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價彩禮問題頻頻引發關注。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農村地區包含彩禮在内的婚姻綜合成本上漲,有男方爲結婚花百萬。
彩禮在内的婚俗成本飙升,不但違背了禮俗本義,物化了人格與愛情,而且加劇了婚姻焦慮,引發 " 恐婚 "" 不婚 " 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既怕兒子不結婚,又怕結婚娶不起
32 歲的劉輝(化名)因爲彩禮 " 沒談攏 " 去年剛告别一段感情。在遼甯沈陽市長白勞務市場,穿一身迷彩服的劉輝掰着手指給記者算賬:彩禮 15 萬元,縣裏的房子和車首付還得 30 萬元,女方還想和他一起置辦個鋪面,這對他來說實在有些困難。
在劉輝的家鄉遼甯鞍山市台安縣,10 年間結婚彩禮從 5 萬至 8 萬元漲到了 15 萬元左右。劉輝說,現在村裏娶媳婦的标配是一套房子、一輛車還有四金(金戒指、金耳環、金手鏈、金項鏈)。" 有人家爲娶媳婦欠了饑荒,一人結婚,全家舉債。" 劉輝說。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課題組曆時一年,調研全國 14 省份 33 個縣的一手案例發現,全國彩禮出現了持續十餘年的上漲,2021 年彩禮平均數約爲 14 萬元。
狂飙的彩禮隻是農村結婚成本的其中一項。除彩禮外,一些地區的男方家庭還需面對約 5~10 項的婚俗支出。在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除彩禮 18.8 萬元外,還需支付改口費、蓋頭費、三金、酒席、拍婚紗照等費用。如果加上城區的房子和汽車,一些男方家庭婚姻成本往往超過百萬元。
課題組研究員、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說,在一些地區,還出現男方家庭越窮負擔越重的現象。一些女方家庭看到男方家庭條件不好,會要求更高的彩禮,作爲婚後夫妻經營生活的成本,以此保持婚姻的穩定性。
結婚高成本給不少普通農村家庭帶來壓力。在遼甯本溪滿族自治縣三合村,産業少土地貧瘠,人均年收入在 1.5 萬元上下。54 歲的陳大姐養了 10 餘頭豬還磨豆腐,一年收入 3 萬多元。" 能掙一點是一點,兒子也快奔 30 了,現在既怕兒子不結婚,又怕結婚娶不起。" 陳大姐說。
高彩禮形成的三大原因
城鎮化、攀比心理、男女比例失衡,是高彩禮形成的三大原因。伴随着縣域城鎮化的持續推進,社會心理的複雜化、部分地區男女比例失衡加劇,治理高彩禮的難度也在加大。
調研組發現,在迅速城鎮化過程中,新一代農村青年生活預期普遍在城市而非鄉村,依靠父輩托舉進城的新建小家庭,想要過上體面的城市生活,一個最爲快捷的方法,就是通過索要足額彩禮 " 一步到位 "。
與此同時,高彩禮也是許多女性家庭防止婚姻出現危機的一種預防措施。出生在河南某縣的小凱告訴記者,原本女方不要彩禮,臨結婚前又提出增加 20 萬元的彩禮," 因爲我家全款在鄭州買房未加女方名字,她的父母怕女兒吃虧 "。
在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蘇等地區的農村,出生性别比失衡,年輕女性資源大幅度向發達地區聚集,村子裏剩下一批光棍,也導緻彩禮水漲船高。
東北地區一個村支書告訴記者,留在村子裏的 10 餘個年輕男性一半是光棍,平時幾乎見不着适齡女孩。在江西省鷹潭市,2021 年一位出價 28.8 萬元彩禮的男性被另一位出價 38.8 萬元彩禮的男性截胡,最終相親失敗。
遼甯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齊心說,彩禮是在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社會習俗,很難通過單一政策改變。許多農民一面苦于高價彩禮的沉重負擔,另一面又樂于遵循傳統,把索要或給付彩禮當成一種人生任務。
治理辦法還需進一步豐富
當前多地将彩禮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并廣泛推廣,但取得實效尚需時日。遼甯省昌圖縣河信子村黨支部書記趙國友說,許多家庭的彩禮是私下商議,村委會很難掌握,即便了解也很難有合适的身份去幹預,隻能進行宣傳和引導。
近年來,一些地方嘗試給彩禮設置紅線,比如山東巨野縣出台文件移風易俗,提倡彩禮不超 6 萬元。受訪基層幹部告訴記者,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彩禮攀比的風氣。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婚俗名目繁多,一些農民即便遵守政府制定的彩禮金額,也可能通過增加改口費等婚俗索要金錢,婚姻綜合成本并沒有降低。
高價彩禮屢屢觸動社會神經,折射出社會的婚姻成本焦慮。要想遏制不斷上漲的婚俗成本,治理辦法還需進一步豐富。
" 關于彩禮的新風尚,各地輿論宣傳引導效果不夠理想。" 齊心說,一提到彩禮,許多家庭常常避而不談。應該加大對低彩禮、無彩禮地區婚俗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并适時開展全國性的婚俗新風宣教活動,集中力量在全社會形成強大輿論氛圍。
長期在農村解決矛盾糾紛的趙國友告訴記者,高彩禮常常給婚後家庭矛盾埋下隐患,許多家庭在離婚時因爲彩禮問題鬧上法庭。趙國友建議多宣傳這種反面案例,提供負面警示。
王德福表示,當前遏制高價彩禮的政策還是呈點狀分布,應該将一些地區良好的政策和經驗進行總結,因地制宜在全國範圍内推廣。一些重點省份還應該專項開展高價彩禮整治等省域婚俗改革工作,将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的負面清單,增強各級黨委政府治理責任,形成多層次跨區域的協同治理網絡。
需要發揮法治的力量
專家還指出,解決難題需要發揮法治的力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黃振華告訴記者,民法典爲鄉村青年婚配行爲提供了基本的行爲規範和準則。當現有道德規範不能發揮約束作用時,法律能夠起到最後的屏障作用。例如,民法典明确規定 "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對于高額彩禮問題就具有遏制作用。" 應加大法治宣傳力度,讓民法典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更多的農村青年了解和認識民法典的内容,并自覺以法律要求和導向規範婚姻行爲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于 2024 年 2 月 1 日正式施行,開篇便明令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同時對彩禮的認定、返還規則、訴訟主體等作了進一步明确規定。在上海瀛東律師事務所婚姻家事部主任方潔看來,該司法解釋傳遞出理性看待彩禮、弘揚健康婚俗的法治精神,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導向作用,今後還可以将鄉村青年婚配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細化,在立法中預防化解沖突,實現鄉村婚姻家庭領域之良法善治。
專家提出,鄉村 " 法律明白人 " 是活躍在群衆中的法治人才隊伍," 一村一法律顧問 " 服務廣大基層群衆,是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應當在建設良性、健康婚俗中發揮積極作用。" 作爲群衆中的‘法律明白人’,應該學習好婚姻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方潔說,可以通過文娛表演、村民集會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法律規定、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弘揚文明節儉的現代婚俗;參與村民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結合村民實際情況化解婚姻矛盾;在處理糾紛過程中鼓勵群衆切身參與,讓更多群衆感受到抵制高額彩禮的合理性。
方潔說," 一村一法律顧問 " 應當以當地習俗爲基礎、法律法規爲依據,推動村規民約完善,實現高額彩禮到低彩禮的逐步轉變。而一旦出現因彩禮引發重大糾紛甚至刑事案件,則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尋求法律幫助,引導當事人尋求法律途徑依法解決問題。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杜波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網、半月談、法治日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