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 影響俄烏沖突進程的關鍵裝備 " 系列之一:誰在主宰烏克蘭天空?
[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 不同于美國幾次發動局部沖突時的 " 恃強淩弱 ",俄烏沖突交戰雙方的實力差距沒那麼懸殊,再加上俄羅斯、烏克蘭和北約投入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因此這次 " 冷戰後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局部沖突 " 也被全球軍事界看作是最新軍事戰略和武器裝備的 " 試金石 "。時值俄烏沖突爆發臨近一周年,《環球時報》策劃了 " 影響俄烏沖突進程的關鍵裝備 " 系列報道。
相似的開局,不一樣的後續
按照西方流行的軍事理論,現代戰争的開端通常是以大規模空襲和導彈打擊拉開序幕,目的是摧毀對手的防空系統、指揮控制中心、部隊集結地、機場和彈藥庫等關鍵目标,使對手難以組織有效防禦和反擊,從而為地面攻勢掃清障礙。
烏軍 " 山毛榉 " 防空導彈
俄烏沖突同樣是以俄空天軍發動的大規模空襲開始。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的評估報告顯示,俄軍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烏沖突爆發當天出動了約 300 架次戰機,發射了超過 100 枚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外界一度認為,擁有裝備優勢的俄軍将迅速掌握制空權,并通過高強度的對地攻擊轉化為戰場優勢,因此俄烏沖突後續進程将與此前幾次局部沖突類似。
這種推斷來自俄烏雙方的空軍實力對比。根據西方情報部門的評估,俄烏沖突爆發前,烏克蘭空軍隻有米格 -29、蘇 -27 戰鬥機各約 30 架,以及若幹蘇 -24 戰鬥轟炸機和蘇 -25 攻擊機。它們大都落後于時代,與俄空天軍相比不但在數量,而且在質量上也明顯落在下風。俄空天軍的蘇 -57、蘇 -35、蘇 -30SM 等先進戰鬥機在探測能力和導彈射程方面占據優勢,針對烏克蘭空對空導彈的電子對抗措施也更有效。
但出乎外界預料的是,俄空天軍發動的第一波打擊在持續時間和規模上都相當有限,遠低于預計水平。特别是俄空天軍未能有效壓制烏克蘭空軍和防空系統。五角大樓的統計顯示,俄空天軍的出動規模一度下降到每天 100 架次的規模,遠遠低于美國在局部戰争中的戰機出動頻次。在 1991 年的海灣戰争中,多國聯軍空軍平均每日出動 3000 架次;在空襲南聯盟期間,北約空軍平均每日出動規模也在 400 架次以上。盡管此後俄空天軍組織過幾次大規模空襲,但平均每日出動架次仍隻有 140 架次左右,相對于烏克蘭龐大的國土面積而言,這樣的空襲力度遠遠不夠。
在此期間,俄空天軍還遭受到慘重的損失。盡管烏軍宣稱 " 擊落上百架俄軍戰鬥機 " 的說法不太可信,但通過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和照片可以确認,俄軍蘇 -35、蘇 -30SM 戰鬥機、蘇 -34 戰鬥轟炸機與卡 -52 武裝直升機等先進型号都被擊落。
對于為何出現這樣的情況,外界說法不一。西方普遍的觀點認為,俄空天軍飛行員訓練不足,通信指揮鍊路不暢,戰機缺乏實時對地打擊能力。而且俄軍戰機配備的精确制導彈藥數量過少,絕大部分任務中投擲的都是無制導炸彈,因此不得不采用低空投擲的方法以提高命中精度,但這反過來又給了烏軍便攜式防空導彈偷襲的機會。
俄軍蘇 -34 戰鬥轟炸機
