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筆記俠關注我哦~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70 篇深度好文:3118 字 | 8 分鍾閱讀
商業認知
筆記君說:
有感而發,一口氣寫成的。
這段時間不是在封閉開發嘛,正在做一個完全全新領域的項目,一般來講,我早就不幹碼農了,不需要去了解具體的技術實現。
不過跟我對接的那邊那人他屬于标準 " 技術納粹 ",平時不咋愛說話,一聊技術就停不下來,如果不懂那玩意,幾乎沒法跟他說話。
做過這類項目的小夥伴都知道,得跟對方處好關系,不然可能會被卡驗收。
沒辦法,我隻好找了本五六百頁的那個領域的書,慢慢開始看,一邊看一邊搜,順便找人問,這不一個月了,書已經看了一大半,前幾天跟那個領導吃飯的時候,已經聊的很順暢了,那邊的領導心情也很好。
這又讓我想起來多年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分享,如果抛開那些花裏胡哨的英語學習方法,比如什麽 " 多說 ",還有 " 英語環境 " 什麽的,你實在是做不到,那就别做了,使勁背單詞,一個單詞重複兩百遍,硬背,不要搞什麽 " 三天學會一萬詞彙量 ",不要搞 " 學會了詞根快速記住兩萬詞彙 ",都是瞎搞,靜下心來,死磕到底,一個一個背。
很多人英語學得一塌糊塗,絕大部分都是想走捷徑,讓他背單詞,他就上網查,搞各種幺蛾子學習技巧,最後技巧沒掌握,能力也沒上去。
一般來講,單詞背到 6000 左右,高中的閱讀基本上都能讀懂了,背到一萬以上,考研英語文章除了那些 " 長難句 " 也能看懂了,就是這麽神奇。
不要指望捷徑,該花的時間一分鍾都不會少,一萬詞彙對于腦子正常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需要大幾百個小時,怎麽背那是你的事,投入不足,結果不會配合你忽悠,你永遠也不開竅。
我這些年有個體會," 開竅 " 的本質就是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有了新理解,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然後在 " 超大積累 " 的基礎上又來了一個大爆發,直接把其他人徹底甩開了。
" 超大積累 " 這事是個負擔,也是個門檻,更是個壁壘。你想過這個門檻是很難的,别人一樣難,過不去都白費,想過去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死磕,什麽 " 認知 " 什麽 " 思維高度 " 都沒用,就是得老老實實下硬功夫。
就得硬磕,克服前期的焦慮,克服中間的痛苦,克服後期的迷茫,不斷投時間,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投入的時間原來已經這麽多,這時候,你發現不再像以前那麽迷茫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痛苦了,你已經跨過了那個門檻,進入了一個壁壘,别人很難追上了。
同樣的,編程這事也是這個道理,幾年前一個讀者跟我說,他想學編程,是應該先看數據結構,還是先看操作系統原理?我說你先寫出來一萬行可運行的代碼再說,從最簡單的開始,一點一點寫,最早的程序可能隻有三四行,到後來可能有幾百上千行。一萬行代碼是個 " 入門門檻 ",跨不過去,這輩子都别想入門,别誤會,這裏說的 " 入門 " 相當于學英語剛學完前一千詞彙。在這之前,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書都是浪費時間。
這些年有個感覺,你找到一件正經事,想去認真做,發現好難,這個時候就該問自己:
1、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2、對自己是不是至關重要。
如果答案都是 " 是 ",那就再仔細思考下,你覺得某個東西 " 難 ",學習的過程中感覺迷茫,甚至有點絕望,基本上是兩個原因導緻的:
1、選錯教材了,你拿得太難了,不适合你;
2、投入時間不足。
這個世界上最硬的道理,就是 " 投入不足,産出就足不了 ",所以說,選一本好的教材,然後就别到處找什麽學習方法了,安安靜靜地投入時間,投入足了,自然會有效果。
不過那個 " 一萬小時定律 " 也離譜,扯那玩意會對身心産生巨大壓力,還不如不提。一般來講幾百個小時認真投入就能明顯見效。
爲啥說不要到處找學習方法呢?
