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vb 動脈網
剛過去的 2022 年,在 A 股市場 27 家涉及 CXO(含 CRO、CMO、CDMO)概念的企業中,除了當年新上市的 6 家企業以外,其餘均出現市值負增長的情況。其中,總市值超千億的頭部企業從 2021 年的四家縮減到僅剩一家,20 餘家企業平均跌幅超 35%,與 2022 年初相比,總市值縮水約 3000 億元。
整個行業在經濟寒氣和黑天鵝事件的雙重夾擊下,估值跌到曆史冰點。和慘烈的股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的業績一路向上,20 多家企業在 2022 年三季度合計營收超 650 億元,其中 22 家實現營收正增長,平均增速 49%。這也表明,整個行業的基本面是穩定的。随着 2022 年底,高瓴收購了一家澳大利亞 CRO 企業喬治臨床,疊加 2023 年醫藥行業的回暖,全球醫藥研發投入的持續提升,CRO 行業或将迎來自己的一路狂飙。
高瓴出手意欲何為
2022 年年底,高瓴與喬治臨床(George Clinical)簽訂收購協議,雙方均未披露交易價格。高瓴再次出手,或将成為行業起勢的風向标。
喬治臨床(George Clinical)總部位于澳大利亞,是一家成立于 1999 年的臨床研究機構,擁有 20 餘年的臨床 CRO 經驗,全球員工近 500 人,并在全球 39 個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成了 500 多項研究,為生物制藥、醫療器械與診斷客戶提供涵蓋所有試驗階段、注冊及上市後試驗的全方位 CRO 服務。
對于此次收購行為,喬治臨床的 CEO James Cheong 表示:" 高瓴的收購為喬治臨床在下一階段取得更大的發展成果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醫療健康是他們投資組合的關鍵部門之一,因此可以發揮很大的協同作用。我們将有一個更大的平台來繼續履行我們的重要使命 - 改善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15 年~2019 年,亞太地區臨床 CRO 組織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為 19.1%,遠高于全球、美國地區的 8.9% 和 8%。預計在 2019 年~2024 年将以 15.2% 的年複合增速繼續增長。
而亞太地區臨床 CRO 市場的最大增量來自于中國、澳大利亞 / 新西蘭、韓國三大市場。從實際來看,無論是複宏漢霖還是石藥集團,衆多國内藥企都将澳洲作為自家潛力産品管線出海臨床的第一站。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在澳大利亞在 CRO 産業上有着先天的優勢。首先是成本優勢,澳大利亞會對 CRO 企業有稅收優惠政策;其次是審批流程簡潔,整個審批流程通常會在 5 周之内完成;最後是臨床數據的通用性,澳大利亞進行的高标準臨床試驗的研究數據符合包括美國 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EA)和中國國家藥監局(NMPA)的國際監管要求。
正是因為如此,全球包括諾華、默克、艾伯維等 Big Pharma,都熱衷于将臨床試驗在澳大利亞展開。如喬治臨床 CEO 所說,與高瓴的這筆交易不僅驗證了喬治臨床建立的平台的價值,并将為喬治臨床提供必要的支撐。近些年,高瓴在亞太地區投資了衆多 Biotech 企業,包含了從種子到中後期的各個階段,未來這些企業的訂單或将被導入進喬治臨床。
對于藥企多區域臨床試驗的展開,澳大利亞是一個最佳的跳闆。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内,就有包括 Agilex Biolabs、Avance Clinical、NucleusNetwork 以及 360 Biolabs 四家澳大利亞 CRO 企業被收購,此次高瓴對 George Clinical 的收購也順應了全球 CRO 行業的發展趨勢。
衆多明星藥品迎來專利懸崖期
對于中國 CRO 企業來說,高增長離不開全球創新藥産業的高速發展。
伴随着行業的發展,特别是融資渠道的打開,給中國 CRO 行業帶來了有力的支撐。國内龍頭企業已經着手布局全球市場。從企業财報可以看到,包括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在内的國内企業,海外營收占比均超過 80%。
也就是說,隻要新藥研發依然是全球醫藥産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那麼做全球生意的 CRO 企業的業績自然會水漲船高。