而俄 " 自由媒體 " 網站則認為,俄空天軍很快已認識到俄烏沖突将持續相當長時間,需要保持足夠的戰力以備北約突然武力介入。因此俄軍雖然在俄烏邊境地區部署了數百架各型戰機,但保留了最精銳的空中力量用于對北約的威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俄空天軍投入戰場的能力。
無論如何,此後俄烏沖突的空中戰場出現奇怪的情況:俄軍擁有理論上的制空權,但并沒有能将其轉化為戰場優勢。俄軍地面部隊得不到來自空中力量的偵察、支援和掩護。尤其是出于對烏軍防空系統的忌憚,俄空天軍戰機很少在烏克蘭西部出現,主要依賴 " 伊斯坎德 -M" 彈道導彈和從俄羅斯境内發射的空射巡航導彈對烏克蘭西部基礎設施和重要目标進行打擊。而烏克蘭空軍雖然在俄烏沖突爆發時進行了及時疏散,得以避免戰機全部在地面被摧毀的命運,但畢竟整體實力與俄空天軍相比差距過大,所謂 " 擊落 40 架俄軍戰機的烏克蘭王牌飛行員‘基輔幽靈’ " 不過是烏克蘭的戰時宣傳。如今烏克蘭空軍已經淪為一支 " 存在空軍 ",雖然仍偶爾起飛戰機,但很少實際參戰。
首次基于導彈和無人機的消耗戰
為了奪回制空權,先進戰鬥機一直是烏克蘭重點争取的軍援項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9 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敦促歐盟 " 堅持到底 " 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支持,包括提供先進戰鬥機。但西方多國對此态度猶豫,除了擔心此舉激怒俄羅斯外,也質疑烏克蘭能否用好這些昂貴的現代化裝備。
考慮到烏軍飛行員的駕駛習慣,最初美歐都傾向于直接向烏克蘭提供俄制戰鬥機。去年 3 月,波蘭曾建議将該國裝備的米格 -29 戰鬥機轉交給烏克蘭。但在具體交付問題上,美國與波蘭意見不一,該計劃被放棄。今年 1 月,俄羅斯衛星網稱,波蘭曾以散件形式秘密向烏克蘭移交了一批米格 -29。
随着烏軍原先裝備的俄制戰鬥機相繼戰損,再加上北約擁有的俄制戰鬥機數量太少,性能也普遍落後,烏克蘭近來一直要求直接提供西方現代化戰鬥機。公認最适合烏克蘭空軍的西方戰鬥機是美制 F-16 戰鬥機。因為它的維護相對簡單,具備多樣化作戰能力。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伊格納特宣稱:" 兩個由 12 架 F-16 戰鬥機組成的中隊,再加上預備隊,就足以幫助扭轉局面,對抗俄羅斯的空中力量。"
美國《商業内幕》網站 2 月 5 日則認為,瑞典 " 鷹獅 " 戰鬥機更符合烏克蘭的實際需求。這種輕型戰鬥機本身就是冷戰時期為應對可能與蘇聯爆發的沖突而研制的,在設計上強調減少對地面設備的依賴,可在糟糕的戰備公路上起飛。" 動力 " 網站還透露,英國有可能向烏克蘭提供 " 台風 " 戰鬥機,法國也暗示可以提供去年退役的 " 幻影 2000" 戰鬥機。但伊格納特承認,即便是烏軍現役飛行員也需要經過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培訓才能駕駛西方戰鬥機起飛參戰。此外,西方戰鬥機大都需要高質量的混凝土跑道,但烏克蘭西部可以利用的空軍機場不但數量有限,而且設備簡陋、跑道現狀堪憂。
相比于烏克蘭執意要求西方提供先進戰鬥機,美歐方面更青睐強化烏克蘭的防空能力。美國《防務新聞》稱,美國和其他國家給烏克蘭的武器應該與制勝戰略保持一緻," 将烏克蘭推向西方制空權之路,無助于他們取勝。" 報道稱,俄烏沖突的教訓是,當代空戰更傾向于利用機動的地面防空系統,而不是昂貴的固定翼飛機獲得制空權。" 烏克蘭試圖依靠西方援助的先進戰鬥機獲得制空權的任何嘗試,都将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 "。
