必須要做鴻蒙系統?爲什麽全國上下都支持華爲做鴻蒙系統?
因爲操作系統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的第一入口。
前面說過,操作系統承擔的是人機交互中的中間連接角色,也就是說除了少數的直接關電源等場景,絕大多數人跟計算機(廣義的計算機,包括手機)設備的交互都需要通過操作系統進行。
在操作系統之上可以長出各種應用軟件,去适配各種各樣的場景需求,但是操作系統是基礎中的基礎。
在被美國舉國之力打壓之前,華爲手機已經做到了全球出貨量第一,當時使用的是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因爲當時 Android 系統是完全開放的,是集齊衆多技術精英、産品設計精英 10 年以上的打磨優化的産物,在當時選擇使用 Android 系統是非常明智的,自建操作系統一方面需要投入海量的資源、時間進行打磨,另一方面,生态也沒有動力再去增加額外的成本去再增加适配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商業世界,都是計算成本的。
那麽爲什麽後來華爲轉向了自建操作系統?
因爲美國不讓華爲用 Android 了,準确地說是不能用 Android 最新的版本了。這是精準卡脖子的戰術,效果也很明顯。華爲不得不把榮耀拆分出去,市場進行收縮。雖然市場依然非常認可華爲的手機,信号好等優點依然突出,但是誰都不想使用不夠先進的操作系統,是吧?
另外,随着美國對華爲的打壓,在操作系統之上運行的各種應用開發者也是風聲鶴唳,不知道哪天是不是 iOS 和 Android 系統都不對中國開發者開放了,相比于投入一部分成本去增加一個新的鴻蒙系統的開發,前者可是直接要命的事情。
既然操作系統如此重要,而應用開發者也願意共建鴻蒙系統,那麽華爲去做這件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華爲鴻蒙系統能做成嗎?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免想到強大如微軟都在手機操作系統上吃到敗仗,華爲能行嗎?
成功是有要素的,天時地利人和,時來天地皆同力,我們首先需要複盤下當年微軟爲什麽在手機操作系統上失敗。
爲了推自家的操作系統,微軟曾經收購此前曾是手機第一大品牌的諾基亞,搭配 Windows Phone 系統,采用跟 Android 系統類似的開放策略,吸引開發者開發應用。
但諾基亞手機在當時的智能手機市場已是日薄西山,Windows Phone 相比 Android 系統在應用的豐富度和體驗上完全出于劣勢,開發者爲什麽願意投入精力去一個沒有多大銷量的平台做開發?用戶爲什麽要放棄習慣蘋果或 Android 的多點觸控等交互體驗,去适用一個新的創新的交互體驗?
弱弱聯合還是弱,最終微軟的移動操作系統計劃一地雞毛,并且拉上了諾基亞陪葬。現在複盤,如果當年的諾基亞堅定地上 Android 這條船,做好手機硬件本身,我想手機業務現在依然保持在市場前幾還是可以期待的。
那麽華爲的鴻蒙系統能做成嗎?
我們看華爲的生态位,華爲跟微軟當時不太一樣,華爲是有硬件的,而且華爲最強的就是硬件,華爲手機的品牌已經被消費者認可,并不是因爲自身的産品落後等因素導緻華爲手機面對困境的,是完全由外力突然的黑天鵝事件引發的,也就是說消費者并不是真正地放棄華爲手機,隻是暫時不買或者少買了,華爲手機本身的産能也受限制。但是一旦華爲自己突破鴻蒙操作系統,那麽消費者可以期待還是會回歸的。
我還是那個觀點:" 渠道爲王 ",渠道代表市場機會,有市場機會在,研發這些不過是時間問題,蛋糕足夠大,一定會有人願意投入去做。此前之所以在 PC 和手機操作系統領域,除了 Windows、Android 還有完全封閉的蘋果系統之外,難以有其他家出頭,原因在于 Windows 和 Android 采取的都是傾銷的策略,而傾銷之下是很難給新的入局者提供發展空間的,而對一個大市場實行封禁的結果必然就是讓一個新生的入局者發展壯大,或許不止是一個。
至于開發者應用生态的問題,如果消費者願意買華爲手機,華爲手機上運行的是自己的鴻蒙系統,如果你不開發,有的是人開發來搶你的市場,如果你作爲開發者,你會怎麽選擇?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之前微軟沒有玩轉起來,是因爲微軟缺少硬件銷量的支撐,但華爲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鴻蒙系統的成功在我看來是必然的。
三、鴻蒙系統的未來暢想
華爲目前優先推動頭部的 200 家應用廠商開發入駐,這是第一個階段,頭部的廠商一方面市場價值高,投入的 ROI 比較高,會更加願意去投入,另外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強,對華爲的價值更大,所以先推頭部無疑是非常正确的。策略其實很好理解,難的是執行力,需要同時協同這麽多的關聯方,一起進行一次破除封鎖的戰役,這個執行力也是非常驚人的了。
到第二個階段,衆多的中小開發者,長尾的應用,看到 TOP200 的榜樣效應,紛紛跟進做補全,鴻蒙的應用生态從無到有,從質量到數量都将趨于完善。
華爲被按住的這幾年,市場被其他廠商分去不少,等到華爲原生的鴻蒙系統建成,市場必将一輪新的洗牌,如果不是因爲實力得到的,也會因爲實力不足而失去,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創業者的機會
這裏面對于創業者有機會嗎?有的。渠道是完全有能力扶植起新的收益者的,正如每一家新的電商平台起來,都會伴随着一批受益的新賣家品牌,但是有個窗口期,進入太晚蛋糕就被分掉了,進入太早量還沒起來也會無法持續,這個時機很重要。
另外,最好是一些網絡效應比較弱的,比如單機工具,優化大師這種,因爲凡是強網絡效應的,在手機應用這個領域一定是存量大于增量,在上面再做一個 IM 軟件是肯定颠覆不了微信的,回過頭了微信官方入駐,你是沒有任何可能跟微信去競争的。
隻有那些爲鴻蒙系統量身定制的,市場上一段時間稀缺的,有機會在平台的扶持下發展起來,這幾個條件缺一不可。
前幾年随着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飽和,已有的應用該優化該創新的也都差不多了,而元宇宙設備還遠未普及,做 iOS 和 Android 開發的從業者顯得比較迷茫,未來哪裏還有增量,還需要做 APP 呢?現在,鴻蒙的出現應該會給 APP 開發者一些信心,至少短期之内,老闆們在開源節流的各種選項之中,會更多重視工程師的價值。
本篇分享到這裏,感謝閱讀。
本文由 @李明 Bright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