那麼,創新藥的研發開展跟什麼有關呢?答案是專利期。
1984 年,美國通過了《藥品價格競争與專利期補償法》,也稱為 Hatch-Waxman 法案。該法案旨在通過延長專利保護期,來平衡創新藥産業與仿制藥産業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鼓勵創新藥企業繼續進行新藥研發;另一方面,鼓勵仿制藥企業利用相關制度規則,使仿制藥盡快進入市場,從而降低藥品價格。
盡管具體規則在實踐中有所調整,但創新藥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的實施,提高了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使得美國新藥研制速度明顯加快,創新藥數量更是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之後包括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也先後建立了藥品專利期延長制度。
創新藥的專利保護期雖然可以延長,但總有專利到期的那天。
在醫藥行業,藥品專利保護到期後,随着仿制藥的入局會使得藥品價格大幅降低,企業依靠專利保護所獲得的市場份額以及利潤會一落千丈,這被稱為專利懸崖效應。
專利懸崖的出現,一方面有社會效益,使得患者的支出更少;一方面使得新藥研發呈現出周期性變化。特别是當 Big Pharma 的明星藥物的專利周期到來後,為了維持營收,延續業績,藥企往往會加大研發投入,希望打造出下一個明星藥物。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正是這樣的周期性,推動了産業不斷地進化。客觀來說,随着發展的深入,新藥研發的難度也在增加,為了降本增效,藥企開始與 CRO 企業進行合作,從而促進了 CRO 行業的快速增長。
全球銷售面臨專利到期風險的藥物市場規模,數據源于 Evaluate Pharma
據 Evaluate Pharma 的數據顯示,2013 年~2030 年之間有超 1500 種藥品的化合物專利到期,僅 2023 年,就有預計超 570 億美元的創新藥物面臨專利懸崖的挑戰。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Njarðarson 研究小組,統計的 2021 年全球藥物銷售榜為例。在銷售排名前 20 的藥物中,有一半産品的專利将在未來 5 年内到期。僅在 2023 年,就有包括 Humira、Stelara、Xarelto 在内的三款明星藥物專利到期,而這三款藥物的銷售額預計将超過 370 億美元。
2021 年全球銷售排名前列藥品專利期,數據源于 Njarðarson 研究小組及公開信息收集整理
以 Humira 為例,它于 2002 年獲 FDA 批準上市,用于治療中度至重度的類風濕關節炎。截至 2022 年,Humira 已經連續 10 年拿下全球處方藥銷量第一的寶座,據相關統計,Humira 累計銷售額已突破 1900 億美元。雖然艾伯維近年來一直在努力扞衛 Humira 的專利權,但該藥在美國市場的專利期基本止步于 2023 年,預計屆時至少有 9 款生物類似藥進入瓜分市場份額。
此外,根據已經公布的 2022 年度銷售數據,盡管疫情相關藥品依然榜上有名,但随着疫情影響的降低,這類産品将無法承擔各大藥企業績預期的重擔,再疊加專利懸崖效應,市場會出現空白區域供新興藥物競争,各大藥企也必然會加緊對于創新藥研發的投入。
未來幾年,創新藥的大發展和醫藥企業研發開支的逐年增加,應該是有所預期的,我國 CRO 行業可能還将維持較高的年複合增長率。這在當下的宏觀經濟環境之下,是極其難得的。
黑天鵝逐漸遠離,人才紅利還将繼續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CRO 行業利空不斷,黑天鵝事件接連上演。
2021 年 12 月,數十家中國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傳聞,引發市場恐慌,包含藥明康德、凱萊英、昭衍新藥等多家 CRO 企業股價大跌。
2022 年 2 月 8 日,美國商務部公布 " 未經核實名單 "(UVL)清單,藥明生物兩家子公司均被列入。當天,藥明生物最高跌幅達到 31.76%,連帶着 CRO 闆塊全線跳水。
2022 年 9 月 12 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倡議行政命令,再一次精準打擊醫藥行業,複星醫藥股價創下兩年新低,康龍化成跌逾 13%,凱萊英、藥明康德跌停,博騰股份跌逾 9%。