因爲絕大部分人都是 loser,他們啥也不懂,搞笑的是他們還挺喜歡到處指導别人。
對于普通人來說,方法什麽的,都是次要的,時間投入不夠,啥方法都是扯淡。你先有個底子,才能區分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明顯是扯淡。
比如我十幾年前想學寫代碼,那時候到處找經驗,一堆人推薦讓學一本叫《算法導論》,還說什麽 " 必看 "。
後來我慢慢知道了一件事,這本書實在是太難了,而是屬于高級進階,根本不适合新人,哪怕幾年後我寫代碼一年能賺幾十萬的時候,依舊對這本不太感冒,從沒看完過五分之一。
推薦這本書給新人的,不能說全部,可以說 99% 的人全是菜 B,他自己也沒看過,隻聽别人說那本書不錯,你聽了菜逼的話,你能好?
所以說,一定要從簡單地開始,慢慢熬,跨過那幾道坎,慢慢就開悟了。
而且這條路沒啥辦法,隻能是你自己去走,就好像嬰兒想成長,隻能是自己蹒跚學步,一邊摔一邊成長一樣,别人一步都替你走不了,英語裏有個詞,叫 "take the baby steps",像嬰兒一樣小步走,畢竟世界上最牛逼的長跑冠軍,他也是這麽過來的。
而且有個共識,投入和水平的關系并不是咱們理解的那種線性的,而是跳躍的。
可能也跟咱們的大腦組織形式有關。咱們的大腦用的是一種最簡單的模式,一大坨功能極其簡單的細胞連在一起,然後湧現出了神奇的智能,或者說,智能就是天量的鏈接基礎上不知道怎麽突然就蹦出來了。
所以 " 數量 " 就成了關鍵,你得不斷輸入,等着大腦自己完成 " 湧現 "。
碰上了太難的東西,可以繞過,但是基礎的東西一定不能放過,一般複雜問題,都是幾個簡單問題的組合,你得把簡單的弄得滾瓜爛熟,一般來講複雜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就算依舊解決不了,也沒事,慢慢來,積累得多了,過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發現自然而然就懂了。
說到這裏,突然想起來一個高中老師說過的一件事。
他說經常有人說,有些孩子是在 " 死學 ",所以投入多,成績卻不行。
他說沒有 " 死學 " 的,隻有 " 裝學 " 的。就高中那點知識,并不涉及普通人無法拿下的内容,數學考卷最後一題可能是這種,但是哪怕你把所有這類比較難的全扔掉,考個本科依舊跟玩似的。
事實上高考出卷,也是這個邏輯,如果你基礎紮實,确保簡單的不做錯,你想考不上本科是很難的,畢竟高考就一分級考試,不是選拔天才,适配的是所有人。
如果基礎足夠紮實,抛棄所有的超級難題,把中間位的也解決了,211 就保住了。
智商正常的孩子,沒有 " 死學 " 連基礎知識都學不會的。隻有一種可能性,他是在那裏表演,心思不知道跑哪去了。
最後成了個學渣,本身也是投入根本就沒有足過,沒投入就想有産出,想啥呢。
很多人其實從沒認真解決過任何一件事,所以碰上複雜問題,總是焦慮,總想速成,投入一點時間就質疑爲啥還不出結果,于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一事無成。等生了孩子,也不知道怎麽教育,對自己沒耐心,對孩子也沒耐心。
這幾年有個新詞," 内耗 ",說的就是之前沒做成過什麽事,對眼前這事心裏也沒數。其實經曆幾次就懂了,就不耗了。
那些厲害的人,有點像是完了無數局《絕地求生》的人,他解決過很多問題,直到在每一步應該做啥,當感覺到迷茫和失落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事是正常的,正在開悟,等過去了就好了。
這樣就能完成一件又一件困難任務,然後可以去承擔更多的複雜任務。
曾幾何時,一直在說 " 減肥一定不能挨餓 ",餓瘦會反彈,餓瘦不健康。
但是到了今年,幾乎所有的減肥博主已經全部異口同聲在說 " 沒有不餓的減肥 ",就是得少吃,就是得餓。
最基本的邏輯,減肥的本質是 " 攝入小于消耗 ",除了極少數例外,身體百分之一萬會有饑餓反應,饑餓反應就是變瘦的前置條件,這就叫第一性原理。
同樣的,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這些都是正常的,你想做成一件事,心裏的渴望和現實的進展之間有了沖突,自然會産生這樣的感覺。
對于普通人來說,沒啥辦法,隻能是硬磕,一點一點啃,去下笨功夫,根本沒有别的辦法,等你挺過去了,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壁壘,别人的高牆。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