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微瀾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那個爲抗疫白了頭的人,在第一個沒有疫情的冬天,離開了我們。
10 月 27 日,知名流行病學家、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因病去世,享年 60 歲。
疫情前,吳尊友這個名字默默紮根在流行病學領域,不爲大衆所知;而三年疫情,讓吳尊友家喻戶曉,随着疫情的結束,他的名字 " 消失 " 在公衆視野中。
直至昨日,他去世的消息上了熱搜,人們才恍然發現——" 我們都大步向前了,都沒有注意到您(吳尊友)掉隊了,在角落不舒服 "。
有人惋惜,他熬過了最難的三個冬天,卻還沒來得及在有暖陽的第一個冬天好好休息就走了。
也有人說,有些人來世上走一遭注定是帶着使命的,吳尊友先生完成了他的使命,從這點看,他沒有留下遺憾。
回眸吳尊友先生的一生,我們知道:
有的人盡管遠去,但他會變成天上的白雲,化爲細雨滋潤山野與平原,悠悠地守護着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
三載白頭救蒼生,
誰人敢笑不丈夫?
如果你有所關注,那麽你一定看過下面這張動圖——疫情爆發三年,吳尊友先生滿頭的黑發也變成了白發。
今年 3 月份,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作爲全國政協委員,吳尊友接受了《面對面》的專訪,提到了自己 " 三年白頭 " 的始末。
記者問到,回過頭來看,你這三年的頭發這個白跟壓力大有沒有關系?
吳尊友卻回應不算什麽,有人付出了生命,這句話令人淚目。他說:" 應該說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們在一線工作,有些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的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麽,很多人頭發比我白得多,我隻是通過媒體的宣傳,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經曆。實際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壓力更大,他們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貢獻得更多。"
盡管說着自己的投入算不了什麽,但疫情三年,除去做手術,吳尊友時刻待命,基本沒有休息過:
2020 年 2 月下旬,疫情剛爆發不久,吳尊友就陪同 WHO 專家組長艾爾沃德博士先後到廣州、武漢等地現場考察新冠病人的救治。
2020 年 6 月,北京新發地疫情出現,吳尊友又與北京疾控專家組成聯合工作組,開展新發地市場的病毒傳播機制與溯源工作。
2020 年 10 月,喀什發生新冠疫情,疫情出現的第二天吳尊友就趕往喀什開展疫情溯源調查。
2021 年 1 月 11 日,吳尊友赴黑龍江綏化參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疫情溯源工作,在現場經過 1 個月辛勤工作,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
" 說兩個小時讓你到機場,就沒有任何讨價還價的餘地。要求馬上到那裏,就一定要趕到。" 2022 年 2 月,吳尊友在一次采訪中談到過去 2 年多的情況,他說:" 我們(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都沒有雙休日,因爲随時都會有任務。我們現在還有一群專家,就在西直門賓館住着,24 小時沒日沒夜地統計分析全國各地的疫情情況,及時向上彙報。"
其實,在 2021 年 1 月,吳尊友就感到身體不适,因爲工作太忙沒時間看病,直到 2 月份從黑龍江回來後,吳尊友才最終确診爲胰腺癌。
雖然做了手術,但在 2022 年的夏天,吳尊友癌症愈發嚴重,已經轉移到了肺部,二次手術做完後,他從 135 斤掉到了 80 斤。
胰腺癌可以說是治療最困難的癌症之一,被稱爲" 癌症之王 ",五年存活率隻有 5% 左右,一旦發病,半年左右就可能會死亡。
當時,吳尊友教授黑發變白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質疑他炒作,爲了流量故意把頭發染白。殊不知,他在身患重疾的情況下每天忙碌到淩晨。仔細想想,作爲首席專家,吳尊友一年上熱搜的次數屈指可數。令人意外的是,哪怕被 " 網暴 " 後關閉了評論區,哪怕有人對他惡意滿滿,哪怕他已身患絕症,吳尊友仍然堅持做科普。
一位網友評價道:
" 吳尊友最令人敬佩的,還不是他在疫情這幾年不舍晝夜的工作,畢竟當時像他這樣辛勞的人還有很多。他最可貴的,是在明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以後,沒有躺下來等待着生命的終結,而是在死神的腳步逼近自己時仍舊做着從死神手上搶人的事情。"
一朝青絲換白發,三載勞神無休時。
寂寂無名不求利,不爲肉身爲蒼生。
又怎能不稱一聲大丈夫?
