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T 财經
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正陷入苦戰。
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車品牌近期結成聯盟,共同應對中國新能源車的挑戰。3 月 15 日 , 日産首席執行官内田誠和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 , 宣布雙方已簽署 " 一份合作諒解備忘錄 ", 開啓戰略合作關系談判 , 研究雙方在技術和産業合作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 共同打造未來汽車 , 應對中國以及矽谷品牌在這一領域的強勢競争。
據日經新聞最新報道,日産 2023 年在中國産量同比下降 24%,日産已開始考慮将中國的産能最多削減 50 萬輛左右。目前的年産能爲 160 萬輛左右,相當于中國年産能的 3 成。
回顧過往,有着 " 技術日産 " 之稱的日産汽車,也曾在 2018 年以 156.4 萬輛的成績創下在華銷量巅峰記錄,并且超越 " 兩田 ",奪得日系品牌年度銷量冠軍,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其就已經 " 元氣大傷 "。
爲了 " 翻身 ",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正在作出一些改變。比如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于 2023 年 11 月發布了新戰略 " 啓 DNA+",計劃未來三年向中國市場投放 10 款本土開發的新能源車型;再比如 12 月官宣東風日産更換中方 " 一把手 ",由 80 後周鋒接棒,目前來看效果并不明顯。日産汽車真的走向沒落了?
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遭遇困境
曾經,日産汽車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卓越的品質,在中國市場風頭無兩。2018 年,它以 156.4 萬輛的輝煌成績,榮登日系品牌年度銷量冠軍寶座,彼時的日産,風光無限。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它在中國市場的處境卻是每況愈下。
最近,日産汽車不得不開始考慮一個痛苦的決定——将在中國的汽車産能大幅削減,最多可能減少 50 萬輛,這相當于其目前 160 萬輛年産能的三成。這個決策的背後,是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
在政府的主導下,中國正迅速向純電動汽車(EV)時代邁進。這場由政策推動的綠色革命,讓曾經依賴傳統燃油車的日本汽車制造商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日産汽車,作爲日系車的代表之一,也在這場變革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曾經,日系車以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等優點,在中國市場赢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車的興起,這些傳統優勢正在逐漸喪失。中國本土的汽車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還在價格競争力和産品品質上不斷提升,逐漸蠶食了日系車的市場份額。
日産汽車的困境并非個例。本田等其他日本汽車制造商也面臨着類似的挑戰。它們都在重新評估和調整自己在中國的戰略,以應對這個變化莫測的市場。
日産汽車在中國的合作夥伴東風汽車集團,也感受到了這股寒意。根據東風集團股份發布的産銷快報,2023 年前 11 個月,東風日産的銷量同比下滑了 22.81%,僅爲 66.07 萬輛。這個數字與幾年前的巅峰時期相比,顯得尤爲慘淡。
日産的困境不僅僅體現在銷量上。它在中國的工廠開工率也大幅下降,僅爲峰值時的一半。 這意味着,大量的生産設備閑置,工廠的運行效率遠不如從前。爲了應對這一局面,日産汽車不得不考慮與當地的合資企業進行深度協商,尋找縮減産能、降低成本的方式來維持運營。
然而,縮減産能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中國市場,日系車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迎頭趕上,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場地位。這需要日系車制造商們加大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産品。
日産汽車的困境是一個警示。它提醒所有在中國市場運營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必須密切關注市場動态,靈活調整戰略,才能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它也給中國的汽車企業敲響了警鍾,隻有不斷創新、提升産品品質和服務水平,才能在家門口的市場上赢得消費者的青睐。
日産敗在哪裏?
