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夢想而偉大,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
" 大家好,歡迎參加今晚的演講。"
随着雷軍簡單的問候,其第四次年度演講終于開始了,自小米十周年起,每年 8 月雷軍都會通過一次演講來分享其自身和小米公司走向世界 500 強的故事和經驗。
關于新品的發布在演講前已經預熱了不少,在小米體系裏,最受看客們關注的應該就是小米汽車。特别是在發布會前,集度汽車首款車型變爲極越,這也讓外界好奇同爲跨界造車的小米汽車有什麽新進展。
演講開始,雷軍就直接将時間線撥回到了 1987 年,作爲半個米粉的編者其實也算了解些雷軍的曆史,雖然本次的演講主題是成長,但從大學講起着成長的路線着實是有些長,感覺就像是一部雷軍版的《長安三萬裏》。
但正是在這第一章的武大往事中卻藏着小米造車的基本盤。
武大與造車
從一本《矽谷之火》的書開始,雷軍講起爲何當年在武大要從事計算機專業。如同 36 年來的滄海桑田,曾經矽谷中最火的計算機也已然成爲了 AI 和造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矽谷内從事汽車相關産業的科技公司就有超過 300 家,其中就包括蘋果。
回看近幾年的新造車勢力中,國内手機制造商中華爲已經進入汽車行業,魅族也再次重回大衆的視野,除了 OPPO 和 vivo 之外就剩小米一家了,特别是在新勢力都開始造手機補全智能生态下,作爲擁有最多智能生态的小米必須補齊這一塊生态拼圖。
接着雷軍講到其大學的第一個目标兩年修完所有學分,這其中似乎也在隐喻着小米造車的速度,期望用其他品牌一半的時間就完成造車。
主流的蔚小理三家可以說是互聯網造車的典範,其從公司成立到第一款車發布的用時都在 3 年左右,而小米是 2021 年宣布開始造車,計劃 2024 年上市也是 3 年,但是如果隻是追平這樣的記錄對小米來說并不算成功,小米更想通過第一輛車型赢得市場。
上學選課很重要,造車選對車型更重要,在雷軍的回憶中,向學長請教成爲了其有效的方法,并得出了一個最重要的收獲 " 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找個懂的人問問 "。
早在小米造車前期雷軍就曾密集的拜訪了許多位造車業的前輩,僅在 2021 年上半年雷軍就親自拜訪了甯德時代,重慶長安、五菱汽車、長城汽車等多家相關企業,甚至每一次拜訪在坊間都能流傳爲小米要和某某造車的消息。
而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前一天剛在北京開完發布會的雷軍就帶着新品出現在展會上,并且密集地走訪了數十家車企的展台,主流的新勢力造車品牌是一個都沒落下,還看了不少傳統車企的展台,十分敬業。
但是造車畢竟是競争,核心技術肯定是請教不來的,雷軍通過如何自學來告訴我們,小米造車的一點方法。
知識不全是線性的,大部分是網狀的。
就像小米造手機一樣,雖然經常被一些網友嘲笑到沒有實力全靠組裝,但實際上小米和供應商都是深度合作的,硬件上和高通、索尼的合作讓物理性能不輸同行,軟件上拍照算法和徕卡深度合作成功的推出了爆款的拍照手機。
反觀造車行業,即使都用的 8155 芯片,但是在車機流暢程度上卻差異巨大。小米汽車必然也是和手機一樣在高度整合供應鏈下自研部分關鍵技術。
畢竟全自研的車企還都在虧錢之中,賺錢的品牌中都是自研加供應鏈的模式。
在武大往事的最後雷軍講到了一個鮮明的觀點,敢想敢幹,這與 2019 年雷軍在内部小米講的那句 "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 頗爲相似,雖說經過幾年的沉澱雷軍雖然低調了些,但作爲創業者的熱情依然在。
小米造車的原因很簡單隻是單純地想造車而已,并不是捕風捉影的傳言蹭熱度圈錢而已,其實早在宣布造車前雷軍就有自己的汽車夢想,無論是早在 2014 年就拜訪過馬斯克還是投資了蔚來、小鵬等多家新勢力造車,其造車的夢想早就已經開始。
或許小米公司都隻是爲了造車而準備。
