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瞿依賢 我肺炎了。
朋友知道後說:有種新聞照進現實的感覺。
的确,醫生告訴我 CT 結果的時候,我心想:哦,肺炎,我寫了幾年呢,某種程度上的 " 老夥計 " 了。
2020 年初,鍾南山宣布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的那天,我領導拉了個微信群,群名叫 " 打肺炎 ",群聊第一句話是 " 肺炎選題在這裏統籌一下 "。此後近 3 年,新聞報道中疫情的規範寫法是 " 新冠肺炎疫情 "。所以肺炎在我作爲醫藥記者的工作輸出中,絕對是高頻詞。
隻是這次,我以另一種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形式跟它交鋒,在經曆一個愉快的國慶長假之後,返京務工就立馬感染了。怎麽得上的,不知道,也不重要。怎麽治療,比較重要。
我的治療過程不算順利,也難言坎坷,有幾點感受,寫出來或許可以讓大家少走彎路。總結起來就是:如果你劇烈咳嗽、發燒,懷疑自己是支原體肺炎,那就到能檢測支原體的醫院去,确定 / 排除病原很重要;選擇治療方案的時候,多看疾控部門的用藥指導,身體是自己的,你得了解一些基礎的疾病知識;得了支原體肺炎也不可怕,早治療、多休息、盡量正常生活,不要沉溺在病人的狀态裏。
本文的讨論或延伸都隻針對成人支原體肺炎,兒童支原體肺炎不在本文讨論範圍内:
1. 分級診療的漫漫長路
我不是一點頭疼腦熱就要去三甲醫院的病人。所以最開始出現吞咽程度的喉嚨痛時,本着分級診療的原則,我到社區醫院驗血、開藥。醫生開處方時我問,是不是中成藥,醫生說是,強調這個藥效果很好。我猶豫了一下,接受了。
等到高燒 + 低燒反複,咳嗽變劇烈後,我再去社區醫院驗血,血清澱粉樣蛋白 A 已經從 52 升到 82 了(正常範圍是 0-10),超敏 C 反應蛋白也從正常略微升高。社區醫院的醫生說,血清澱粉樣蛋白大幅升高、超敏 C 反應蛋白略微升高,是典型的病毒感染,但後來三甲醫院的醫生說,這兩個指标也不一定是病毒感染。社區醫院的醫生提出再給我開一個止咳的藥,我拒絕了。
劇烈咳嗽給了我異樣的信号,有一個晚上整晚都在咳嗽,咳到胸骨下方的劍突位置有明顯的牽扯痛。因爲挂不到三甲醫院呼吸科的号,再次本着分級診療的原則,到了家附近一家三級醫院,拍 CT 确診肺炎。
當我要求做支原體醫院抗體檢測,醫生告訴我,他們醫院的支原體每周隻檢測一次。我問醫生:那怎麽治呢?醫生反問我:沒有病原學依據,醫生就不治病了?
沒有病原學依據當然可以治病,但能有病原學依據爲什麽要逐個試藥?可見分級診療長路漫漫。
2、疾控部門的 " 窗口指導 " 有多大意義
這時我已經發燒到 39 度了,整個人都在發燙,理智告訴我,要換一家更專業的醫院,所以我立馬去了朝陽區一家三甲醫院的發熱門診,這家醫院的呼吸科很強。
看診的醫生非常認真、仔細,幫我排除了新冠、甲流、乙流,看完我所有檢查片子,給出的方案是:先輸 3 天頭孢,3 天後複查 CT。
我想,發熱門診的醫生應該看到了疾控部門的用藥指導:青黴素、頭孢對肺炎支原體完全無效。
身體是自己的,我反複問醫生:現在支原體肺炎這麽流行,如果我是支原體肺炎,頭孢是完全無效的,有沒有可能開一種既治細菌又治支原體的藥?醫生說,沒有病原學依據的情況下,先按照細菌性肺炎治,輸 3 天頭孢。我知道從診療規範上,這種做法沒有錯誤,但忽視肺炎支原體流行也意味着,如果我最後是支原體肺炎,會耽誤 3 天,炎症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在發着高燒、拿着一堆檢查單的那個當下,我在行爲上接受了這個方案,但内心沒有接受。醫生讓我輸完液再去開支原體衣原體檢測單,這家醫院采用的是核酸檢測,拿到單子正好下午五點多,感染和微生物科五點下班,又要等第二天才能取樣。
這裏着重提醒,有經驗的病人和有經驗的醫生,爲了早點拿到病原學檢測結果,會選擇先檢查再輸液,我顯然不是有肺炎經驗的病人,而醫生,看起來也不是很熟練這套業務流程。
輸了 2 天頭孢,毫無起色,每天都在高燒低燒之間開盲盒。我内心覺得按細菌性肺炎治肯定不對,但是支原體的核酸檢測需要 3 天出結果,我在小紅書瘋狂找哪裏可以做支原體的抗體檢測,發現離我很近的一家社區醫院就可以做。我去抽了血,半小時就拿到了檢測結果——肺炎支原體抗體(膠體金法)陽性。
抗體檢測當然不是金标準,代表你感染過,但不一定是正在感染。後來," 金标準 " 核酸檢測結果也出來了——肺炎支原體核酸檢測陽性。
我回到了朝陽區呼吸科很強的這家三甲醫院,還是發熱門診,看診的醫生正好是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的。我向醫生提了很樸素的問題:支原體肺炎正在流行,北京有很多大三甲醫院,幫助病人排除新冠、甲流、乙流後,會默認先按照支原體肺炎治療,開頭孢是基于什麽考慮?
醫生當然有很多專業上的解釋,比如當前流行的除了支原體還有其他病毒,比如開頭孢也是一個正确的醫療決策,比如也可能合并了細菌感染……
誠然,每個醫院甚至每個科室都有自己的用藥習慣,但是我很好奇,疾控部門各種發文的這種 " 窗口指導 ",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醫療機構的行爲?
3、支原體肺炎要緊,但也沒那麽可怕
從疾病嚴重程度看,支原體肺炎重于一般的感冒,但也沒那麽可怕。
我拿到抗體核酸雙陽性的結果後,3 天的頭孢已經輸完了,病情幾乎沒有起色,要換新的治療方案了。
醫生解釋完同事開頭孢的醫學決策後,告訴我,阿奇黴素這類大環内酯類藥物容易耐藥,兒童之所以首選阿奇黴素是因爲可以選用的藥物并不多,成人選擇範圍廣,建議我用喹諾酮類藥物,給我開了口服吸收很好的莫西沙星。
發熱門診隻能開 3 天的量,3 天吃完我在個體感受上已經好了大半:不發燒了,也不怎麽劇烈咳嗽了。
醫生說肺炎吸收時間比較慢,不急着複查 CT,且支原體肺炎本身有一定的自愈性,按時複診,保證休息就行。
以上就是我關于支原體肺炎的一些筆記,能寫稿就說明身體目前恢複尚可。
那麽,回到題目:當一個醫藥記者确診支原體肺炎,當然要寫成稿子啊,完成 " 稿件—現實—稿件 " 的完美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