以藥明生物為例,因為被納入 " 未經核實名單 ",資本市場大肆抛售 CRO 闆塊股票,到 2022 年 10 月,藥明生物股價較最高價下跌幅度超 60%。隻是股價并不能反映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據财報顯示,2022 年 H1,藥明生物實現收入 79.49 億港元,同比增長 63.5%;歸母淨利潤 27.97 億港元,同比增長 37.6%。截至上半年,藥明生物未完成訂單總額達 1450 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 482%。
如果說營收和利潤代表着過去,那麼充足的訂單數無疑代表着未來。
支撐藥明生物的正是其完善的全球化布局以及背後的降本增效核心優勢。
總歸來說,黑天鵝事件的核心動因在于推動産業回流美國,但在 CRO 産業上,我國企業的人力成本和試驗成本優勢明顯,據華西證券研究所的數據,國内 CRO 企業的整體成本僅有發達國家企業的 30%~60%,人力成本更是僅有美國企業的一半甚至更低。所以短期内,全球醫藥巨頭很難脫離中國夥伴。
從國内環境來講,NMPA 為鼓勵境外新藥來中國上市,放寬了在中國開展臨床試驗和上市申請的條件,用于引導跨國藥企在中國申請開展新藥早期臨床試驗。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在中國開展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量由 2017 的 61 個增長至 2019 年的 156 個。并且,國内臨床試驗開展的質量也穩步提升,2021 年中國核心臨床數量達到 233 個,已超越歐洲與日本,僅次于美國。
另一方面,新藥研發投入高,失敗幾率大,臨床 CRO 降本增效的作用藥企很難抗拒,Biotech 企業的外包意願愈發強烈。
據《2020 年中國新藥研發行業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I 期臨床藥物最終獲批概率僅有 11.30%,即使進入 III 期臨床成功率也隻有 53.40%,臨床階段整體費用占比高達 70%。德勤也曾有過統計數據表明,從 2014 年開始,全球創新藥的平均回報率在逐年降低,到 2019 年甚至不足 2%,雖然近 3 年有所回升,但控制研發成本依然是藥企關鍵所在。
随着國内醫藥研發的發展,臨床與臨床前研發需求得以快速釋放,CRO 企業在資金密集、風險較高的藥品研發流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藥企為實現降本增效,傾向與系統性、專業性更強的 CRO 公司進行項目合作。其中,CRO 企業能夠幫助藥企解決臨床階段高投入、高風險的難題,節約臨床項目管理時間成本并提高數據管理質量,有望享受到新藥研發産業鍊的紅利。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全球非 Big Pharma 公司的占比預計将從 2017 年的 76.0% 提升至 2029 年的 81.2%,Biotech 公司在創新藥領域漸成主角。這類企業通常将大部分融資投入核心研發,出于快速推進在研管線的考量,外包服務的需求愈加突出。因此,國内藥品研發市場的外包率提升較快,2021 年國内創新藥市場的外包率在 39.6%,預計 2026 年外包率将提升到 52.2%。
正是基于創新藥企業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創新藥研發外包滲透率的持續提升,CRO 服務的需求将持續火熱,以降本增效為主要目标的 CRO 行業将迎來新的發展周期,其中臨床 CRO 市場規模将得以快速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0 年中國臨床 CRO 市場規模已達到 263 億元,預計将于 2025 年達到 835 億元,2020 年~2025 年複合增長率 25.99%,發展空間巨大。
寫在最後
如果說外部環境的因素使得 2022 年 CRO 企業在二級市場上不受待見,但業内企業憑借自身的競争力用營收交出了優秀的答卷,證明了自身的能力。同時,全球醫藥市場在未來幾年内,因為專利懸崖效應以及疫情相關藥品銷售下滑的預期,為了占領留下的市場空間以及維持公司的高速發展,必然引得衆多藥企對于新興藥物研發的投入。考慮到專利懸崖效應将持續數年,未來 CRO 賽道将會迎來衆多玩家的狂飙。隻有運用數字化工具做好項目精細化管理,踐行降本增效的 CRO 核心競争力,才能在未來的競争中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