藏在背後的小米汽車
雖然發布會到結束都沒有将到關于造車的進展,在外界看來雷軍處處不談汽車,但或許在他自己眼裏,處處都是小米汽車。
關于科技戰略的演講裏,雷軍提及的其實就是小米汽車在智能化領域的長處,特别是在 chatGPT 橫空出世後,消費者對車機的智能化又有了更高的期望。
小米大模型技術更偏向于輕量化、本地部署,這與目前主流的大算力支持的大模型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的大模型如果要接入車機系統,要不就是需要高速網路聯網,要不就要做小模型訓練,畢竟車機芯片再強也難以支持動則數十 GB 的語言模型。
而輕量化和本地部署則讓用戶既可以擁有數據安全,又可以擁有大模型的先進生産力,畢竟 chatGPT 都發生率多次内部資料外跑的事件。
而對于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雷軍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軟件 × 硬件)ᴬᴵ
這個簡單的公式是雷軍诠釋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小米科技未來發展的基礎。
在此雷軍終于談到了汽車,第二代仿生四足機器人 CyberDog2,依靠 AI 全方位賦能和強硬件性能,打造極緻的仿生,單看産品或許覺得其和汽車并沒有太大關系,但是配置 11 個高精度傳感器,支持手勢互動,語音控制,人臉識别,AIoT 聯動,融合跟随避障,這些功能怎麽看都有自動駕駛的影子在。
雷軍也講到機器狗采用的一些 AI 算法實際上與自動駕駛算法同根同源,表明小米汽車的智駕水平必然不會差。
但是小米汽車目前的現狀如何,雷軍在本次演講中始終避而不談,甚至在近期小米官方對汽車的進度都保持着一反常态的低調。
在沉默中爆發
本次演講中,雷軍選擇回避汽車話題,而是特别強調了小米手機高端化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失敗和挫折。
大談小米高端化,或許也能看作是一種爲汽車而作的鋪墊。
小米造車肯定不會有最大的性價比,這點應該在雷軍拜訪完五菱汽車就有答案了,五菱宏光 MINI 最具有性價比的産品,将産業鏈壓縮到極緻才能造出的汽車,甚至讓日本專家都汗顔,這樣的成本也就隻有中國市場能生産。
小米作爲新入局者,當然不可能像五菱一樣從供應鏈拿到極低的價格,單就動力電池一環就不可能,這也是爲何雷軍已經多次接觸甯德時代的原因。
低端不成那就隻有做高端,從目前網絡上流出的各種信息中可以知道小米的首款車型定位爲中型轎車,大概在 30 萬元的區間。這一區間有華爲近日剛發布和奇瑞合作的産品智界 S7,也有類似蔚來、智己、阿維塔等一系列的造車新勢力虎踞,小米不得不慎之又慎。
目前,籠罩在小米汽車頭上最大的烏雲依然是造車資質,截止目前關于小米的造車資質依然沒有明确的消息,隻有年初兩會時雷軍講的一切順利。
造車資質的問題對于跨界車企來說是一道坎,李一男的自遊家就是被資質卡掉了,而集度汽車改名其中或許也和造車資質有關。
小米汽車想要順利上市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面對,畢竟前人已經踩過不少雷,如果小米還因爲這些原因推遲,那就真的很難說的過去。
外界之所以如此關注小米,一方面是想看到這個把手機行業攪得天翻地覆的人能否再次改變汽車。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實現夢想和颠覆傳統的事情總是喜聞樂見,看到 50 歲的雷軍還在爲夢想堅持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期待。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一刻的成敗得失,都不那麽重要。所有的人生難題,你都将在成長中找到答案。"
雷軍越是閉口不談,或許越能顯示出他對于這個項目的重視。關于小米汽車,我們眼下知之甚少,隻能在雷軍的雞湯中等待雲開見日的一天。