從艾滋、非典到新冠——
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如果說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大家知道了吳尊友,但其實在新冠之前,吳尊友就做了大量的傳染病防控工作。
1963 年 6 月,吳尊友出生在安徽省黃山市的一個小村莊。
盡管家境算不上好,但吳尊友學習認真刻苦,1980 年,18 歲的吳尊友參加了高考。
那時,中國恢複高考還不足 5 年,據教育部公布的曆史數據,當年本專科招生總人數爲 27.9 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爲 2.16%,競争非常激烈。最終,吳尊友順利考上安徽醫科大學,選擇了公共衛生專業。
經過了五年的學習和實習,吳尊友被分配到安徽巢湖地區醫院實習臨床實踐,在上海市閘北區衛生防疫站實習公共衛生。
大學畢業後,他又考取了母校的流行病學碩士,并在 1988 年順利畢業,進入了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第二年,吳尊友通過層層選拔,取得了公費前往美國讀博的機會,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攻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博士學位。
在那個留在國外就等同于飛黃騰達的時代,1995 年博士畢業後,吳尊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歸祖國。
在他看來," 我們國家的公共衛生人才還很缺乏,尤其是既有一定專業技能,又有實踐經驗的。做這個工作不是爲了個人,而是爲了國家、人民的利益。"
在加州大學時,吳尊友導師的研究方向是艾滋病防治,回國後,他又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由此開啓了他在流行病學的第一個方向——預防艾滋病。
當時,正是中國艾滋病防治基礎時期,吳尊友從零開始推動了中國艾滋病防控事業的發展。
他爲最易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制定了創新性循證方案措施,他也是設計、試點和擴大在性工作者中進行艾滋病防控行爲幹預的開創者,并且,他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針具交換項目、第一次大規模阿片類藥物替代治療等等。
20 世紀 8、90 年代,我國首次在雲南邊境首次發現艾滋病流行疫情:
多名吸毒人員共用一個未消毒的針具,由血液傳播造成的感染;這些吸毒人員又通過性行爲把艾滋病傳染給配偶或嫖客,鏈條中的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又會把病毒傳播給孩子。
爲了從源頭遏制當地艾滋病的傳播,吳尊友選擇走到他們中間去,從吸毒人群開始找辦法。
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吳尊友就提到過,他曾當面請女性性工作者對艾防知識宣傳畫的草稿提些建議,但當對方得知他是疾控人員,就一直不予回應。
吳尊友就在屋裏坐到中午,看到這些女生開始悶頭吃飯,他表示自己也餓了,自然地拿過桌上的包子吃,并用她們的紙杯倒了水喝。吳尊友的這些舉動,慢慢讓她們放下了心裏的防線,開始配合疾控人員的工作。
持續不斷的努力換來了成效。截至目前,中國艾滋病新發感染者中,吸毒人員比例降至 1%,母嬰傳播基本被阻斷,占大頭的是人員比例達 98% 的性傳播途徑。
自 2005 年,吳尊友就任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後,他一直着手解決艾滋病防控的大難題。
60 年裏,他發表了科學論文 500 多篇,包括《Science》《Lancet》《JAMA》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 SCI 論文 260 多篇,還通過各種形式培養了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進修生等艾滋病防治人才。
正是因爲他在艾滋病防控做出了諸多貢獻,2022 年 5 月 27 日,第 75 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将 " 納爾遜 · 曼德拉健康促進獎 " 授予了吳尊友,表彰他在艾滋病防控、健康促進等領域的傑出成就。
除了作爲中國艾滋病防控的關鍵人物,吳尊友幾乎未缺席過中國任何一場傳染病防控戰役:
2003 年,非典在全國傳播開來,當時成千上萬人感染,卻無藥可醫,壓抑的氛圍籠罩了整個社會,吳尊友成了逆行者,參與了非典的相關救治工作,同年,他獲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治非典 " 先進個人 "。