曾幾何時," 技術日産 " 的名号在中國市場如雷貫耳,軒逸、奇駿等車型更是細分市場的佼佼者。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麽,日産汽車究竟敗在哪裏?讓我們一起探尋背後的原因。
日産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探索可謂是步履蹒跚。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雲湧,衆多車企紛紛推出續航裏程長、技術先進的電動車型時,日産卻還在 " 油改電 " 的道路上徘徊。軒逸 · 純電這款基于燃油車改造而來的新能源車型,續航裏程短、技術缺乏競争力,自然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睐。而後續推出的 e-POWER 技術和純電動車型 Ariya,也未能扭轉頹勢。Ariya 的續航裏程在同類産品中明顯落後,價格也不具備優勢,上市之初便遭遇了市場的冷遇。
日産汽車對市場變化的洞察力明顯不足。中國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日新月異,消費者對品質、技術、價格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日産似乎對此缺乏敏感度,推出的新能源産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望。與此同時,日産的合作夥伴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也在努力尋找海外市場突破口,但效果不佳。雖然與清華大學等學府的合作研究具有前瞻性,但這些合作是否能真正轉化爲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市場策略,仍是一個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日産汽車在産品力與價格方面也缺乏足夠的競争力。面對中國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新能源車型,日産的産品顯得過于保守,缺乏創新。在價格方面,日産也未能給出足夠的誠意,導緻消費者在選擇時紛紛轉向其他品牌。
此外,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也值得反思。作爲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汽車品牌,日産汽車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就開始向中國出口轎車。然而,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日産汽車似乎逐漸迷失了方向。雖然與東風汽車等合作夥伴成立了多家合資企業,但各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并不明顯。同時,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産品線也過于單一,過度依賴軒逸、奇駿等幾款熱銷車型,一旦這些車型出現問題,整個品牌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日産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失敗并非偶然。從新能源領域的探索到市場洞察力的不足,從産品力與價格的劣勢到戰略布局的失誤,日産汽車似乎都未能找到正确的方向。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争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日産汽車亟需重新審視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布局和市場定位。
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集體敗退
曾幾何時,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上風頭無兩,豐田、本田、日産等日系車企憑借着出色的燃油經濟性、穩定的性能以及良好的口碑,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市場份額。然而,時過境遷,随着中國汽車市場的電動化轉型以及本土電動汽車廠商的崛起,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持續轉向電動化,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廠商迅速崛起,但是,仍然聚焦于燃油車的日系車在中國的銷售卻陷入困境。數據也顯示,在中國整體汽車市場及中國本土衆多汽車廠商銷量保持增長的同時,日系車的銷量卻仍在下滑,市場份額也在持續降低。特别是在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日系車廠商的存在感更是非常之低。
2023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迎來了一場大洗牌。根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比亞迪以驚人的 2706075 輛銷量、12.5% 的市場份額榮登榜首。緊随其後的是一汽大衆、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和上汽大衆,這些廠商都展現出了強勁的市場競争力。然而,在這份榜單中,日系車企的身影卻顯得有些黯淡。
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這兩大日系巨頭在 2023 年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廣汽豐田零售銷量同比下滑 7.3% 至 901027 輛,排名第六;一汽豐田同比僅微幅增長了 0.3% 至 802095 輛,排名第九。如果将兩者的銷量合并計算,豐田在中國市場的終端汽車銷量也僅爲 1907587 輛,同比下滑 1.7%,排名第三。這樣的成績對于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本田和日産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本田汽車 2023 年在中國市場的累計銷量爲 1234181 輛,同比下滑了 10.1%,排名第六;日産中國區累計銷量爲 79.3 萬輛,相比 2022 年同比大跌 24.8%,排名第八。這兩大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可以說是慘淡經營。
更爲嚴重的是,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日系車企幾乎已經失去了競争力。根據蓋世汽車的數據,2023 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前二十廠商當中,中國的比亞迪以較大的優勢穩居第一。同時還有理想、長安、吉利、上汽、蔚來、零跑等衆多中國車企進入了前十二榜單。而日系廠商中,僅有豐田一家進入了前二十,排名第十九位。在中國本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日系車企更是被徹底邊緣化。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量達 774.25 萬輛,同比增長 36.4%。而在出貨量前十廠商當中,除了排名第二的特斯拉之外,其他全部都是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廠商。這些廠商憑借着出色的産品性能、豐富的配置以及親民的價格,赢得了消費者的青睐。而日系車企則因爲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市場策略上的失誤,逐漸失去了市場份額。
面對中國市場的巨變以及本土電動汽車廠商的激烈競争,日系車企不得不開始收縮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它們将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北美、東南亞等市場上,試圖在這些地區尋找新的增長點。然而,對于日系車企來說,放棄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畢竟,中國市場曾經是它們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但是,在中國汽車市場電動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以及本土電動汽車廠商的強勢崛起下,日系車企想要重新奪回市場份額已經變得異常困難。
總的來說,日系車企在中國市場上的敗退已經成爲了一個不争的事實。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市場策略上的失誤是緻命的,在未來的競争中,日系車企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