相比于烏空軍戰鬥機的戰果寥寥,烏軍防空導彈對俄軍戰機的活動構成很大威脅。報道注意到,去年 10 月以來,俄軍大量發射遠程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烏克蘭基礎設施。西方普遍認為俄軍此舉是意圖加大對烏克蘭政府的壓力。但《防務新聞》稱,俄軍這些攻擊可能有另一種軍事邏輯:通過消耗取得制空權。報道稱,面對俄軍更先進、數量更多的戰鬥機,烏克蘭通過分散和機動的防空系統——開火後迅速轉移到新位置——以避免被摧毀。這種戰法讓俄軍戰鬥機無法發揮制空權帶來的優勢,并在戰場上傷亡慘重。
報道稱," 俄軍從錯誤中吸取了教訓并調整戰略,轉而使用導彈和無人機來削弱烏克蘭的防空系統。雖然當前俄軍沒有能力及時找到并摧毀足夠多的烏克蘭機動防空系統,但通過大規模發射無人機和導彈攻擊,讓烏軍防空系統過度消耗寶貴的地對空導彈,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烏軍防空系統因無彈可用而啞火。" 美媒認為," 俄烏沖突是世界上第一次基于導彈和無人機的空中消耗戰 "。雖然西方向烏克蘭援助了大量防空系統,仍遠遠無法滿足戰場消耗,這種局面才是當前烏克蘭最需要警惕的。
無人機成 " 天空主宰 "
在昂貴的有人駕駛飛機面對防空系統處處受限的情況下,無人機成為俄烏沖突中的 " 天空主宰者 "。俄烏沖突前期,烏軍從土耳其進口的 " 旗手 "TB-2 武裝無人機非常活躍,協助烏軍地面部隊取得了一系列戰果。五角大樓評估報告稱,之前各國軍事專家普遍認為,這類非隐形無人機很難在現代化的防空系統面前存活,因此美軍在發展無人機時努力強化高速、隐形等高技術特征。但俄烏沖突中,性能并不先進的 TB-2 面對俄軍強大的防空系統仍頻繁出手,接連摧毀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裝備,在蛇島附近海域擊沉俄黑海艦隊的多艘 " 猛禽 " 級高速快艇,并引導烏軍炮兵精确打擊俄軍目标。更讓西方軍事觀察家吃驚的是,TB-2 還摧毀了伴随俄軍機械化部隊開進、提供空中掩護的 " 道爾 "" 山毛榉 " 系列野戰防空系統,創造了現代無人機作戰的新紀錄。美國專家的相關分析認為,盡管這些野戰防空系統理論上是 " 無人機克星 ",但它們配套的雷達難以連續開機警戒,烏軍無人機往往能抓住俄軍防空系統的這些漏洞發動緻命攻擊。
除了 TB-2 無人機外,烏軍還改裝了大量民用無人機用于偵察和轟炸,甚至用它們向戰壕裡的俄軍士兵投擲迫擊炮彈。但這種戰法也導緻烏軍無人機的消耗速度很快。最近幾個月烏軍用少數改裝的老式圖 -141 無人機對俄境内目标發動遠程攻擊。目前烏克蘭正要求美國提供更先進的 " 灰鷹 " 武裝無人機,但美國政府還沒有松口。
相比烏軍在無人機創新使用方面的有聲有色,忽視無人機發展的俄軍在俄烏沖突初期非常被動,僅有的 " 海鷹 -10" 等無人機被證明已落後于時代,俄軍不得不利用電子幹擾、激光武器等各種軟硬防禦手段來對付烏軍無人機。但從去年 10 月開始,俄軍利用 " 天竺葵 -2" 自殺無人機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發動一系列大規模空襲。這種無人機最大航程達 1000 公裡,以民用摩托發動機為動力,配備簡單的導航系統,最低造價隻有幾千美元,而用于攔截它的烏軍防空導彈造價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對于這種廉價無人機,烏克蘭和西方始終沒有合适的應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