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三三,責編:江湖邊,原文标題:《刷手機停不下來,可能是 " 錯失恐懼症 "|WEEKLY》,題圖來源:AI 生成
本期文章,你可以看到:
過度思考幸福的 " 副作用 "
" 信息錯失恐懼症 " 可能導緻職業倦怠
壓力環境會極大提升一個人的攻擊性
有責任心的人會比意志力強的人更接近成功
過度追求幸福,幸福就會偷偷溜走
心理咨詢師張春曾在一檔播客裏問主持人魯豫:你的生活幸福嗎?
魯豫回答:我覺得,幸福是一種被過高評估的東西。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惑和不必要的麻煩。人不需要每天都過得幸福,你隻要過得舒服、平靜、怡然自得,就非常好了。
關于什麽是幸福,雖然我們總是在生活的間隙裏自我叩問,但 APA 近期發表的研究發現:頻繁爲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可能會适得其反。
在三項有 1800 多人參與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詢問了參與者對幸福的信念,心理健康狀況以及抑郁相關症狀,分析結果表明對自己幸福水平的擔憂或判斷,與幸福感降低有關。
這項研究有一個獨特發現:
影響幸福的并不是 " 追求幸福或将幸福視爲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标 ",而是 " 評估和判斷自己的幸福程度 " 這一行爲。
因爲,對幸福感的擔憂使得人們對積極事件的消極态度更強。同時對幸福的判斷常常涉及與他人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也會加強人們對現狀的不滿。
這種無論如何都很難讓自己滿意的負面情緒,被研究者稱爲 " 負面元情緒 "(negative meta-emotions),它們難以被直接表述,也很少外顯,更像是一種既定的思維模式或角度,因爲頻繁思考自己是否幸福本身就意味着對當下狀态的不滿。
正如一個常見的有關幸福的悖論是——你越是追求快樂,就越感到不幸福,因爲單純追求快樂往往意味着回避痛苦,而幸福從來都不隻是單純的快樂,也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個包含了目标、成就、價值、意義、人際交往等諸多元素的複雜概念。
現今快樂幾乎成爲了衡量幸福的唯一标準,但更多快樂等于更大福祉顯然是社會生産出的謬論。
研究作者 Felicia Zerwas 博士表示:" 以接納的态度體驗自己的情緒,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可以成爲追求幸福和增進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
刷手機停不下來,可能是 " 錯失恐懼症 "
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是指:對錯過重要信息以及建立關系和互動機會的焦慮,比如:生怕漏看任何新聞,而刷手機停不下來。
近期發表于《Sage Open》的一項研究表明,錯失恐懼症正在影響職場人的心理健康。
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院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 142 名員工數字化工作過程中的工作狀态和體驗進行了問卷調查,着重評估了數字化工作場景下員工的壓力、倦怠和焦慮水平。
結果顯示,在所有負面體驗中,與信息相關的體驗——感覺信息負擔過重和害怕錯過信息——對幸福感的直接損害尤其嚴重。
大量信息的湧入提升了認知和決策成本,使人們更容易感到疲勞,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與數字化工作相關的整體壓力,導緻工作倦怠;
員工不得不長時間處于一種對錯過重要信息(包括聊天軟件、郵件等等)的焦慮之中,導緻錯失恐懼。
錯失恐懼的成因包含兩部分。
一部分是由于企業内部在信息交流中缺乏效率,導緻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堆積、重複或缺失,員工此時不得不保持對信息的高度敏感,才能完成所有工作;
另一部分在于員工個人在工作過程中出于個人提升、人際關系、工作機會等原因,不僅要避免錯失信息,還要盡量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從而不得不頻繁刷手機、看新聞,導緻錯失恐懼。
對個人而言,建立邊界是避免錯失恐懼最有效的手段。包括工作與生活的邊界,相關信息和無關信息的邊界,個人工作任務的邊界等等,與網絡空間中無窮無盡的流動信息保持适當的距離是維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關鍵。
但這也不一定行的通。因爲錯失恐懼本質上并不是一種邊界的混淆,而是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是發生在個人層面的結構性矛盾。
因此企業在避免錯失恐懼方面的作用也許比個人更大,最能有效緩解員工錯失恐懼的方式是完善工作流程和建立良好的工作文化,其舉措包括但不限于避免工作中的重複通知和确認,建立相對穩固的工作流程,及時且準确地爲員工提供信息和幫助,對員工進行數字化工作培訓,明确工作時間等。
壓力環境會極大提升一個人的攻擊性
第一種鎮定類藥物(氯丙嗪)的發明者 Henri Laborit 博士在一項著名的實驗中,讓老鼠承受壓力,并觀察它們在壓力下的攻擊性行爲。
當老鼠獨自一人且無法逃離壓力環境時,它會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軀體症狀,包括皮膚和毛發狀況不佳,體重減輕,甚至是胃潰瘍和慢性高血壓等。但當兩隻老鼠同時面對高壓環境時,它們開始互相打鬥。在這種環境下,除了打鬥造成的咬傷和抓傷外,老鼠似乎完全健康。
