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旨在提高廣大家對精神衛生重要性的認識,普及相關知識。今天咱們就借着這個日子,來聊聊一種大家肯定都聽過,但是多半會有點誤解的疾病。那就是 " 精神分裂症 "。
提起這病,很多朋友的反應可能是 " 腦子裏有好幾個自己 ",還各有各的個性,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精神分裂症,也稱爲思維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在思維、情感和行爲方面出現嚴重的異常。患者可能會經曆幻覺、妄想、混亂的思維模式和語言障礙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導緻患者與現實脫節,使他們難以理解和适應日常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認爲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是感知現實的方式受到嚴重損害,且出現以下行爲變化:
1. 持續性妄想:盡管有相反的證據證明,但對一些信念仍堅信不疑;
2. 持續性幻覺:患者可能聽到、聞到、看到、觸摸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
3. 影響、控制或被動的體驗:人的感覺、沖動、行動或思想不由自己産生,而是被他人置于自己的頭腦中或從自己的頭腦中抽離出來的體驗,或人的思想正在向他人傳播的體驗;
4. 思維混亂,經常觀察到的情況是胡言亂語或說話不着邊際;
5. 行爲極其混亂,例如,做事看起來古怪或沒有目的,或者有不可預測或不适當的情緒反應,這幹擾了其組織行爲的能力;
6." 陰性症狀 ",如言語極少、情緒體驗和表達減少、無法體驗興趣或愉悅、社交退縮;
7. 極度躁動或動作減慢,保持不尋常的身體姿勢。
圖片來源:pexels
很多人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而了解到人格分裂,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過時的非正式術語,心理學上也不再使用到這個詞語。人們所認爲的 " 人格分裂 " 實際上指的是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也稱爲分裂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這是一種罕見的心理障礙,其特征是患者感覺自己有兩個或更多的不同人格。
在這種障礙中,患者可能出現解離的症狀,個人經曆和個性特征分裂成兩個及以上的 " 人格狀态 ",這些 " 人格狀态 " 可以相互獨立并掌握記憶和行爲控制。患者可能會忘記自己的過去或現在的經曆,并以一種或多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狀态。
患上精神分裂症意味着什麽?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精神分裂症影響到全球約 2400 萬人,另一項系統性的綜述研究對全球 70 多個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全球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爲 0.3% 到 1% 之間。
相對于抑郁症全球範圍内的患病率約 4.4%,影響 3.5 億人口的程度來說,精神分裂症确實是比較少見的。盡管如此,精神分裂症對患者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
從症狀上來看,精神分裂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認知、思維和行爲,可能會導緻生活無法自理,更别說接受教育和參加工作等活動了。
同時,由于社會上普遍對精神分裂症有着嚴重的污名化傾向,對患者存在偏見、歧視和排斥,導緻他們難以獲得正常的社會支持,甚至經常遭受人權侵犯情況,包括忽視、遺棄和虐待等,研究發現其早年死亡率可能高出普通人群的 2-3 倍。
但事實上,精神分裂症并非無法治愈的,研究發現根據實際的康複治療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會經曆惡化或緩解,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夠完全康複。
所以,患上精神分裂症意味着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需要脫離社會,接受專業的幹預治療,直到醫生認爲症狀緩解至能夠正常生活爲止。
精神分裂症有什麽征兆?
可以預防嗎?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是多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學術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但除去基因遺傳、家族病史和易感性等先天因素以外,藥物濫用和生活方式等後天環境因素也與其有着緊密的聯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長期的心理壓力都有可能讓一個人患上精神分裂症,一項研究發現有 46%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曾經曆過較爲嚴重的心理壓力事件。
精神分裂患者早期症狀以陰性症狀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狀爲主,陰性症狀指的是言語極少,變得不太愛說話,也不願意主動參加社交活動,對事物的興趣減少,情緒體驗和表達減少,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常見的精神病理症狀,如出現莫名的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傾向于自我封閉的環境,少部分患者可能還會出現異常的思維以及自己無法解釋的景象或聲音。
但在早期的時候,患者往往還能對此有所自知,因此患者及家人往往都容易忽視這些症狀,而等到患者的自知力嚴重衰減,精神分裂症也就變得更嚴重了。
研究還發現,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發病高峰期爲 15~25 歲,女性患者爲 25~35 歲,最常見的發病時期是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而這些也是患者經曆青春期煩惱、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和開始獨立适應社會的時期,上述早期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爲是短期壓力和煩惱造成的情緒困擾,從而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期。
圖片來源:pexels
國内學者往往把精神分裂症患者從早期起病到首次接受精神科治療之間的這段時間稱爲" 精神病治療前期間 ",這個時期越短,對患者的幹預治療的效果越好,幹預後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較少,社會功能也相對更好一些。
因此,對于精神分裂症這種科學界目前尚未完全攻克病因和治療的病症,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減少疾病對于患者所造成的損害。
參考資料
[ 1 ] WHO. Mental health systems in selected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WHO-AIMS cross-national analysis. WHO: Geneva, 2009
[ 2 ] Janoutov á , J., Jan á ckov á , P., Sery, O., Zeman, T., Ambroz, P., Kovalov á , M., ... & Janout, V. ( 2016 ) .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schizophrenia. Neuroendocrinology Letters, 37 ( 1 ) , 1-8.
[ 3 ] Iyer, S., Jordan, G., MacDonald, K., Joober, R., & Malla, A. ( 2015 ) . Early intervention for psychosis: a Canadian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3 ( 5 ) , 356-364.
[ 4 ] 劉凱 . 75 例首診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臨床特征回顧分析 [ J ] . 中國民康醫學 , 2016, 28 ( 17 ) :62-64.
[ 5 ] 姚明榮 , 陳愛學 , 袁天懿等 . 57 例青少年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 J ] . 當代醫學 ( 學術版 ) , 2008, No. 145 ( Z1 ) :84-86.
策劃制作
作者丨 ACC 心理科普
審核丨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責編丨丁崝
往期
精選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