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9 日,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正式下線,成爲全球首家達到這一裏程碑的車企。而在發布會外場,比亞迪擺上了十餘家中國車企同行的代表車型以表緻敬。也是在這一天," 中國汽車 " 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引發無數人感歎," 中國汽車真的已經站立到了世界的潮頭 "。
比亞迪發布會的外場依次擺放着:蔚來 ES8、長城哈弗枭龍 MAX、奇瑞捷途大聖 i-DM、紅旗 E-HS9、極氪 X、小鵬 G6、理想 L9、比亞迪漢 EV、上汽飛凡 F7、東風岚圖追光、長安深藍 SL03、廣汽昊鉑 GT、比亞迪海豹 DM-i。
也許,不少朋友對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的數字沒有概念。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中國車企走到今天這一步究竟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回首往昔,才能體會到如今這輝煌成就多麽來之不易。
中國汽車行業的萌芽期
1956 年,中國第一輛國産汽車下線,解放牌 CA10 卡車成爲一代人的記憶,它的形象甚至一度被印在人民币上。
解放 CA10 其實是仿制車的仿制車,它的血脈淵源最初來自于美國。CA10 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出産的吉斯 -150 型載重汽車爲藍本加以改造,而吉斯 -150 則是仿制的美國萬國 International kr-11。
1958 年,國産第一輛轎車 " 東風 " 汽車下線。當時的工人既無資料經驗也無工裝設備,邊學邊幹,不少人吃住在生産現場,靠手工一錘一錘敲出了一輛樣車。
東風轎車的發動機以德國 " 奔馳— 190" 型轎車發動機爲樣機進行制造,采用國産三檔機械變速器;底盤則參考法國 " 西姆卡 " 的基本結構,進行了部分改進。
那幾年,中國工人還用錘子錘出了中國第一輛吉普車。他們根據一輛被繳獲的美國威利斯吉普車 , 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仿制,在沒有模具的情況下完成了 " 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1958 年前後成爲中國第一波造車狂熱。在這個階段,中國人造車大部分依靠的是逆向拆解,手工仿制,簡易化改造,從模仿和學習中,積累了最基礎的汽車工業技術。在第一波造車狂熱中分别誕生了一汽、東風(二汽)、北汽、上汽、長安等知名企業。
随後,中國汽車行業步入了積累和沉澱期。
中國汽車行業的積累期
現在的國人可能很難想到,私家車曾經是很敏感的消費産品。在萬事皆是政治的年代,制造和買賣私家車是一個禁區。當時中國的轎車千人保有量不足 0.5 輛,在全球 130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最後。
而中國蓬勃的消費級乘用車市場大爆發與國家大勢同步開啓。
1978 年,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打開國門,中國汽車行業迎來再次發展的曙光。當時,上海方面敢爲人先,提出 " 引進一條轎車裝配線 "。四年後,鄧小平親自批示 " 轎車可以合資 ",此後,見證中國經濟騰飛的 " 桑塔納 " 正式進入中國。
1992 年,中國汽車産量突破 100 萬輛。
從新中國第一輛國産汽車下線,到汽車産量突破百萬,中國用了足足 36 年。
可以說,如今比亞迪單個車企下線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這不隻是單一企業的成功,更是中國汽車行業創造的奇迹。從亦步亦趨到進軍海外,常年在銷量榜霸榜的比亞迪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汽車人的能力。
說回中國汽車的奮鬥曆程。
1995 年 2 月,一個隻有 20 人的小公司在深圳蓮塘布吉的冶金大院裏成立。沒人能夠意識到,這家公司有朝一日竟然成長爲了此後攪動行業風雲的領軍者。
那些年,在事業上已經取得了不小成就的王傳福毅然決然的跑到中國開放最前沿的城市,成爲了 90 年代下海大潮中的一員。他向親戚借錢創立比亞迪,帶着工程師拆解學習日本的流水線。那時候,電池還是日企的天下,國内的大多數電池廠家靠買來電芯自己組裝,利潤少的可憐。
因爲資金有限,搞不起自動化生産線,比亞迪隻能依靠人工進行電池生産,甚至還因爲這被戲稱爲 " 勞動力密集型高科技企業 "。但就是因爲那時候中國人人力的靈活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比亞迪在短短幾年後打造出了自己的電池帝國。
比亞迪的誕生和中國造車經曆如出一轍,拆解、模仿,依靠中國人的肉身力量突破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同的是,王傳福本人擁有技術積累,而此時的社會氛圍也已和此前不可同日而語。飛速成長的深圳正帶領着整個中國在神州大地上催生出一個又一個偉大的企業。
1997 年,廣汽集團成立、奇瑞汽車成立,中國汽車行業的巨擎開始逐漸補完。
2003 年 1 月 22 日,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在新能源市場舉足輕重的比亞迪汽車正式啓航。兩年後,比亞迪 F3 正式下線。
2008 中國奧運年,國際環境空前有利,中國汽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那一年,巴菲特投資了比亞迪,使得比亞迪得以在全球範圍内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也是在這一年,比亞迪 F3DM 正式上市,這是全球首款量産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标志着比亞迪正式開啓新能源汽車商業化。
某知名媒體如此評價 1980-2009 年的中國汽車産業:" 在這 30 年的時間裏,合資的經營模式爲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了活力,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高質量發展。然而受制于早期市場換技術的方針,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中國汽車行業的爆發期
時間轉眼來到現在。
在特斯拉的刺激下,中國誕生出了一批 " 新勢力 " 造車集團,大浪淘沙,不斷向前的新生力量中湧現出了蔚來、理想、小鵬等優秀代表。與此同時,中國傳統車廠開啓 " 内卷 " 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開創出一個又一個新概念品牌。
而在中國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車逐漸成爲本土車企的殺手锏,開始擁有世界級影響力,并像過去走進中國的那些汽車大廠一樣,開始向全世界講述中國制造的故事。與此同時,比亞迪的汽車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也已經成長爲行業内不可忽視的存在。
2020-2022 年 3 年間,中國的汽車出口總量每年都是百萬級遞增。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已是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 60% 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産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 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
在今年,小鵬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國際大廠的肯定,開始反向輸出技術。理想汽車因爲過于吸引人,被私人平行出口到海外進行銷售。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服務超過 400 萬車主,純電動大巴足迹遍布全球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400 多座城市。
汽車行業的新格局
這次,比亞迪在慶祝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時,緻敬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奮鬥史。不拉踩,不對比,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将同行一起拉到公衆面前。可能,這正是大國氣魄所造就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家們的廣闊氣度。
從模仿到超越,從低端到高端,從傳統汽油到新能源,中國汽車的質量和品牌正在實現彎道超車。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爲 36.1%,樂觀預計,2025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超 60%,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将提升至 70%,實現跨越式發展。
回首中國汽車 70 載,栉風沐雨,有熱火朝天的奮鬥,也有低調穩重的積累。這中間當然有競争,不過在坎坷波折時也沒忘互相扶持。如今,同行們都有自己的代表車型正在被各自的受衆所喜愛,這不正是行業繁榮的景象嗎?
王傳福在發布會現場的幾度哽咽,這是一個創業者對于奮鬥曆程的最高表達。比亞迪的苦,中國汽車都經曆過,比亞迪的成功,源自于中國和中國汽車的強大。
中國汽車,有實力創造新格局!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