2020 年,其又作爲中疾控的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參與到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一線工作,扛起一座城甚至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
吳尊友認爲,在公共衛生領域,你的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不被大家看到。而他期待着自己随同新冠疫情退出公衆視線的一天。
" 在臨床醫學的話,你治療的病人越多,就越有成就感。但你看我們(疾控人員),工作做得越好的時候,病人就越少;病人越少的時候,你就越不被社會看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縱使被網暴,他也不改其心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青松》· 陳毅
疫情三年,除了讓吳尊友家喻戶曉,也爲其帶來了諸多争議,這點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否認的。
不然也不會出現當其去世後,有人想要去他微博下面道一聲感謝,卻被提醒,他的微博賬号因爲網暴而關閉了留言功能。
自始至終,都有一批人,對吳尊友圍攻、诋毀、抹黑,公然謾罵,甚至人身攻擊,尤其是在疫情的最後一年,更加明顯,這種人身攻擊有多狠?看下面這張圖就知道了。
2022 年疫情期間網友的評論
" 趕緊上路 ",看到這個評論,還有右側那數千的贊,你很難不能否認一個事實:
當自己的利益沒有被侵犯的時候,大部分人樂意做盛世下的讴歌者;可一旦自己遭受到損失時,人性的陰暗面就會被無限的放大。
災難之下,向來是最見人性的。
有人趁着混亂,大賺橫财。
有人爲了保官,欺上瞞下。
有人驚慌失措,有人避之不及。
但是,也有像吳尊友、鍾南山這樣的人,于危難中挺身而出,迎着災難,奮勇向前。
所以當罵聲如潮水般湧向吳尊友時,他卻依舊堅持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客觀意見。
他的專業意見最終傳到了最需要科學知識、最需要指導意見的 " 沉默的大多數 " 心裏去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事實上,傳染病疫情的控制,不是一個簡單的醫學問題,它需要将病原體的嚴重程度、醫療處置能力、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及社會運行影響等多個要素,進行綜合考慮。
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他的職責是彙總相關的研究和統計數據,對病原體的危害和趨勢做出判斷,并且,針對預防重點和措施,提出專業意見,然後由決策者去做決定。
并且這個決定還不像數學問題一般,有一個準确又完美的答案,你隻能在好與更好、差與更差之間做出抉擇。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尚可以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更遑論一個更加巨大且複雜的混沌系統。
當我們隻看到這個混沌系統在蝴蝶階段時,我們可以不憚以最樂觀的态度擁抱變化,但也努力以最大的包容去理解那些 " 執劍者 "。
可以說,作爲一個科學家、一個公共衛生專家、一個抱病堅守崗位的首席專家,吳尊友在當時已經做到了最好。
本可以置身事外,但吳尊友勇于發聲,即便是确診胰腺癌之際,也會基于科學理論和實踐,爲大衆做科普,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大衆。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也沒有阻止他的腳步,難以想象,他經曆過怎樣的煎熬和痛苦。
斯人已逝,或許他離我們很遠很遠,但他隕落的時候我們聽得見聲響。我們爲遙遠的離别而覺痛心,生命揭過一頁,終有了起止。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爲帝王将相作家譜的所謂 "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吳尊友先生,一路走好。
好文推薦:
排版 | 沈望望
編輯 | 星辰 輪值主編 | 孫玄
京東城市大師課 · 甯波站 來啦
特邀導師:施炜 華夏基石聯合創始人
時間:2023 年 11 月 3 日
地點:浙江 甯波 · 京東 MALL
活動亮點:
【沉浸式場景體驗,京東 mall 亮相甯波,見證新消費載體的落地】
【專家名師做客,深度解析商業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關聯度】
【供需無縫鏈接,現場與專家導師、京東高層對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