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吳文汐 , 王帆
編 輯丨周上祺
圖 源丨新華社
在 GDP 之外,資金總量,即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往往也被作為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參考,一般而言,資金總量越充足,也意味着地區的 " 吸金 " 能力更強。
根據統計口徑,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分為境内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後者的份額較小,而前者一般又分為住戶存款、非金融企業存款、機關團體存款、财政性存款以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
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22 年 12 月末,本外币存款餘額 264.4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8%。2022 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26.26 萬億元,同比多增 6.59 萬億元,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住戶存款增加 17.84 萬億元。而作為對照,2021 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 9.9 萬億元。這意味着,2022 年新增居民儲蓄對比上一年有了大幅增長。
21 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了全國 31 省 2022 年末本外币存款餘額情況,其中重點關注當中的住戶存款情況。
在經濟研究人士看來,受收入預期轉弱的影響,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下滑,且居民部門減少了購房和理财等投資性支出,這是 2022 年居民部門超額儲蓄的主要來源。
21 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居民部門超額儲蓄的合理釋放,将成為今年中國經濟擴内需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但如何實現,依賴的是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預期的修複以及收入結構的優化。
廣東存款餘額突破 30 萬億
整體而言,各省份的本外币存款數據與經濟體量有着高度相關性,GDP 越高的省份,存款餘額往往也更高。
2022 年末,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一枝獨秀,本外币存款餘額突破 30 萬億,達到 32.24 萬億元,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突破 30 萬億的省份。而 GDP 排名第二的省份江蘇,存款數據為 21.87 萬億,位列全國第二。
北京的存款餘額直追江蘇省,位列第三,但北京的 GDP 與江蘇有着不小的差距。這也反映出,存款餘額數據除了反映地區的産業實力、人口規模、居民收入水平等之外,同時也很大程度取決于地區的定位與級别。
同為直轄市的上海,其存款餘額位列第五,僅與第四名浙江有小幅差距,而上海的 GDP 與浙江同樣差距甚遠。
這主要是因為,北京、上海是全國金融機構最多的兩大城市,這些金融機構包括證券交易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兩地的數據顯示,北京、上海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分别為 3.9 萬億元和 3.4 萬億元,這已經相當于雲南、黑龍江、貴州、吉林等省份的存款餘額之和。
因此,金融機構衆多的地區,尤其是擁有證券交易所的地區,在資金總量上往往有着較大優勢,而除了虹吸資金之外,也能夠更加有利地推動當地企業上市融資。
以廣東省為例,除了有着全國最大的經濟體量之外,廣東還擁有深交所、廣州期貨交易所等,2022 年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為 3.3 萬億,與北京、上海相差不遠,而大幅超出江蘇省的 1.3 萬億。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兩地的總部經濟發達,這亦是資金量雄厚的重要基礎。2022 年末,北京、上海的非金融企業存款分别達到了 7.1 萬億和 7.3 萬億,已經相當于安徽、福建等省份的總量存款餘額。
浙江省的存款餘額位居全國第四,位居 GDP 更靠前的山東省之前,且拉開了約 5 萬億元的差距。分部門來看,浙江和山東的住戶存款分别為 8.2 萬億和 8.5 萬億,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兩地常住人口數量分别為 6456.8 萬人和 10152.7 萬人,浙江僅約為山東省的 63.6%,這也意味着,浙江的人均住戶存款較高,佐證了浙江廣為人知的 " 民富 " 實力。另一方面,非金融企業存款項目下,浙江和山東分别為 7.2 萬億和 4.2 萬億,也反映了浙江非金融企業的實力。
再往後,諸多省份的存款餘額在 2022 年邁上了新的台階,四川、河北超過了 10 萬億,河南超過了 9 萬億,湖北、遼甯、安徽、福建超過了 7 萬億,湖南、陝西超過了 6 萬億,山西和江西則超過了 5 萬億。
這很大程度得益于各地較快的存款增速,包括江蘇、浙江、山東、河北、河南等存款數據位居前列的省份,其存款餘額均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速,且超過了全國同期增長 10.8% 的水平。
2022 年末各省住戶存款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及中心支行,其中湖南的數據截至 2022 年 11 月底。)
京滬人均住戶存款超過 20 萬元
在存款數據中,住戶存款與居民個人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地區存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已披露住戶存款數據的 20 餘個省份中,從住戶存款占總存款餘額的比例來看,北京、上海、西藏占比低于 30%,廣東為 35.2%,其他省份則均在 40% 以上,山西、河北、内蒙古和甘肅甚至達到了 60% 以上。這一方面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區的儲蓄意願、資産持有方式偏好,另一方面也受到不同地區經濟活力的影響。
從地區住戶存款總量的角度來看,其主要受到人口數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儲蓄意願等因素的影響。人口淨流入的地區,往往意味着有着充足的工作崗位的吸引力,從而擁有更高的住戶存款。
以廣東省為例,除了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之外,廣東亦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其住戶存款規模達到了 11.4 萬億元,高居全國之首。
但在人均住戶存款指标中,廣東在已披露數據的 20 餘個省份中僅位列全國第七位,為 9.01 萬元。不能忽視的是,廣東仍然存在省内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部分地區的人民富裕程度還有待提升。另外需要強調的是,人均住戶存款高,并不一定絕對等同于人均财富多,以廣東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其資産往往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存款隻是其中一個方面。
整體而言,北京的人均住戶存款高居榜首,達到了 26.78 萬元,其次為上海的 21.16 萬元,浙江以 12.74 萬元領銜除直轄市外的其他省份,其次為江蘇 10.72 萬元,山西 9.48 萬元,河北 9.31 萬元。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26.26 萬億元,同比多增 6.59 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 17.84 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 5.09 萬億元,财政性存款減少 586 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 1.38 萬億元。在不同類别的存款當中,住戶存款增加的貢獻最大。
21 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一方面,住戶存款的增長,增強了居民抵禦風險的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支撐。但另一方面需要看到的是,這一現象也意味着居民更傾向于持有現金的趨勢,而相應地減少了消費與投資。從 2022 年全年的情況來看,疫情此起彼伏導緻消費場景受限,理财收益不穩定,投資性消費減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趨弱 , 收入結構惡化等,皆是居民儲蓄增加背後可能的原因。
從住房消費的角度觀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 133308 億元,下降 26.7%,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 28.3%。
來自銀行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末,6 家國有大行的個人存款總餘額約為 62.34 萬億元,較 2021 年年底增加 5.20 萬億元。其中,定期存款增長是個人存款增長的主要原因,2022 年 6 月末,6 家國有大行個人定期存款較 2021 年年底增加 4.47 萬億元,每一家的定期存款增速均在 10% 以上。
2022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2.9%。對比可知,2022 年,住戶存款的增速遠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21 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 2023 年經濟複蘇的背景之下,擴内需變得至關重要,這其中主要包括消費和投資,超額儲蓄的釋放将成為今年消費複蘇的一個重要基礎。但如何真正促成居民消費乃至投資,并不能依靠簡單的呼籲,而是要切實讓居民恢複消費和投資信心,包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就業的信心,未來預期收入增長的信心等。
此外,對于居民部門而言,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往往較高,但消費能力受到收入的制約,高收入群體持有超額儲蓄規模大,但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低。從全國各省的對比來看,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均住戶存款差距懸殊,切實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亦是促進擴内需的根本。
2022 年末各省住戶存款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及中心支行。其中計算人均住戶存款時,所用人口數據來自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湖南的住戶存款數據截至 2022 年 11 月底。個别省份尚未披露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的住戶存款數據。)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李睿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