這可以解釋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攻擊行爲——比如在工作壓力大時變得具有攻擊性的同事,差點撞到你的司機不但不道歉還侮辱你。也許這是一種應對巨大壓力的方式。
當人們面對壓力時,常見的反應包括戰鬥或逃跑,但在巨大且無法逃離的壓力之下,人們會僵住并抑制所有反應,由于神經系統是爲行動而設計的,如果抑制外部行動(逃跑或戰鬥),就會傷害自己(患上身心疾病),就像在将攻擊轉向自己一樣。
對于理解自己和他人壓力以及攻擊欲望很重要的是:
攻擊性行爲可以讓你暫時得到解脫,但它無法解決導緻你沮喪和憤怒的根本問題。暴力往往也會引發更多問題;
逃跑是應對壓力很好的臨時解決辦法,但它同樣不能解決問題;
消極應對或将攻擊性轉向自己,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長期軀體後果;
如果有人攻擊你,嘗試了解他們的動機。這通常是因爲他們正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了解原因将有助于你解決問題(當然,這并不适用于搶劫等掠奪性攻擊)。以及,了解一個人并不代表你需要認同他。
有責任心的人,會比有意志力的人更接近成功
在伊索寓言《螞蟻和蚱蜢》中,蚱蜢在夏天玩耍,而螞蟻在夏天準備過冬食物。
自控力一直以來都被認爲是一種寶貴的品質。擁有大量自控力的人會受到贊揚,甚至被視爲品德高尚。所以人們贊揚勤勞的螞蟻,而不是快樂的蚱蜢。
大量研究也證明了這點。能夠延遲吃棉花糖滿足感的孩子成年後人際關系問題較少,被父母和老師評爲自控力強的孩子在 40 歲時會更富有,堅毅的學生被西點軍校錄取并在 4 年内畢業的概率更大,有責任心的人會過上長壽且充實的生活。
在近期一篇發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的文章中,兩位加拿大的心理學家認爲,雖然自我控制始終與成功相關,但自我控制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兩個部分的混合概念。
一部分是狀态自我控制(state),它是解決目标與轉瞬即逝的欲望之間沖突的瞬間行爲,即,代表了人們在面對誘惑時做出理性決定的意志力;
而另一部分則是特質自我控制(trait),它是一種 " 盡責 " 的能力,許多研究發現,在各種盡責性指标上得分較高的人在學業和經濟上都比同齡人表現更好,而且往往生活得更健康。
在傳統觀念中,如果一個人自控力很強,那麽他應當總是能依靠強大的意志力做出并不容易的抉擇,即狀态自我控制,但實際上狀态自我控制并不能爲人們帶來前文提到的各種好處,特質自我控制才預示着更好的健康、财富和學業成就。
而特質自我控制和傳統自我控制概念的最大區别在于——特質自我控制的人其實更少控制自己,更少運用意志力解決問題,花在抑制任性欲望上的時間更少。
研究發現,這些人較少依賴狀态自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爲自己 " 需要控制的誘惑 " 較少。
作者認爲,對意志力的誤導性強調導緻了旨在增強意志力的幹預措施,這種方法偶爾會産生一些積極的短期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變化往往會逐漸消失。狀态自控能幫助人們暫時抑制誘惑,但這些短暫的勝利并不等于長期目标的成功。例如,努力克制短暫的欲望并不能預測六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個月後的目标進展。
真正能促成改變的是以提升 " 責任心 " 爲目标的幹預措施。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文章作者之一的邁克爾 · 因茲利希特說:" 人們通常會恢複到意志力和責任心的基線水平,但意志力通常是脆弱、不可靠和無力的 "。
" 人生的成功或許在于,在誘惑來臨之前,更多地進行冷靜的計算,而不是在日常活動中運用意志力。也許,盡責性并不是一種與意志力相關的東西,而是一種與避免運用意志力相關的東西 "。
參考文獻:
Marsh,E.,et al.,Overloaded by Information or Worried About Missing Out on It:A Quantitative Study of Stress,Burnout,and Mental Health Implications in the Digital Workplace.Sage Open ( 2024 ) .DOI:10.1177/21582440241268830
Felicia K.Zerwas,et al.,Unpack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Being concerned about happiness but not aspiring to happiness is linked with negative meta-emotions and worse well-being.Emotion ( 2024 ) .DOI:10.1037/emo0001381
Michael Inzlicht,Brent W.Roberts,The fable of state self-control,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 2024 ) .DOI:10.1016/j.copsyc.2024.101848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hanging-for-the-better/202408/why-we-sometimes-respond-to-stress-with-ag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