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日本,電子巨頭有一個具體的品牌代表,它就是東芝(Toshiba Corporation),它的主要産業集中于電力開發、工業生産、環境保護、商業辦公和半導體等領域,曾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家用電器和醫療設備制造商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輝煌、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企業卻從 2015 年開始不斷爆出财務醜聞。2021 年 6 月,東芝與日本行政機關經濟産業省官員被爆于 2020 年共謀施壓外國投資人,無疑讓正在走下坡路的東芝雪上加霜。11 月 22 日,東芝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公司私有化提案;當地時間 20 日,東芝正式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結束長達 74 年的上市公司地位,成爲一家私人公司。
從 " 日本之光 " 到财務作假
沒有幾家公司在日本享有東芝這樣的名望。日本的第一台雷達、第一台晶體管電視機、第一個微波爐、第一個電飯煲、第一個彩色影像電話、第一台日本文字處理器,甚至全球第一台筆記本電腦,都來自東芝。甚至全亞洲,東芝都是一個強勢存在。"TOSHIBA 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 這句廣告詞一度風靡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中國。
大多數中國消費者印象中的東芝隻是一家電子企業,然而東芝是與日立、三菱齊名的日本制造業三大巨頭,業務領域廣泛,核心競争力強大。對日本經濟而言,東芝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基建業務。
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導緻經濟停滞,進入了 " 失去的十年 " 低迷時期。進入 21 世紀後,随着燃煤造成的環境污染增加,核能源得到各國青睐,東芝管理層把目光投向了核電業務,瞄準了美國境内大多數核反應堆的建造商——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以天價 5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西屋核電業務,想在此領域大展拳腳。當時許多專家認爲在世界能源需求持續增加之時,西屋電氣的母公司英國核子燃料有限公司(BNFL)出售全球最大的核子反應堆制造商并非明智之舉。東芝的領導者也不會想到,這個失誤的決策會把這家 " 日本之光 " 拉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2008 年次貸危機席卷全球,此時的東芝已經出現了下滑迹象,2009 年的東芝淨利潤赤字達 3435 億日元。然而此時的管理層仍對核電業務抱有某種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預期在 2015 年拿到全球 39 個核反應堆設備訂單。2011 年日本發生 "3 · 11 大地震 ",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洩露,而這所核電站正是東芝建造,這也造成了此後東芝在全球範圍内核電站業務發展速度驟減,比如美國 8 座待建核電站中有 4 座中止。無法獲得訂單、無法獲利,東芝一步步走向深淵。
如果說這是東芝在決策與業務上的失誤,那麽 2015 年爆出的财務作假醜聞可以稱得上本應避免的人爲失誤。當時的東芝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正直、廉潔的象征,2015 年 7 月,第三方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表示公司虛報了 1510 億日元的收益,作假的業務範圍從冰箱到核電站,幾乎所有部門都涉及這個問題。" 東芝的财務官員刻意隐瞞此事,不向審計人員充分說明情況,高層管理人員也在故意誇大淨利潤。"《紐約 ' 時報》寫道。爲了表達歉意,東芝 16 名董事中超過半數辭職,包括當時的 CEO 田中久雄(Hisao Tanaka),東芝的股價也因此下跌 25%。
▲東芝董事會在 2015 年 7 月道歉。
東芝的未來将是什麽?
當然,造假事件之後,東芝也嘗試過一些 " 自救 ",比如将醫療機械子公司賣給佳能,将家電部門賣給美的,将筆記本電腦業務及所有股份賣給夏普等,還一度有傳言表示東芝将改變管理戰略,決定分拆爲三家公司。2022 年,東芝表示已收到十項收購提議,正考慮制定一項發展數字業務的計劃。
但這些措施也無法挽回東芝必然走向衰敗的命運," 東芝的困境最終是由糟糕的戰略決策和運氣不佳共同造就的 ",麥格理資本證券日本研究部主管達米安 · 唐(Damian Thong)評價道。上市 74 年後終退市,人們不禁想問:東芝的未來将會怎樣?
一些專家給出了建議。唐說道:" 我希望通過退市,東芝掌握的現有技術和人才都能夠在有限條件下充分發揮潛力。"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日本商學教授烏爾裏克 · 舍德(Ulrike Schaede)分析表示東芝需要擺脫利潤率較低的業務,充分發揮先進技術,制定更強有力的商業戰略," 希望管理層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工程師真正參與突破性的創新活動,也許能扭轉當前的困境 "。
據路 ' 透報道,日本政府正在密切關注事态發展。當地時間 14 日,東芝表示公司私有化完成後,現任 CEO 島田太郎将留任,私募股權基金 " 日本産業合作夥伴 "(JIP)将任命包括 1 名副總裁在内的 4 名高管。此外,東芝還計劃與羅姆(Rohm,日本電子零件制造商)合作投資 27 億美元建設制造設施,共同生産功率芯片。
▲東芝現任 CEO 島田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