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 文 這兩天," 珠海一房企打響‘五折’賣房第一槍 " 的消息在網上熱傳,珠海市金灣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稱,該項目采取的降價推盤做法是合理的市場行爲,此後珠海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又對所謂 " 五折賣房 " 的說法進行了辟謠和澄清,稱網傳最高的備案價是兩年前的價格。對照今年 7 月的新盤備案價,其樓盤售價仍在 " 不低于備案價格的 85%" 的區間。
雖然談不上 " 半價促銷 ",但降價推盤是事實。跳出個案看,在很多地方,房價 " 限跌 " 的政策口徑都在松開。如四川雅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明确 " 全力支持房企開展商品房團購活動,開發企業團購優惠價格不計入商品房備案價格跌幅比例範圍 ",以 " 團購優惠價 " 的方式對 " 限跌令 " 松了道口子,這被輿論視作打響了政策性降房價的第一槍。據不完全統計,同樣明确了可給團購優惠價格的,還有長春、黃岡、巴中、普洱、銅陵、桐廬、沈陽、中山、太原等地。
8 月 20 日,《中國房地産報》發表文章《房地産金融風險加劇 期待調整優化政策盡快落地》,文中提到政策發力點應圍繞 " 保、松、降 " 三個字展開," 保 " 即保房企資金鏈、保交樓;" 松 " 即放松一切制約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行政性幹預政策;" 降 " 即降低購房成本,包括降首付、降稅費、降房價,特别是降房價,應當給予開發商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以盡快回籠資金。這也被很多人置于 " 信号體 " 下解讀。
房價有漲跌,原本很正常。" 商品房商品房 ",房子本就是商品,受供需關系因素影響不可避免。可現在看,房價漲跌的 " 按鈕 " 并不在房企手上——早在 2021 年 8 月,湖南嶽陽市就發布了全國首個旨在限制房價跌幅的 " 限跌令 ";同月,遼甯沈陽多部門也對樓盤降價房企展開約談,江蘇江陰發文嚴禁低價傾銷、打價格戰。下發 " 限跌令 " 的,還有株洲、桂林、菏澤、昆明、唐山、張家口、蕪湖等數十個城市。
去年 8 月,合肥長豐縣一樓盤推出直降 4000 元 /㎡,結果被定性爲非法銷售,直接被叫停。今年 5 月,昆山兩家房企因爲 " 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 ",被當地住建發文公開通報批評并處罰。
" 限跌 " 成爲政策工具箱裏的調控利器,通常是出于兩個因素考慮:第一,樓盤降價可能引發 " 踩踏 ",導緻部分購房者 " 斷供棄房 ",造成樓市擾動,加劇銀行壞賬風險;第二,房價跌了,可能影響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看上去," 限跌 " 奉行的是 " 穩 " 字訣,是穩樓市的大招,能避免樓市大漲大跌。
可歸根結底," 限跌 " 非但難以阻止房價下跌、避免買地收入下滑,還會抑制真實需求——從供給側維度看,除了房子品質外,最能影響需求的莫過于房價。不允許降房價,必然會以 " 人爲遏制需求 - 增加購房人負擔 - 降低樓市流動性 - 影響房企資金回籠 - 加快房企暴雷速度 " 的鏈式反應,阻斷供需的動态平衡,損害樓市的長期穩定。此前很多地方推購房補貼、提貸款額度,都在對沖 " 限跌 " 的效力。
到了今天," 限跌 " 做法更是不合時宜:現在樓市的主要問題已不是過熱,而是過冷。将過去在市場過熱階段的短期化做法沿用到過冷階段,而非盡早邊際優化,本質上是刻舟求劍。
有幾個數據需要被正視:從房企銷售數據看,2023 年 1 至 7 月,TOP100 房企銷售總額爲 39944.0 億元,同比下降 4.6%,增幅相比上月下降 4.7 個百分點,其中 7 月單月銷售額同比下降 34.1%,環比下降 33.8%;從房企運行情況看,目前房企 100 強中,46 家出了問題,前 30 強房企 20 家爆雷,TOP10 中民營房企隻剩龍湖一根獨苗,就連碧桂園這類 " 三道紅線 " 全轉至綠檔的标杆性民營房企都拉響警報;從房企融資情形看,據機構統計,2023 年上半年地産信用債發行主體仍以央企和地方國企爲主,國企融資占比約 92.60%,半數民營房企在上半年沒有債券融資。
當此之時,再不 " 允許降房價 " 就晚了,放開那些房價 " 限跌令 ",已成 "7 · 24 政治局會議 " 中 " 适應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适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 " 的應有之義。在房企們資金壓力大、有的房企已被 " 擡進 ICU" 的背景下," 限跌令 " 若遲遲不退出,隻會是阻斷房企斷臂求生的自救之路,最終以抑制風險的名義制造出更大的風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7 月份數據顯示,70 個大中城市中,新房環比下跌的城市 49 個,也即 70% 的城市房價在跌,同比下跌的城市 44 個,也即 63% 的城市新房價格至少低于一年前。這表明,強行 " 限跌 " 可能适得其反——房價要跌時,你攔也攔不住。
說白了,放開 " 限跌 ",其實就是要在給房企 " 輸氧 " 的同時,也松開遏在房企脖子上的那隻手:如果說," 三支利箭 " 從信貸、債券、股權三大融資政策上給房企以支持是 " 輸氧 ",那放開以 " 限跌 " 爲典型的強幹預式限制性措施,就是讓房企們能更自主地呼吸。
将 " 限跌 " 該松開就松開,不是 " 救 " 而是 " 糾 ",也就是政策糾偏。樓市冷熱固然受制于市場周期性規律,但至少不該用非市場化的政策限制爲樓市流動性 " 添堵 "。将那些短期措施長期化,帶來的隻會是供需的扭曲、樓市的畸形。
對公衆特别是購房者而言,也需要打破房子隻漲不跌的預期,學會消化和接受 " 房價有漲必有跌 " 的規律。從部分地方以往開發商一降價就出現 " 房鬧 " 的情況看,很多人理性認知樓市這門課還得補上。
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樓市也不例外,就算是 " 限跌 " 也難以改變這點。而着眼當前形勢看,放開 " 限跌 ",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